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下:节选自我的知青岁月
知青岁月下:节选自我的知青岁月此时的天空乌云密布,没有一丝阳光,空气显得十分浑浊,使人感觉有些压抑,似乎大雨即将来临。和母亲离别后,我边走边不时地回头张望,当看到母亲站在瑟瑟的秋风下,不断地在向我摆手的同时,且眼里噙着泪水那一瞬间,我不由得心一酸,眼睛开始模糊。走出很远,当我再次回头时,发现母亲那瘦弱的身影依旧停留在原处还在对我不时地张望。作者和母亲合影留念母亲和我一起吃的早饭。母亲对我说,她和单位领导请半天假,要给我送行。我知道母亲身体不好,所以并没有让母亲送我到学校。当母亲把我送到建设街与慈光路交汇处时,我劝母亲回去,母亲执意不肯,非要目送我。
——纪念下乡五十周年
作者:张文革
第三篇 下乡插队第一天
1968年10月25日,天不亮我就起来了,看见母亲正在厨房给我做早饭。当我看到母亲的眼眶有些发红,想必母亲这一宿也没有睡好,我鼻子一酸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生怕母亲看见,赶紧转过身去把眼泪擦干。
作者和母亲合影留念
母亲和我一起吃的早饭。母亲对我说,她和单位领导请半天假,要给我送行。我知道母亲身体不好,所以并没有让母亲送我到学校。
当母亲把我送到建设街与慈光路交汇处时,我劝母亲回去,母亲执意不肯,非要目送我。
和母亲离别后,我边走边不时地回头张望,当看到母亲站在瑟瑟的秋风下,不断地在向我摆手的同时,且眼里噙着泪水那一瞬间,我不由得心一酸,眼睛开始模糊。走出很远,当我再次回头时,发现母亲那瘦弱的身影依旧停留在原处还在对我不时地张望。
此时的天空乌云密布,没有一丝阳光,空气显得十分浑浊,使人感觉有些压抑,似乎大雨即将来临。
那时,长春的气候已进入秋末的季节。街道两旁的大杨树的树叶早已落光,树上还残留些零星的树叶在簌簌的秋风吹拂下飘落在地上。阵阵的秋风不断袭来,地上的树叶忽起忽落,给人感觉还真有些寒意。看到秋季凄凉的景象,我还真有些悲怆的感觉。
那年的冬季似乎来得比较早,每天的气温都接近零度左右,所以在临行前,我就把过冬的棉袄和棉裤穿在身上,可并没有感觉热。
功夫不大,我就来到学校的西门。还没等进校园,就听见锣鼓喧天,高音喇叭在不停地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当我走进校园内,看见操场四周插有许多面红旗,教室外面的红砖墙上贴有许多颜色不一的长条标语,都是些有关欢送知青上山下乡方面的内容。
在主席台的下方,只见体育老师王兴爱,面带笑容正兴致勃勃地在敲鼓,旁边还有两位老师在配合他敲锣和打镲。
此时,锣鼓声、广播里的乐曲声、人们嘈杂与说话声交织在一起,显得乱哄哄的。主席台的南侧有近50辆解放牌“拖挂”汽车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车门上写有:长春市运输公司或长春市货运公司字样。解放车厢上贴有许多花花绿绿的标语,都是写有“热烈欢送知青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干革命”、“有志青年志在四方”等字样,看来是这两家运输公司出车送我校知青下乡。
我转身走进操场南侧的一间教室,当把我的行李扛在肩上后,在解放车辆前后寻找我们集体户的那辆车。这时,就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头一望,原来是我同班集体户同学刘小华。他帮我把行李放在一辆解放车后面“拖挂”的车箱里,然后我和他一同爬上前面的车厢。
我刚刚坐好,就见我们班级的其他两名同学,梁儒青和潘立春二人早已在车厢里坐着。车厢内还有三年级九班的同学,除男户长王守志和女户长李英华外,其他男女同学我都不认得。这时,就见女户长李英华递给我们每人一朵大红花,并告诉我们要别在胸前。当我看见在每一辆解放车的旁边站立许多知青的家长,各个面带笑容在叮嘱自己的子女时,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感。当我和两位男女户长分别打完招呼后,便若无其事的和我班其他三位同学闲聊起来。
