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钦与杨家将的关系:杨家将故事里大奸臣王钦的原型是陷害寇准的

王钦与杨家将的关系:杨家将故事里大奸臣王钦的原型是陷害寇准的元代,杨家将故事主要以“散曲”的形式传播,有无名氏根据“短剧”《打王枢密》加工而成的杂居《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北宋有一种名为“短剧”的艺术形式,元·陶宗仪撰《辍耕录》记有编演杨业父子事迹的短剧《打王枢密》。一、杨家将故事里的奸臣“王钦若”“王钦”杨家将故事里的“王钦”这一人物,最早出现在元代无名氏所撰杂剧《谢金吾》(全称《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而杂居《谢金吾》,也有所本。宋末元初人徐大焯传《烬余录·甲编》记:杨业战殁,“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以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七子延彬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使,世称杨家将。”这是目前所见“杨家将”之称的最早记载。

宋史趣问100题·27·杨家将故事里大奸臣王钦的原型是陷害寇准的“名臣”王钦若吗?

王钦与杨家将的关系:杨家将故事里大奸臣王钦的原型是陷害寇准的(1)

王钦若

在杨家将故事里,有一个陷害杨家将的大奸臣王钦,原是辽国人,本名贺驴儿,被辽国萧太后派往宋朝卧底,后王钦官至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用尽心机迫害忠心保国的杨家,最终被杨家将的部下孟良识破真实身份,遭诛杀身死。

那么,王钦这个人物是怎么来的,又是怎样与“名臣”王钦若联系在一起的?

一、杨家将故事里的奸臣“王钦若”“王钦”

杨家将故事里的“王钦”这一人物,最早出现在元代无名氏所撰杂剧《谢金吾》(全称《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而杂居《谢金吾》,也有所本。

宋末元初人徐大焯传《烬余录·甲编》记:杨业战殁,“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以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七子延彬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使,世称杨家将。”这是目前所见“杨家将”之称的最早记载。

北宋有一种名为“短剧”的艺术形式,元·陶宗仪撰《辍耕录》记有编演杨业父子事迹的短剧《打王枢密》。

元代,杨家将故事主要以“散曲”的形式传播,有无名氏根据“短剧”《打王枢密》加工而成的杂居《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剧本共有楔子、第一、二、三、四折五个部分。

开头的“楔子”交代杨家将与“王枢密”斗争的背景:宋真宗时,“北番”萧太后心腹“贺驴儿”,改名“王钦若”,骗取了宋真宗的信任,得任“东厅枢密使”(宋朝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门下省”,俗称“东府”,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俗称“西府”,剧中“东厅枢密使”之说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权势显赫。为效力“北番”,早灭宋朝,“王钦若”把尽忠报国、守卫“三关”,威镇“番兵”的杨六郎杨延景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借口宋真宗曾言“御街窄狭,标竿拆房,拆到杨家清风无佞楼止”,把其中的“到”字添个立人做了“倒”字,派女婿谢金吾带人拆毁杨家清风无佞楼,以图赚杨六郎“擅离信地,私下三关”,奏过宋真宗,把杨六郎斩首。

