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大战简介:不可思议地缩水
库尔斯克大战简介:不可思议地缩水多么惨烈的一天啊!普罗霍罗夫卡将成为一个术语,用来描述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质,以及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斗争中,双方都明白战事到了生死关头,除了取胜别无出路。这场战斗中的暴力和混乱程度是不可估量的:双方的坦克纵队纠缠在一起,主炮在零距离上开火,而且,没错—每一个研究这场战争的人都听说过—在7 月烈日的炙烤下,双方的坦克真的相互实施了撞击。罗特米斯特罗夫日后将会用启示录式的文字描述战场:“战场上遍布着战死者的尸体、被击毁的坦克、被碾碎的火炮和不计其数的弹坑。地上连一片草叶都看不到:只有黑色的、冒着烟的焦土铺满了我们的整个攻击纵深—足足绵延13 千米。” 另一份资料则将普罗霍罗夫卡战场形容为“一大片扭曲的坦克残骸”,这一描写也进入了文学作品和大众意识。最终苏军守住了阵地,并给他们的党卫军对手造成了可怕的损失。德军没能取得突破,而城堡行动事实上也就此结束。 在传统叙事中,这场战役的高潮于7 月
著: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译:胡毅秉
(上图)1943年在库尔斯克实施冲击的德国四号坦克
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好吧,也许是。这个短语应该会让每一个研究二战的学者、学生或发烧友立刻想起什么。几十年来,我们一直用它来描述库尔斯克会战,苏德两军在1943 年夏天进行的超大规模装甲战。双方都是全力以赴:德军在东线进行了最后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拼命想在苏军的坚固防御阵地上杀开一条血路,冲进后面的旷野,他们相信只要到了那些地方,他们优秀的训练水平和主动精神就能够抵消敌军的数量优势;日渐自信的苏军顶住了这次攻击,而且他们从第一天起就发动了反击,起初是在一些孤立的地点,后来更是在地图各处投入了他们的战役预备队和战略预备队。
在传统叙事中,这场战役的高潮于7 月12 日发生在一个名叫普罗霍罗夫卡(Prokhorovka)的平凡小村附近。一方是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General P.A.Rotmistrov)指挥的苏联近卫第5 坦克集团军,另一方是独眼的党卫军将领保罗·豪塞尔指挥的党卫军第2 装甲军。德军又在四处游走,想要寻找普肖尔河(Psel River)上的渡口,越过库尔斯克前方这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苏军又一次攻防并举,在坚守阵地之余发动了凶猛的反击。
多么惨烈的一天啊!普罗霍罗夫卡将成为一个术语,用来描述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质,以及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斗争中,双方都明白战事到了生死关头,除了取胜别无出路。这场战斗中的暴力和混乱程度是不可估量的:双方的坦克纵队纠缠在一起,主炮在零距离上开火,而且,没错—每一个研究这场战争的人都听说过—在7 月烈日的炙烤下,双方的坦克真的相互实施了撞击。罗特米斯特罗夫日后将会用启示录式的文字描述战场:“战场上遍布着战死者的尸体、被击毁的坦克、被碾碎的火炮和不计其数的弹坑。地上连一片草叶都看不到:只有黑色的、冒着烟的焦土铺满了我们的整个攻击纵深—足足绵延13 千米。” 另一份资料则将普罗霍罗夫卡战场形容为“一大片扭曲的坦克残骸”,这一描写也进入了文学作品和大众意识。最终苏军守住了阵地,并给他们的党卫军对手造成了可怕的损失。德军没能取得突破,而城堡行动事实上也就此结束。
(上图)库尔斯克会战期间,红军的主力坦克是1943 年型的T-34
这是一次很有说服力的,甚至令人无法抗拒的叙事。库尔斯克会战包含了一切该有的要素:德国武装党卫队(与常规陆军并列的一支军队,其组建宗旨就是成为德国军队的机械化精英)的精锐机械化部队,苏军在保卫祖国时除了拥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外,还有坦克—数量众多的坦克,其中包括新式坦克。
德军新式的“黑豹”和“虎”式坦克都在此战中亮相,更不用说还有被他们命名为“斐迪南”的巨型坦克歼击车。在苏军方面,值得信赖的T-34 再次证明自己无愧决定胜负的关键。这场战役的意义也和其规模一样,一向被认为是巨大的。虽然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是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失败(1941 年),或是德国第6 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被围(1942 年),但也始终有着相当数量的人认为这个转折点出现在库尔斯克。这是“德国装甲兵的天鹅之歌”,是他们集体的死亡冲锋,是这场战争中让人清楚地认识到哪一方将主宰另一方命运的时刻。
