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的一生如何度过:自幼眼盲耳聋人生如何度过
盲人的一生如何度过:自幼眼盲耳聋人生如何度过海伦凯勒最重要的老师,或许是她的父母。但童年的她,却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好几位堪称伟大的启蒙老师。她叫海伦·凯勒,不仅凭着惊人的毅力掌握了各种文化课程,毕业于哈佛大学,而且留下了好几本著作,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全球各地常销几十年。1伟大的老师幼年的海伦·凯勒,不幸丧失了视觉和听觉。
1880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普通人家,诞生了一个女孩。
这个女孩天生命运多舛,从小身体很差,一岁半时突发急性脑充血,九死一生。
虽然她闯过了鬼门关,但从此双目失明、双耳失聪。
此后八十多年的人生,一直在无声无息的黑暗中度过。
她叫海伦·凯勒,不仅凭着惊人的毅力掌握了各种文化课程,毕业于哈佛大学,而且留下了好几本著作,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全球各地常销几十年。
1伟大的老师
幼年的海伦·凯勒,不幸丧失了视觉和听觉。
但童年的她,却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好几位堪称伟大的启蒙老师。
海伦凯勒最重要的老师,或许是她的父母。
这是一对普通的夫妇,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对重度残障的幼女,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包括给女儿取名叫“海伦”——古希腊传说中最美的女孩。这个名字的背后,蕴含着深情厚爱,和对女儿的美好期待。
而且,这对夫妻到处求助残障学校,遍访名师。
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性格,和对他人、对世界的关爱,大概也传承于她的父母。
在海伦6岁那年,她的父母结识了电话的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
贝尔不仅是杰出的发明家、企业家,也热心公益,尤其关注聋哑人、盲人等残障群体的教育和福利。
对小海伦的个案,贝尔非常重视,但他也意识到了其中的复杂性:靠自己的力量,恐怕不足以救助这个可怜的女孩。
于是,贝尔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向残障教育界求助。几经比选,贝尔向海伦·凯勒一家,推荐了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作为小海伦的启蒙小学。
当时,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校长,是迈克尔·阿纳格诺斯。
这位经验丰富的校长,为海伦·凯勒量身定作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案:
请一位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女家庭教师,单独辅导这个孩子。
1887年,老校长邀请自己当初的学生,安妮·莎莉文,担任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这个决定,改变了海伦·凯勒的一生。
安妮·莎莉文生于1866年,童年也曾经历过失明,后来通过手术,恢复了视力。
安妮对失明的痛苦深有体会,小时候身患眼疾的她,曾经脾气非常暴躁。
在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教导下,她成为优秀的毕业生,恢复视力后,也长期在该校做义工,以性情温和、循循善诱著称。
当莎莉文来到海伦·凯勒身边,一个棘手的难题,是如何教这个孩子识字。
莎莉文想了一个办法,先用布娃娃做实验。
她把布娃娃放在海伦手里,让海伦抚摸这个布娃娃,然后在海伦一只手的手心,写下“布娃娃”(doll)这个单词。
稍后,莎莉文又尝试着教海伦·凯勒拼写“水”(water),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先让她触摸自来水,再在她的掌心,反复写下water这几个字母。
莎莉文的实验成功了。
通过这种方式,几个月后,海伦·凯勒学会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包括爸爸、妈妈、姐妹,和各种食物、生活用品等等。
后来,海伦·凯勒进入了残疾人学校,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在莎莉文的鼓励下,她尝试着挑战美国的顶级学府——哈佛大学。