第一折写杨六郎的母亲佘太君听到谢金吾拆毁清风无佞楼的消息,气呼呼赶到现场,申明清风无佞楼是因杨家尽忠报国,“先帝降旨造盖的”,楼上有三朝天子御笔敕书,“百官过者下马,春秋天子降香”,阻止谢金吾拆楼。谢金吾说:“当初是圣人命替你家盖,如今我也奉圣旨替你家拆”,并命随从摔瓦扔砖,拆椽毁木。佘太君劝阻不住,向前去抓住谢金吾腰间带,揭穿道:“你敢是没圣旨擅差派!”谢金吾说只因这楼占着官街,圣人才命拆除,并拿出“拆倒清风无佞楼止”的圣旨给佘太君看。佘太君说:“这门楼谁不曾过去?这门楼谁不曾到来?偏你这谢金吾嫌道窄!”认为是“王枢密”、谢金吾“奸臣糊涂启奏”,才会有这“割舍老裙钗 博得个泼驽骀(骀,音tài,驽骀,庸才)”的事发生,斥骂谢金吾不是“有仁义朝中客”,是“不忠不信害人贼”,“倚着丈人行的气概”,欺负自己“年华高迈”,质问谢金吾:“你拆了我们楼也罢了,怎么将这块御书牌额都打碎了?”要“挝怨鼓撅皇城,死撞金阶”,谢金吾不但不理她,反以“骂他就是骂圣旨”为由,问罪佘太君,将佘太君推倒,以致佘太君被“错闪了腰肢,擦伤了膝盖,争些儿磕破了脑袋”。佘太君知道是“王枢密”与杨家“做对头”,谢金吾才敢如此撒泼,马上修书一封,让“院公”送给“把守瓦桥三关的六郎孩儿”:“若有明白的圣旨,着他下关来。若无明白圣旨,着他休下关来”,且再三叮咛,“休得要误军机私下关来”,因为这“关连着大利害”,私下三关,就会上“王枢密”的当,被问“罪责”。

第二折写杨六郎知情后,私自回家探母。佘太君见杨六郎回家,劈头一句就说:“你不曾请旨,私下关来,敢不中么?”向六郎讲明利害:“他则待赚离了边关,罗织你些罪过”,“你谎来家做甚么?你敢跳不出这地网天罗?”六郎见母亲头被磕破,气得昏了过去。佘太君把他“慌搂定紧收撮”,“摇臂膊揪耳朵高声和”,一家人“叫哥哥的、掐人中的、揪头发的”,闹闹嚷嚷。六郎醒来后,太君为国为家,命他立即返回三关,“不要在这里惹出祸来。”听说焦赞同杨六郎一同回来,入城后不见了踪影,生怕焦赞“撒泼”“杀人”,责怪儿子“自惹风波” 命杨六郎不要再顾焦赞,暂歇一会儿,鸡鸣便回三关 “免堕贼臣之手”,“儿也你自奔你的前程,顾甚我!”

第三折写“长国姑”护忠斥奸。杨六郎悲愤离家,但未出城便被“巡军”捉拿,焦赞也因杀了谢金吾“一门十七口良贱”被巡军“执缚”。王枢密“朦胧奏过圣人,要将他两个押赴市曹杀坏了,以绝后患。”他自做监斩官,要在午时三刻在“角头上”闹市中“下手”。杨六郎是“郡马”,其岳母“长国姑”听到消息,带领几个亲随去劫法场救女婿。她以给女婿送“长休饭”、“永别酒”为名要进法场,“王枢密”借口“贵人不踏险地”、杨家父子无功劳,拦阻她进入法场。“长国姑”怒斥“王枢密”与大宋朝没出过什么气力,而杨家父子们“一辈辈于家为国”,驳斥“王枢密”说杨六郎之父杨业没本事死在阵上:“他、他、他也则为俺赵社稷,甘心儿撞倒在李陵碑,便死也不将他名节毁;他也斩将搴旗,耀武扬威,普天下那一个不识的他是杨无敌!”又驳斥“王枢密”说五郎怕死出家:“你道是杨和尚破天阵吃了些亏,却不道救铜台是靠着伊谁?他兄弟在沙场上苦战争,刀尖上博功绩,怎、怎、怎着他云阳市,赴这个好筵席!”

