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上夷陵之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回顾夷陵之战的过程)

历史上夷陵之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回顾夷陵之战的过程)这是第三阶段,兵败猇亭、夷陵,退守永安。“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这是第一阶段,可谓初战告捷,夺得秭归、武陵。“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这是第二阶段,持续推进,在夷陵、猇亭战略相持。

#刘备兵败夷陵的原因有哪些#

上一篇我们从分析刘备集团内部势力构成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是刘备无论如何都必须伐东吴夺荆州,否则政权稳定都会不保,从战略层面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毕竟这一仗败了,那我们就从史书记载中来还原一下夷陵之战的进程,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这是第一阶段,可谓初战告捷,夺得秭归、武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

历史上夷陵之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回顾夷陵之战的过程)(1)

这是第二阶段,持续推进,在夷陵、猇亭战略相持。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这是第三阶段,兵败猇亭、夷陵,退守永安。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这是第四阶段,驻守白帝,双方议和,夷陵之战结束。

看完夷陵之战的这四个阶段,对战役的进展有几点疑惑:

第一个疑惑是第一阶段是建安二十五年七月开始,顺利打下秭归后,为什么不乘胜进兵夷陵,猇亭,要等到第二年二月再从秭归率兵“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呢?会不会是“孙权遣书请和”的缘故?孙权在拖着刘备,刘备在等孙权做出实质性的让步?于是这一等就是半年多,士气与刚出征时相比,肯定是低落了,此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兵马肯定也有疲惫厌战的情绪了。

第二个疑惑是为什么不水陆并进,从秭归进军夷陵,而要“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呢?这岂不是舍易求难吗?这恐怕是让士气更加低落,让兵士更加疲惫了。

第三个疑惑是在夷陵与陆逊相持阶段,为什么要从二月一直相持到六月而不思进攻呢?这一拖又有四个月之久,刘备在等什么?在等曹丕夹击东吴吗?但没证据说明双方有次默契。是担心曹魏袭击?那就应该退守秭归,或者在夷陵速战速决,而不应该不进不退呀。

希望有师友能帮着解答上述疑惑。

我的最终结论是:

一、刘备出于政权稳定的角度出发,发起东伐孙吴夺取荆州的战斗,在战略上没有问题,甚至可能当时是急迫的,需要快速化解内部矛盾。关于这一点,从刘备兵败,蜀地就开始暴乱就可以证明内部矛盾已尖锐到急需化解。

二、刘备在战术层面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并不是很高级的错误,关键还在于前面三个疑惑地解答了。

#刘备兵败夷陵的原因有哪些#的话题发起后,在此篇之前我陆陆续续写了六篇文章,自己的认识也是在熟悉资料以及和师友们的交流中不断提升的,再次谢谢各位师友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希望有师友能解答我的疑惑,提出更深入的分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