正在这时,广播里的音乐和锣鼓声戛然而止,就见有位老师站在麦克风前,宣布长春市第十七中学欢送知青上山下乡大会开始开会,首先由学校校长张禹荣致欢送词,然后由知青代表和知青家长代表上台发言。
从校长地讲话中我听出,我们是学校第一批下乡知青,同时也是长春市集中下乡的第一批知青。第一批的知青由我校和长春市第十三中学的知青组成,两所学校下乡的知青近千人左右。我校知青下乡到吉林省梨树县,而十三中的知青则下乡到吉林省怀德县。两个学校的知青今天同时汇集到地质宫广场(文化广场),在那里由长春市革命委员会召开欢送长春市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誓师大会。
因当时车厢内乱哄哄的,有关知青代表和知青家长代表的发言我一句也没听清。最后只听见主持人老师讲了一句,祝全体知青同学们一路顺风!向梨树县出发!这时,每辆解放车都在发动,汽车的轰鸣声和喇叭声响成一片。
正当我们坐地汽车刚刚启动时,就听下面有人喊停车,我回头一望,看到车厢下站着俩个人,男的穿一件解放军黄上衣,手里拎着一件行李,旁边还站着一位梳着短发的女生手里拎着一个脸盆和洗漱用具。他们俩人上车后,汽车又重新启动。
后来得知,那名女生叫姜焕喜,是我校二年级七班的学生,是学校临时安插在我们集体户的。那名男的是她的二哥,是专程前来送她的。这样一来,我们集体户人员就达到16人(其中女生6人男生11人)。
这时,锣鼓声又响起,学校里的高音喇叭同时也开始播放欢快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车厢里有的同学跟随广播里歌曲的节奏唱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显得那么无拘无束,又是那么的开心。由于受大家的感染,我的心情似乎平和许多。解放汽车一辆紧跟一辆缓缓地驶离学校,朝地质宫广场方向驶去。
不大功夫,我们所乘的解放车驶入地质宫广场内。那时,我看见十三中学的汽车早已停在广场的正东方向的空地上。两所学校知青们所乘坐的解放车大约有近百辆,并且有序地排满整个地质宫广场,那场面显得尤为壮观。
广场四周插满红旗,广场上空飘荡着许多只大气球,气球下面的飘带写有“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字样。广场的周围早已站满欢送的人群,锣鼓声和广播喇叭里播送的革命歌曲交织在一起,淹没了整个广场。
此时的广场已经沸腾起来了,那气氛简直就像过年一般。因我们两个学校的毕业生,是这次长春市第一批集中上山下乡的知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鼓动性,所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特别重视此次大会的召开。
我们坐在车里好长时间,“欢送知青誓师大会”终于开始了。首先由长春市革委会有关领导讲话,其次是各界人士代表讲话、十七中学和十三中学的知青代表表决心,还有知青家长代表讲话。这一系列的讲话终于结束了,在一阵阵地口号欢呼声与锣鼓地喧天声,汽车又重新启动出发了。
走在前面的是十三中学的知青车队,我们十七中学知青车队紧随其后。在解放大路和斯大林大街(人民大街)的两侧,早就站满了由学校学生、机关工作人员、厂矿工人等各界人士组成的欢送队伍。他们每人手拿花束或小红旗,在欢快的锣鼓声和口号声中夹道欢送我们知青。
当年在长春斯大林大街(人民大街)两旁人民群众欢送知青下乡车队的场景
当时我们坐在汽车里心情显得无比高兴和激动,并频频向欢送地人群招手致意!此刻我从内心感觉到当知青是多么的崇高和光荣,受到如此般的礼遇,真的是难得。
由于车辆太多在马路上行驶有时走走停停,这样就耽搁许多时间。当车队缓缓地行驶到长春火车站前广场时,我抬头望见长春站大楼上的大钟正好指向11点20分。
当年长春火车站
当我所乘坐的汽车行驶到长春站西侧出站口时,突然发现母亲弱小的身影竟然出现在众多的欢送人群中。
我看见母亲手里拎着装饭盒的绿色兜子,在拥挤的人群里不断张望每辆过去的解放车。我赶紧站起身来高声呼喊:“妈妈我在这里!妈妈我在这里!”这时母亲似乎听到我的呼喊,朝我所坐的车厢望去,当我们母子二人地目光互撞在一起时,我看到母亲非常吃力地挤出人群,步履蹒跚地向前走了几步,眼里噙着泪水,不断频频地向我挥手。此时此刻,我的眼泪再一次不知不觉地涌下。