第四折写“长国姑”护忠除奸。“长国姑”为救杨六郎、焦赞,先向王枢密求情,说明二人当日有功,今日有罪,请允许二人将功折罪,看在她这个“国姑”面上,“饶过两个孩儿”。“王枢密”不但不饶,反口出恶言:“只说看国姑的面皮,我的面皮可着狗吃!”“长国姑”怒揭他当初“提着个灰罐儿,卖诗写状”的老底,“王枢密”也揭“长国姑”父祖“当初不得志时,游关西五路,也曾挺着脖子拽伞盖儿来”的经历;“长国姑”听后当着众百姓斥骂王枢密和自己“斗嘴”,“无上下,失尊卑”,要问他个“骂皇亲的罪”,“王枢密”反责她“毁骂大臣”,“长国姑”揭穿他是“改姓更名漏面贼”,是萧太后的奸细,小名儿叫“贺驴儿”,“几年间将帝王欺”,接着命随从开枷放人,怒打夺人的“王枢密”,口中喊骂“不打死不算忠直”,还要扯“王枢密”“入宫面理”,“王枢密”声称他是“国家大臣”,“长国姑”说他虽“有势力”、“有职位”,归根到底还是“天朝部下泼奴婢”,而自己却是“天潢支脉没猜疑”,王枢密不承认“国姑”这个皇亲国戚,“长国姑”说:“我是太祖皇帝的妹妹,太宗皇帝的姐姐,真宗皇帝的姑姑,柴驸马的浑家,杜太后的闺女,柴世宗皇帝的媳妇”,“你这贼不知,那个知!”当众说明王枢密脚底板上刺着两行朱砂字:“贺驴儿宁反南朝,不背北番”,“到来日我一星星奏与君王,不道得轻轻的索放了你”,“将皇亲厮毁谤,将大将厮亏图,我和你直叩青蒲,拣着那爱处做。”来到皇宫,“长国姑”见了“殿头官”,先揭发王枢密“不识亲疏,不辨贤臣”,“残害忠良”,更胜过“指斥銮舆”;接着说明杨六郎、焦赞虽有罪,但也要看人家的功劳簿,允许将功折罪。“殿头官”告诉她:将功折罪也有道理,只是“王枢密”已抢先奏过皇帝,说“长国姑”劫了法场,毁了诏书,殴辱大臣,龙颜大怒,杨六郎、焦赞死罪难饶。“长国姑”听后说自己“更何颜号国姑,拼纳下这雪白头颅”,便要撞头而死。“殿头官”急忙拦住,正要再奏皇帝,这时孟良拿住一个“北番细作”要见“圣人”,说这个细作是“北番”韩延寿给“王枢密”捎书的细作。“殿头官”命拿下“王枢密”,验看左脚,果有“贺驴儿”三字。“殿头官”请示“圣人”后宣布:王枢密“上木驴凌迟碎剐”,杨六郎、焦赞“加服色并赐麒麟”,“长国姑除邪去害,保忠良重镇关津,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长国姑”感谢“圣明主”“不受奸臣误”,要把清风楼重建,“着杨六郎元镇三关去,直把宋江山扶持到万万古。”

北宋也有一种叫做“说话”的艺术形式,专讲各种故事,所讲故事称“小说”。明·郎瑛撰《七修类稿》记,宋仁宗爱听“说话”,每天都要叫“说话人”进宫给他讲一段“小说”。说话人为了防止遗忘和授徒,便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称作“平话”。后来有人将杨业父子抗敌的将口传事迹加以笔录,形成“话本”,元·罗烨《醉翁谈录》所录南宋话本中,有《杨令公》《五郎为僧》。

明代,出现了《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光赞活拿萧天佑》等编演“杨家将”故事的剧目。

明代最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小说,描写杨家将故事的小说不断出现。先有不著出版年代的《杨六郎》《杨六使》;嘉靖年间,出现了熊大木编著、刊行,共20卷、100回的《南北宋志传》,其后10卷50回称《北宋传》,又称《杨家将》,叙事起自“北汉主屏逐忠臣”,止于“杨宗保平定西夏”;万历三十四年(1606),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共8卷58则故事的长篇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简称《杨家府演义》)刊刻发行,故事从杨业与辽国作战身陷重围、撞碑殉节写起,以十二寡妇征西、克敌凯旋后归太行结束,中间穿插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五代将领的征战业绩。