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却一直在给库尔斯克战役缩水。在这方面的讨论中新近出现了很受欢迎的一派,那就是在苏联解体后终于能够查阅档案的研究者们。在这个群体中我们还应该加上一位令人敬重的美国学者的名字:戴维·格兰茨。他是已退役的美国陆军上校,精通俄语,在俄国发展了众多资料来源,并一本接一本地写出改变我们对苏德战争的认识的著作。这些学者已经告诉我们许多在德方记录中也能得到印证的事实。库尔斯克战役根本不是什么“孤注一掷的努力”。国防军并未追求在这个战役区域取得显著的突破。它的进攻规模是相当有限的,参战的只有两个正规集团军(北面的第9 集团军和南面的第4 装甲集团军),外加一个保护第4 装甲集团军右翼的“暂编”集团军(肯普夫暂编集团军)。
我们不妨将它与1941 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做个对比。那一次,国防军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超大正面上攻击了苏军。在那场会战中的损失使它在1942 年只能选择一个地段发动攻势,结果它以多个集团军在南方实施了蓝色行动。那场会战中的损失—它在东线最大的野战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全歼—意味着在1943年,它已经落魄到只能发动某种破坏性作战:试图歼灭部署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中、易受攻击的苏军部队。如果在此处获胜,就可以为岌岌可危的东线减轻一些压力,打乱苏军从库尔斯克发动新攻势的计划,并且缩短战线(Frontverkürzung),腾出急需用于其他地方的德军兵力。
当然,这里的战斗是可怕的,损失是惨重的。现代的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在进行这种近距离阵地战时是很善于互相伤害的。但是普罗霍罗夫卡的那场世界末日式的战斗?显然并没有发生。至少它并没有出现在任何德语资料中,仅仅出现在少数苏方资料中。那里确实发生了战斗,但要说到传统上公认的那种战斗—那“一大片扭曲的坦克残骸”,惨烈的近距离搏斗,装甲战历史上最疯狂的一天——那么普罗霍罗夫卡之战其实并不存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的记录工作确实做得一丝不苟,连他们最凶残的暴行都被记了下来,因此在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发生的那一天,也就是7 月12日,照理说德军的装甲车辆统计表上应该出现很大的损失数字。如果能在档案中发现相关文件,甚至应该可以看到数字表格边上的旁注,或者是几个惊叹号。然而,我们在档案中几乎一无所获。没有大规模的坦克损失,没有死亡冲锋,没有德国装甲兵的天鹅之歌。问一问当时在场的德军坦克乘员,大多数人多半都会讲述一个抗击苏军大规模反击的艰苦防御战故事。他们受到了一定损失,但是也把进攻方打得头破血流。总的来说,他们忙活了一整天。
(上图)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步坦协同作战
很显然,如今要探究普罗霍罗夫卡之战的神话,我们就必须研究一下苏联近卫第5 坦克集团军司令员罗特米斯特罗夫的作品。上级命令他发动一次反击来遏制南方集团军群(及其先锋—党卫军第2 装甲军)的推进,他满怀热情地执行了任务,迎着来势汹汹的德军发起了大规模的正面突击。在近距离与“黑豹”和“虎”式坦克混战几乎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他的损失是惊人的—直到最近,研究者通过发掘苏联解体后公布的档案才发现了真相。以他的先头部队第29坦克军为例,它的122 辆T-34 坦克损失了95 辆,70 辆T-70 轻型坦克损失了36 辆,20 辆突击炮损失了19 辆。这其实没有必要。与罗特米斯特罗夫并肩作战的苏军部队打得就没有这么大胆,但是却更聪明,结果他们并未付出如此骇人听闻的代价就阻止了德军的前进。
普罗霍罗夫卡发生过一场大战吗?毫无疑问。它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将永远不会终止,但这就是关于“转折点”的争论的固有性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基本上肯定不是。
本文节选自《国防军:第二部 . 节节败退,1943年失败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