人民群众欢送知青下乡车队场景
当我再一次眼望母亲时,车队已逐渐远离母亲,母亲的身影同时也渐渐地消失在远处的人群中。我转过身来,缓缓地坐在车厢里。此刻,我的情绪十分低落和沮丧。
车队继续沿着辽宁路、安达街、开运街缓缓地行驶。街道两旁欢送人群地口号声和震耳欲聋地锣鼓声,我似乎都没有听见。而此时的我缓缓闭上眼睛,脑海里还在默默地回想和母亲相见的那一瞬间。
过了许久突然有人喊道:“快看!快看!汽车已经驶离长春了!”我急忙转身朝车厢外观看,车队正沿着102国道缓缓地行驶,并没有走快的意思。当车队走到弯曲延绵的公路时,前面看不到头,后面见不到尾,好似一只庞大无比的蜈蚣在公路上缓慢地爬行,浩浩荡荡的知青车队竟排列有几里地长,怪不得汽车行驶地如此缓慢。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逐步平稳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一起闲聊起来。
当车队到达公主岭境内时,在我们前面十三中学知青车队沿着岔道往西北方向驶去,看来他们已经到达目的地——怀德县了。我们的车队继续沿着102国道往前行驶。这时,我才感到汽车有些提速了,我这才感觉身体有些倦意,依靠在车厢板上,竟然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当年的梨树县革委会旧址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被潘立春同学叫醒,他告诉我梨树县城到了。我睁眼一瞧车队已经在县城的沙土路上缓缓地行驶着,街路两旁各有一条排水沟,两旁的商铺和住宅建筑都是平房,是清一色的用灰砖砌成,屋面防水也都是灰色鱼鳞瓦,看似都很古老。有同学说,这里的建筑大多数都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建造的。
近年来,我从有关资料中了解到,梨树县是吉林省四平市下辖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辽阔土壤肥沃,是旱涝保收的好地方,具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的美誉。同时梨树县是著名的玉米之乡,也是全国产粮大县之一。
此时,我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依旧是乌云密布,但幸运的是我们这一路走来竟没有下一丝雨。看来老天爷也在发慈悲,让我们这些知青顺利到达目的地。
我们的车队依旧缓慢地驶进了梨树县城电影院门前的广场,按顺序整齐地排列在那里。这时,县城内早已是万家灯火,广场内悬挂许多白炽灯泡,把广场内外照得通明。广场周围欢迎人群的口号声、锣鼓声和唢呐声交织在一起,使我们这些知青心里感受到极大的安慰,并发自肺腑的感谢梨树县人民,用火一般的热情来欢迎我们这些知青的到来。
经过一整天汽车地颠簸,我们早已是饥肠辘辘。正在这时,我看见汽车下面走过来许多工作人员,手里拿着筐,筐里面装着许多汽水和面包,在发放给每一位知青的同时,面带笑容不断地说:“知青同学们,你们辛苦啦!欢迎你们来梨树县插队落户,暂时吃点东西垫补垫补吧!”此时,我们对这些朴实、热情洋溢的工作人员的话语所感动。
我们刚刚吃完面包喝完汽水,锣鼓和唢呐声,还有人群的口号声骤然停止,会场内显得十分肃静。这时,主席台上的主持人对着麦克风宣布:“梨树县革命委员会热烈欢迎长春市第十七中学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大会开始开会!”大会议程,照列是县革委会领导讲话和各界人士代表还有知青代表发言。一通发言结束后,我们知青所乘坐的汽车同时开始启动,并分道扬镳向各自公社所在地进发。
时间不长,我们所乘坐的汽车就来到梨树公社,大约有近二十多辆汽车停靠在路边。我们下车后,看到路边有社员在敲锣打鼓吹奏唢呐欢迎我们这些知青的到来。还有许多社员手里挑着一根火把,走近前一看,原来是用一根铁丝绑在一根木棍上,铁丝的底端,卡一团棉花球,棉花球蘸上柴油用火柴点燃,就成一支火把,此时的路面被火把照得雪亮。