《杨家将》《杨家府演义》中“谢金吾拆清风楼”的故事与元杂剧《谢金吾》中的故事几乎完全相同,只不过“王枢密”的名字由“王钦若”改做了“王钦”,在《杨家将》中,王钦的籍贯改做“本是朔州人氏”,自幼入宫服侍萧太后,为人机巧便佞,深受萧太后宠信,为实现萧太后侵占中原的野心,王钦假扮成宋人来到中原,骗取了杨延昭、八贤王的信任,很快成为北宋大臣,并在宋真宗继位后担任枢密使这一要职,不断迫害杨家将,险些将杨家将毁于一旦,但最终被杨家将和八贤王等人识破,命丧法场,“抛其尸骸于野”,以儆效尤,在《杨家府演义》中,“王钦”本名贺驴儿,是左贤王贺鲁达嫡子,主动要求前往大宋卧底,为了方便相认,临行前萧太后特意“向左脚心刺‘贺驴儿’三个珠砂红字为记”,其后的故事与《杨家将》颇多类似。

王钦与杨家将的关系:杨家将故事里大奸臣王钦的原型是陷害寇准的(2)

戏曲人物王钦

二、历史上的王钦若

1.得到宋真宗信任的“能臣”

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临江军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人。《宋史·卷二八三·列传第四十二》有传,宋人笔记《涑水记闻》《东轩笔录》《青箱杂记》《能改斋漫录》《独醒杂志》《湘山野录》《老学庵笔记》等也记有其事迹。

《宋史》本传记,王钦若的祖父王郁曾在鄂州(治今湖北武汉)为官,他的父亲王仲华随侍。有一年长江突然涨大水,王郁一家躲到黄鹤楼上,汉阳人望见楼上闪现出奇异的光影,当天晚上王钦若出生。但王仲华早逝,王郁因之对王钦若发出怜爱,且对王钦若寄予厚望,后来王郁转任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主管刑狱事务的“判官”,临终时告诉将人说曰:“我为官超过50年,慎于用刑,救活人命多了,以后我家必有兴盛门户的人,应该就是我这个孙儿吧!”

王钦若早慧有才,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北汉,18岁的王钦若写了一篇《平晋赋论》,呈献给身在军营的宋太宗。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31岁的王钦若中“进士甲科”,在当年的科考中名列前茅,受职亳州(治今安徽亳州)主管一州军事业务的“防御使”属官“防御推官”,升秘书省秘书郎,实任庐州(治今安徽合肥)税务征管的“监税”。后应召进京,改任太常寺中级官员“太常丞”,实任国家最高财政机构“三司”“理欠凭由司”长官“判三司理欠凭由司”。

王钦若到三司任职时,宋太宗已经去世,宋真宗继位。三司“度支部”副长官“度支判官”毋宾古曾说:“天下百姓所欠租赋,自五代迄今,追缴不止,老百姓深受其害,到了几乎不能忍受的地步。我要上奏圣上,请求全部予以免除。”王钦若听说后,指挥属下吏员一夜之间翻阅账簿,算出总数,第二天立即上报宋真宗。宋真宗看完奏表大惊:“先帝不知道这个事吗?”王钦若缓缓回道:“先帝固然知道,但大概是想把事情留给陛下做,让陛下收天下人心而已。”宋真宗一听,当天就下诏,免收陛下所欠租赋,多达1000余万贯铜钱,释放因欠租而被抓进监狱的百姓3000余人。经此一事,宋真宗更加器重王钦若,指示翰林学士院考试王钦若,考完后即任命王钦若为自己的侍从“右正言”,实任文字秘书“知制诰”,升翰林学士。