海伦·凯勒成功了。她被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录取,修完了所有课程,包括掌握了英语、法语、希腊语等好几种语言,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这堪称教育的奇迹。当时已经接近生命尾声的马克·吐温,在得知海伦·凯勒的经历后,激动得说:
“生在19世纪的人,有两个最伟大,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
但海伦·凯勒的奇迹之旅,远未结束……
2、人间大爱
大学毕业后,海伦·凯勒成为享誉美国的名人。但她对荣誉光环和世俗名利,都非常淡泊。
相反,她看到了很多人间的阴暗面,对种种社会问题格外关注,希望能够通过不流血的方式,来渐进改善。
当时的美国,众多残障人的处境都很不乐观,很多人自幼失学,即使能够磕磕绊绊地长大,从文化程度到心理状况都很糟糕。
除了残障人,黑人、穷人、妇女、劳工等,处境也很不乐观,其中包含着太多的不公。
她公开支持包括黑人在内的有色人种平权,多次为之捐款。
在当时的美国,妇女参政受到限制。海伦·凯勒对此强烈反对,她为妇女平权积极奔走,也亲笔撰写了不少政治评论文章。
在这类文章中,海伦·凯勒抨击童工制度,为妇女投票权而大声疾呼。
俄国十月革命后,海伦·凯勒一度为之欢欣鼓舞,但不久,她对此开始反思。
终其一生,海伦·凯勒游历过很多国家,但未曾踏上苏联的土地。
她最远的一次旅行,是访问日本。在日本,海伦·凯勒特别喜欢秋田犬,于是,日本友人送了她一只。
当海伦·凯勒带着小狗回到美国,很多美国人,也了解并喜欢了这种狗。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秋田犬被带到美国,成为备受美国人喜爱的宠物。
二战前夕,海伦·凯勒强烈地反对法西斯,呼吁美国参战。她一度被视为激进分子。
这期间,很多海伦·凯勒深爱的人,纷纷年老谢世,包括她的父母。
1936年,她的恩师安妮·莎莉文病逝,享年70岁。
珍珠港事变后,美国正式参战,海伦·凯勒多次到军中慰问、演讲,成为备受瞩目的国民英雄。
海伦·凯勒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她的主要著作,也在这期间陆续出版。
二战结束后,她继续从事写作和慈善工作,包括为战后的残障人筹款募捐。
1959年,联合国成立“海伦·凯勒八十诞辰纪念财团”,救济低度开发国家盲人,同时,另行募集125万美元,成立“海伦·凯勒国际奖”,每年颁奖给世界各国对盲哑教育有功的个人或团体。
196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迎来80岁生日,美国海外盲人联盟为她筹办庆祝仪式,纽约市长决定把每年这一天定为“海伦·凯勒纪念日”。
海伦·凯勒的一生,都在追求社会公正、人间博爱。
3、生命之歌
海伦·凯勒一生撰写出版了十几本书,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她的自传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书中不仅讲述了自己的传奇经历,包括安妮·莎莉文对她的教育,和长期的陪伴,也讲述了很多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
她渴望自己有一天,能重见光明,哪怕只有短短的三天。
但同时,也充满遗憾地指出,很多视觉、听觉都非常健全的人,却心灵闭塞,或者被偏见和仇恨一叶障目。
他们看不到世界的多元、多样,听不进不同的价值观,一切都仿佛非黑即白。
这样的人,其实更像是盲人、聋人;精神的残缺,比身体的残障,更加可悲、可叹。
在书中,海伦也谈到了自己和很多名人的交流。
她和喜剧明星查理·卓别林,有很多精神想通之处,例如都关注劳工的处境和权益,对人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中的“异化”,充满警惕和忧虑。
第一次见面时,海伦亲手抚摸着卓别林的小胡子。
海伦·凯勒也曾有过恋爱经历。
青春期的她,喜欢阅读浪漫爱情小说,对书中的一些人物,有过超乎寻常的心动。
1916年,海伦爱上了一个名叫彼得的男人,但这场恋爱,遭到双方家人的反对。
海伦甚至提出要和彼得私奔。但是,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彼得始终没有出现。
但海伦没有怪罪彼得,她一直把这段记忆珍藏在心里,多年后付诸笔端,将这段恋情称为“我回忆中的快乐小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这本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全球各个角落,都一次次再版,激励着一代代读者。
1961年秋天,81岁的海伦·凯勒突然中风,此后,她淡出了公众视野。
她在衰老也病痛中,又顽强地活了七年。1964年,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但因病无法出席获奖仪式。
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在睡梦中安详辞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