前来迎接我们的是梨树公社夏家堡大队第八生产队的生产队长,经本人介绍他叫高德林。高队长个头不高,说话很和蔼,农村人的质朴、憨厚、实在的特点都体现他的身上。
生产队出两挂马车和几名年轻力壮的社员前来迎接我们知青。高队长和社员们十分热情地帮我们把行李装到马车上,有的女知青累了,就坐在马车里。
那时天空依旧是阴沉沉的,见不到一颗星星,大地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随着高队长还有其他知青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田间的土路上。那时地里显得空荡荡的,庄稼早已收割完毕,已运回生产队的场院。
我们边走边和高队长聊天。高队长和我们讲,我们来他们生产队插队落户,梨树公社和夏家堡大队革委会的有关领导非常重视,生产队早就接到通知,同时也了解我们插队知青的男女人数,他们已经提前做好接待任务。并告诉我们,男知青住到生产队原来仓库改造后的宿舍,女知青则住在生产队社员家的西屋。同时还对我们说,屋子里的火炕烧的热乎乎的,饭菜早已经做好了。
听完高队长一席话,我们全体知青心里感觉热乎乎的。此时我在县城垫补的面包早已不知去向,可能是条件反射的缘故,我的肚子竟然咕咕地叫起来。
高队长又给我们介绍生产队的自然状况。我们所插队的生产队,距离县城五里地,解放前这里也叫五里堡子,距离梨树(也叫八里庙)公社三里地。生产队共有32户人家,人口总数不到200人,整劳力80多人,剩下的有20多名妇女和10多名半拉子。还说现在生产队是地多劳动力少,并且还有几垧落荒地一直没有开垦。他还高兴地说,我们这批知青的到来,会给他们的生产队带来了生机,将来的知青一定会成为生产队的生力军。
边走边聊,功夫不大,我们和高队长一行便来到生产队。这时,我看见生产队的院子里站有许多社员,他们有的和我年龄相仿,有的比我大许多,但各个显得身强力壮,看外表就知道是典型的东北庄稼汉,他们各个面带微笑地帮我们把行李扛进宿舍。
我们男知青住的房子是东下屋(东厢房)。走进屋后,看见厨房和宿舍里各点一盏煤油灯,煤油灯的光线显得昏暗,看来我们插队的生产队没有电。我又仔细端量一下屋子,屋子是平屋顶,屋子里面是对面炕,我用手一摸,炕烧的还挺热。
这时,就见高队长笑呵呵地对我们说:“知青同学们,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夏家堡子第八生产队全体社员热烈欢迎你们来我们这里插队落户。你们坐一天的汽车又累又乏,一定是饿了,我们已经准备好饭菜,大家洗洗手赶快来吃饭吧!”高队长用手指着一位个头较高,面貌略有些稍瘦,腰里系个围裙的中年男子说道:“他叫张文,是我队社员,是他给你们做的饭菜。你们来的这几天,张文会教你们如何做饭做菜,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们自己一定要学会做饭。”高队长的一席话,不由得使我们对社员张文产生一种敬意!
在男女户长的带动下,我们各自拿起碗筷盛饭盛菜。饭是用高粱米和小豆焖的饭,菜是白菜炖土豆。男女同学各自手捧饭碗面带笑容狼吞虎咽吃的津津有味,可能我确实有些饿了,一口气儿连吃两大碗。
饭后,女同学回房东社员家就寝,我们男同学则睡在东西两铺炕上。躺在热乎乎的炕上感觉特别舒服,由于身体太疲乏的缘故,我躺下后不久,很快就进入梦乡。
从1968年10月25日这一天开始,我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改变。从这一天开始,在我的头上和其他同学一样,又多了一颗耀眼的光环——“知青”!
原长春市第十七中学老知青于2006年7月回集体户合影留念
作者:张文革
2018年10月写于弘海小区寓所
作者简介: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老知青,初中文化。虽已到古稀之年,但始终不渝地酷爱文学。闲暇时也爱回忆陈年旧事,有时也会坐在电脑桌前,装模作样地写写回忆录,偶尔在报刊或杂志上也会出现自己的名字,我学习写作的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文章里寻觅快乐余生。
本人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