宋真宗当上皇帝的第四年即咸平三年(1000),成都驻军“益州神卫军”副长官“都虞候”王均率军叛乱,一年多后被平定,宋真宗任命王钦若为“西川安抚使”,主持善后。王钦若受命到达四川后,所到之处审理因战乱入狱的犯人,自死罪以下依次减轻处罚,并向宋真宗请求允许自己遇事临机决断,不须上报朝廷批准,所断之事多数得到施行。回朝后,王钦若升任高级谏官“左谏议大夫”,实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此前的咸平二年,王钦若受任“知贡举”,即科考主考官。四川临津县(治今四川剑阁东南香沉镇)士子任懿参加“诸科”试,到达开封后截住在僧人仁雅的住处。仁雅认识一位与王钦若交厚、法名惠秦的僧人,任懿通过仁雅找到惠秦,请为自己转求王钦若,录取自己,并与惠秦约定,一旦自己被录取,就送给王钦若白银350两,且写了字据作凭证,让惠秦拿走。但当惠秦找到王钦若家中时,王钦若已经进入“考院”,按照规定,考官进入考院,即封锁考院大门,断绝内外人员一切来往,惠秦无奈,只得将任懿所写字据交给王钦若的一位门客,请这位门客转交王钦若的妻子李氏,但在转交字据之前,惠秦改写了字据中的白银数额,由350两减为250两,想从中贪污100两。李氏得到字据后,命令家奴祁睿把任懿的名字写在手臂上,借给王钦若送热水的机会,把任懿许诺的白银数额告诉王钦若。

王钦若得到信息,即关注了任懿其人,对任懿的考试成绩给予高评,当任懿参加第五场考试的时候,王钦若大约已经能够确定录取任懿,当家奴祁睿又到考院送热水,王钦若秘密指示祁睿,向任懿索取白银。但谁知,任懿竟言而无信,在考中进士后没有兑现承诺,就到河阴县(治今河南河阴)上任县尉去了。

王钦若家人见任懿无信,转而向僧人仁雅追讨白银,仁雅急忙写了信,追送给任懿,任懿见到仁雅的信,才交出银两。

但不知因何,仁雅写给任懿的信,竟然落到了河阴百姓常德方的手中,而又不知因何,常德方竟向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赵昌言揭发了任懿靠行贿王钦若才得中进士。赵昌言得到常德方的举报,立即报告了宋真宗,且很快抓捕了祁睿等人,同时请求宋真宗批准将王钦若逮捕,交有关部门审讯。

王钦若的“家奴”祁睿,本是亳州小吏,虽然跟随王钦若很久,户籍却还在亳州。王钦若因之向宋真宗假称:“臣家中向来没有祁睿这个人,惠秦也未曾到过臣家门。”宋真宗此时正宠厚王钦若,指示刑部侍郎邢昺、亲信宦官阎承翰等在太常寺设立专案组,审理此案。

任懿则翻供说,他的妻兄张驾认识“知举官”即本届科考代替王钦若出任主考官的洪湛,自己曾和张驾一起到洪湛家中拜访,请托录取之事,但开始的时候只把银两交给仁雅、惠秦二僧,并不知道二僧将银两送给谁。

邢昺等于是迎合宋真宗心意,诬陷洪湛收受了任懿的银两。

其后不久,张驾因病将死,祁睿潜逃。王钦若借机坚持祁睿是在亳州完成差役后才来家中做了佣仆,其他家奴又多是新招来,不认识惠秦,更导致一切皆无证验。

而此前洪湛到陕西出差,刚刚还朝,案子已经审定。最终判决:洪湛开除出干部队伍、流放儋州(治今海南三亚),而王钦若得以免与追究。

但洪湛在此案中实属冤枉。当他代替王钦若王旦做主考官,任懿已经考过第三场,任懿所说和妻兄去过他家,也是假话,等到受到处罚,官府派人到他家中收取“赃物”,自然想尽办法也没有找到,只得让洪湛向翰林学士梁颢借了银两上缴。洪湛最后死在了流放地儋州。当时人们都知道洪湛之冤,但王钦若仗恃宋真宗之势横行,人们都不敢说什么。

王钦与杨家将的关系:杨家将故事里大奸臣王钦的原型是陷害寇准的(3)

宋真宗

2.劝宋真宗避敌南逃,遭到寇准打压的懦夫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国集结10万人马,号称20万,大举进犯宋朝,绕过河北边境诸城,很快攻至距离宋朝京城开封大约250里、筑城与黄河南北两岸的澶州(治今河南濮阳)。此时的寇准经首相毕士安举荐,担任宰相。面对辽国的入侵,毕士安与寇准“合议请真宗幸澶渊”,但身为“江南人”的参知政事王钦若却劝宋真宗“南幸金陵”,身为四川人的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则劝宋真宗“西幸成都”。宋真宗犹豫,问计寇准。寇准已经“心知”王钦若、陈尧叟二人为宋真宗献计,却装作不知谁是献计者,故作惊讶地对宋真宗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不久,宋真宗问寇准:“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寇准“举荐”王钦若 且说:“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宋真宗命人召王钦若进见,王钦若到后“未及有言”,寇准急着抢先对王钦若说:“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天雄军治所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此时已成敌后,比澶州更靠北,更危险,王钦若“惊惧不敢辞”,只得冒险赴任“判天雄军兼都部署、提举河北转运使”,宋真宗亲自设宴,为王钦若壮行。

王钦若到达天雄军不久,“闻辽师将至,阖城惶遽,王钦若与诸将议探符分守诸门”,竟提议主将抓阄选择防守阵地。守将之一孙全照说:“全照将家子,请不探符,诸将自择便利处所,不肯当者,全照请当之。”王钦若听从了孙全照的意见,让诸将自择守地,诸将无人愿守正当辽军的大名城北门,就命令孙全照守北门,王钦若自请守南门。孙全照说:“不可。参政主帅,号令所出,谋画所决,南北相距二十里,请覆待报,必失机会,不如居中央府署,保固腹心,处分四面。”王钦若“从之”。

然而,辽军却没有攻打孙全照把守的北门,而是主攻东门。但攻打很长时间,未能攻破,辽军舍弃东门,转攻大名“故城”,战至夜间,又暗中分出一部分部队,从大名故城绕过城南,在“狄相庙”设伏,主力南攻德清军(治今河南清丰县西北)。王钦若听闻南去,派将率精兵追击,结果狄相庙“伏兵起,断其后,天雄兵不能进退。”孙全照向王钦若请战:“若亡此兵,是亡天雄也。北门不足守,全照请救之。”王钦若批准,孙全照“引麾下出南门力战,杀伤辽伏兵甚众,天雄兵乃复得还,存者什三四。”

在天雄军,王钦若吓破了胆,也丢尽了人。

3.王钦若陷害寇准

寇准在“澶渊之战”中立了大功,宋真宗从澶州回朝不久,即升寇准为首相。王钦若则“累表愿解政事”,屡次给宋真宗上表,请求辞去参知政事职务,“罢为刑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后又向宋真宗诉委屈,说自己在上朝排队时应该排在前面,宋真宗即在“资政殿学士”中间加一“大”字,升他为“资政殿大学士”,使他的地位几乎与参知政事相等。

但寇准任首相后,“颇自矜澶渊之功,虽帝亦以此待准甚厚。”这使得“素与寇准不协”的王钦若“深嫉之”,更给王钦若提供了构陷寇准的机会。景德二年的一天,朝会结束,寇准先退,宋真宗目送寇准离去。王钦若见此,对宋真宗说道:“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耶?”宋真宗答道:“然。”王钦若又问:“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宋真宗“愕然”,反问道:“何也?”王钦若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宋真宗“愀然为之不悦”。王钦若进一步说道:“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由是帝顾准浸衰”,由此宋真宗对寇准的崇遇逐渐降低,“明年,罢为刑部尚书、知陕州”,第二年即景德三年(1006),将寇准赶出朝堂,出任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知州,直到大中祥符四年(1008)二月宋真宗到汾阴(今山西汾阴)祭祀“后土”,寇准才受命“提举贝、德、博、洺、滨、棣巡检捉贼公事,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都省,是尚书都省的简称,也称尚书省,在唐代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一,但宋朝废三省,最高行政机构称“中书门下省”,“判都省”即“判尚书省”,只是虚衔,所以寇准回朝,并无实职,又到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宋真宗到亳州(治今安徽亳州)祭祀道教始祖老子,才任命寇准为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平章政事。

王钦与杨家将的关系:杨家将故事里大奸臣王钦的原型是陷害寇准的(4)

寇准

4.奸臣群体“五鬼”中的第一鬼

王钦若因向来与寇准不和,屡次上表宋真宗,请求辞去参知政事职务,宋真宗批准,王钦若改任刑部侍郎、资政殿学士。不久,宋真宗命王钦若主修“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册府元龟》,在修书的过程中,宋真宗有所褒赞,王钦若即署名首位,上表给宋真宗致谢,书中有出现缪误,宋真宗有所批评,则告诫抄写书吏,只说是寇准的好友、一同修书的翰林学士杨亿等人的责任,“其所为多此类也”。

次年即景德二年年中,王钦若改任兵部侍郎,升资政殿大学士、实任国家最高信访机构之一“通进银台司”长官“知通进银台司”,兼任“门下省封驳司”主管“知门下省封驳事”。当初王钦若罢任参知政事,宋真宗特意为他设置了“资政殿学士”以表示对他的宠待,规定他上朝时排班在翰林学士之下,此时王钦若向宋真宗诉委屈,宋真宗于是在资政殿学士上加了“大”字,上朝排班在翰林院副长官翰林承旨之上。

不久,王钦若出任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长官“知枢密院事”,同时主持修“国史”。

为更加赢得宋真宗的欢心,巩固地位,王钦若有劝宋真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恢复因在“澶渊之盟”中受损的“圣君”形象。大中祥符初年(1008),王钦若任“封禅经度制置使”兼泰山所在地兖州知州“判兖州军州事”,宋真宗东封泰山,任“天书仪卫副使”。封禅礼成,王钦若升任礼部尚书,受宋真宗之命作《社首颂》,再升户部尚书。

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到汾阴祭祀“后土”,王钦若跟随,再任“天书仪卫副使”,升任吏部尚书,实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王钦若的家宅在太庙后面,他向宋真宗进言,自己从太庙附近出入呼喝,心里不安。宋真宗因之赐予他位于开封“安定坊”一处官家建筑作为住宅。

马知节任枢密副使,一向厌恶王钦若,经常与其争论,不肯屈服。其时恰逢泸州(治江阳县,今四川泸州)都巡检使王怀信等人向朝廷汇报上讨平“蛮人”之功,王钦若很长时间没有予以奖赏,马知节因之在宋真宗面前攻击王钦若的短处,二人当着宋真宗的面激烈争吵。宋真宗催促王钦若尽快颁赏,王钦若竟未经报告宋真宗,擅自提拔了王怀信等人的官职,宋真宗恼怒,罢免了他枢密使职务,只保留了他上朝议政的资格“奉朝请”。但不久,再命他为“知通进银台司”,复任枢密使、同平章事。

天禧元年(1017),商州抓获一名收藏禁书、能以法术支使“六丁六甲神”的道士谯文易。谯文易交待,曾出入王钦若家,王钦若曾赠诗给他。宋真宗问王钦若有没有这事,王钦若辩称不知道谯文易其人其事。宋真宗大怒,将王钦若赶出朝堂,以“太子太保”官职外任“判杭州军州事”,即杭州知州。

天禧二年九月,后来的宋仁宗赵祯被立为太子,王钦若向宋真宗上表,自称自己既任“东宫师保”,就该回朝辅助太子。宋真宗批准他回朝,复任资政大学士,并下诏命他每天到为太子在宫中建设的学堂“资善堂”为太子讲课。

其时辅政大臣一般兼领“三少”之官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王钦若向宋真宗提出,自己官阶比“三少”高,请求改换官职,宋真宗批准他任“三公”之一的“司空”。不久,因与宰相丁谓互不相喜,以山南道(治襄州,今湖北襄阳)节度使、同平章事官职出任“判河南府”即知府。不久,王钦若上表朝廷,以患病为由请求回开封家中就医,丁谓没有理睬。王钦若一怒之下,让儿子王从益给河南府写了一份请示,要求批准父亲回家,王钦若当即予以批准,回了开封。丁谓得知,向宋真宗上言王钦若擅离职守。宋真宗指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之一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薛映到王钦若家中询问,王钦若“惶恐伏罪”,被降职为司农卿,到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任职,其子王从益也被降官一级。

乾兴元年(1022),宋真宗去世,宋仁宗继位,改任王钦若为秘书省长官“秘书监”,后以太常卿官职外任濠州(治今安徽凤阳)知州,又以刑部尚书官职改任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知府。

宋仁宗曾练习“飞白体”书法,正好王钦若有奏章送达,宋仁宗因之写了“王钦若”三个大字。当时执行冯拯患病,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有意起用王钦若再次为相,写了纸条放在药盒中,派宦官送给王钦若,且宣布太后口谕,宣召王钦若回朝,王钦若当即动身,当他到达开封城门,还没有人知道。朝见刘娥、宋仁宗之后,王钦若即复任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兼任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王钦若认为百官升迁都有规定,做了一篇《迁叙图》,献给了宋仁宗,以给刚当上皇帝的宋仁宗作借鉴。这年王钦若“监修”的《真宗实录》写成,王钦若进位三公之一的“司徒”,又因为宋仁宗在开封举行祭天典礼“推恩”,进封冀国公。

其时邵武军(治邵武县,今福建邵武)知军吴植患病,向朝廷请求改任别的职务,并通过“殿中丞”余谔给王钦若送去黄金,以求王钦若关照。但余谔还没有把黄金送去王府,心情急切的吴植就派衙中吏员到王钦若府中探问事情进展。王钦若没有收到黄金却被人到家中追问事情,当即将吴植派来的吏员押往朝堂,请求查问。吴植、余谔因之都被贬职。而吴植与王钦若曾有过交情,早年王钦若曾“安抚西川”,吴植时任新繁县尉,王钦若向朝廷举荐过吴植之。至此,吴植受罚,王钦若也应承担荐举失当的责任,“连坐”受罚,但宋仁宗下诏,不予追究王钦若的罪责。

其后,王钦若兼任“译经使”,但当他到“传法院”上任的时候,忽然患病,急忙回家。宋仁宗得知后亲自到他家中慰问,并赐予白银5000两。不久,王钦若去世,享年64岁。朝廷赠予他太师、中书令荣誉职衔,谥好“文穆”, 且录用他的亲属及亲信20余人为官。宋朝以来,朝廷给予宰相的“恤恩”即身后的优待,无人能与王钦若相比。

王钦若身材短小,脖子上生有瘤子,时人蔑称他为“瘿相”。然而,王钦若心计过人,每当朝廷有所兴造,都会委曲迁就,以迎合皇帝心意;性情狡诈,敢做诡诈虚妄之事。宋仁宗曾对宰相说:“钦若久在政府,考察他的所做所为,真是奸邪啊!”王曾回答:“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当时人称‘五鬼',其奸邪、险恶、诈伪,诚如圣谕。”

在历史上,王钦若与杨家将并没有交集,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业是宋太宗时人,杨业在雍熙三年(986)与辽国作战牺牲时,王钦若25岁,还在家乡读书,“澶渊之战”中寇准在澶州、王钦若在大名与辽国作战,“杨六郎”杨延昭率军驻扎今河北冀县北的“静安军”,“澶渊之战”后,杨延昭长期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守卫边疆,王钦若在朝堂任职,史籍也未见二人有交集的记载。大概正是因为王钦若在“澶渊之战”的时候建议宋真宗“避敌”南逃,后来又陷害忠臣寇准,后人才把他写入杨家将故事,塑造成了陷害忠良的“卧底”、“奸臣”形象。

王钦与杨家将的关系:杨家将故事里大奸臣王钦的原型是陷害寇准的(5)

王钦若雕像

参考资料:《宋史·王钦若传》《寇准传》《杨业传》《杨业传·附杨延昭传》,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一》,清·徐松《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