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请简要介绍明确词项内涵逻辑方法:信心铭特色与直解

请简要介绍明确词项内涵逻辑方法:信心铭特色与直解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安祥禅实体道场岭海文殊禅院禅宗达摩祖师像六、《信心铭》直解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五、《信心铭》的特色

《信心铭》是三祖僧璨大师悟境的撮要叙述,它的特色是:“扫荡边见,独标不二”。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一切边见皆背中道。

达摩西来,用以印心的是一部《楞伽经》,这部经的要义,在破斥一切相对的边见,例如:好恶、是非、美丑、有无、断常、一异、利害、明暗、人我等等,都是分别心的产物,才一起见,便背本心。所以本经极力扫荡边见,令人远离分别取舍。所谓“边见”,就是落在两边,而禅是“中”也不立的。

我们了解了以上这些概念,就可以进而研究《信心铭》了。

请简要介绍明确词项内涵逻辑方法:信心铭特色与直解(1)

禅宗达摩祖师像

六、《信心铭》直解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安祥禅实体道场岭海文殊禅院

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是什么东西“圆同太虚”?是当人原本的心,原本是“圆满无缺,无欠无余,至真、至善、至美”的,就像《心经》所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只是因为你横生分别取舍,自障法眼,才“背觉合尘”破坏了原本圆满的心态。所谓“如”,就是吻合、相应的意思;因为你有了取舍,生起边见,于是便情生智隔,与法不相应了。

莫逐有缘 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

“有缘”与“空忍”是相对的。所谓“有缘”,是指有可攀缘。人们最易追逐、攀缘的,不外声色、名利、得失、情欲……,这些都是有缘可攀的。“勿住空忍”是说也用不着强自压抑着,使心念不生,这跟解脱道是不相应的。

六祖说“直心是道场”,但能平等视一切法,不生高下、取舍、爱憎之见,便是“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了。

所谓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由明心见性而存心养性,做到“瞬有存、息有养”。倘若强自压抑,使心念不起,就成了自缚了。只要能保持“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心怀,一切二边、取舍、追逐、攀缘所派生的烦恼,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止动归止 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 宁知一种

你想止动取静,却是越止越动,反而陷于边见,妄加取舍,与无为法根本不相应。其实“法本不二”,只是欠悟而已。

一种不通 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 从空背空

倘使你不能契入不二法门,执着两边的任何一边,都是徒劳无功的。当你一念要排遣“有”时,便因执着“有”,而被“有”的谬执所汨没了。当你一念要趣向于“空”时,因为“空”已成了概念,而不再是“空”了,岂不从“空”反而背弃了“空”吗?因为真正要与“空”相应,连“空”的概念都不许萌生,才相应真空。当你把“空”变成系统的理论时,“空”何曾是空?不但不空,反而比“有”更让人起执、起见,所以说“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 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 无处不通

禅是不立文字的。文字包括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而文字则是语言的符号。人的本心原本没有这些,所以过多的语言和思虑,反而与“根本智”不相应了。当人停止分别、妄想和思维活动时,理、事二障当下消除,内心充满禅悦的安祥,何曾有什么滞碍?自然就“无处不通”了。

归根得旨 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 胜却前空

当你穷溯到众生和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时,同时你也便彻见了森罗万象的真实面目──大宇宙的永恒相,而把捉到禅的宗旨。

庄子说“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我们到庙里也常常看到“过化存神”的匾额,这应该是“照而不随”的很好例子。倘若追逐假象,迷途而不知返,那就丧失禅的无相、无住的宗旨了。

只要短暂地返照你那原本的心,暂复心的原态,比你以前向空心处用力,舒畅、安祥得多了。

前空转变 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 唯须息见

人心原本是无相、无住、无念的,由于“见取”,才现出森罗万象,把自己那原本空灵自在的心体,转变成杂乱不堪了。

请简要介绍明确词项内涵逻辑方法:信心铭特色与直解(2)

二见不住 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不要住在两边,凡是涉及到相对的见解,都应加以扬弃,片刻也不让它停留在心中。

放下即是,若再追寻,反而挖肉成疮了。

才起一念相对的想法,就会扰乱、破坏、迷失了你原本无念、离惑而又安祥的真心,而让心为妄想所占据,陷于纷扰不安之中了。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万法无咎

禅是“一亦不立”的不二法门。倘守一,则有其余,则一亦非一了。

能够不生心、不起见,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自然是“万法无咎”了。

无咎无法 不生不心

既无病,何需药?所以“无咎无法”。真离念,不觅心,故云“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 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能”是主观的察知,“境”是客观的存在。

所谓“能随境灭”,如果没有客观的存在,你那主观的察知就不会发生。所谓“境逐能沉”,如果没有主观的察知,客观的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境由能境”,客观借主观而显现;“能由境能”,有了客观环境,才能产生主观的内涵;也即是“心本无生因境有”和“心生则种种法生”。

倘能泯能、所,一物、我,就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了。

 欲知两段 元是一空

你想知道能与境的本质吗?那是无量、无边、无限可能的“空”,所显现的浮光掠影而已。究实而言,万生万物,哪样不是由“空”里来,又往“空”里去呢?既是唯心所现,又何有来去呢?

一空同两 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 宁有偏党

只一“空”,就含融了主与客、能与所、物与我。

森罗万象,一法所印,当体是空。因为万象森罗,却是空无自性。

海水一味,有何精粗?精粗尚无,偏党何从?故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大道体宽 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 转急转迟

真理是普遍的,所以说“大道体宽”。道既是无量、无边、无所不在的,还有什么难易可言呢?

“小见”者,所见近而不远、狭而不广、私而不公、小而不大,故不免以偏概全,以蠡测海;见既不真不全,狐疑自属难免。当然是欲速不达,转急转迟了。

请简要介绍明确词项内涵逻辑方法:信心铭特色与直解(3)

执之失度 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 体无去住

“失度”则违中道,既离中道,自难免陷于边见的邪路了。

什么是自然?佛经讲“法尔如此”,它原本是如此的,没有加工、没有破坏、没有用主观去改变它。“体无去住”就是《心经》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的体相是无去住的。

任性合道 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 昏沉不好

“性”就是本心、自性和般若。所谓“任性”,就是唯认本心,保任自性。能保任此事,自然就逍遥自在而又没有烦恼了。

才一执着妄念,钻牛角尖,便乖离真心了。况且真心原本清净,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有一念之系,已背离真心了。

何以说“昏沉不好”呢?昏沉是无明的表象,打坐着魔,大半由于昏沉,所以不好。

不好劳神 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 勿恶六尘

“劳神”是有为法,既然无为,又何有于疏亲呢?

想趋向最上一乘的禅宗,就无须厌恶那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啦!因为一乘是不二的。既是不二,试问:“管什么叫做六尘?”

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

既已不受六尘的扰乱,显然你的心已为正确的觉受所主宰。

智者无为 愚人自缚

“有为”是业之本,“无为”乃解脱因。虽然如此,苟非具有大智慧,能彻见法界实相,“无为”又谈何容易。因此自古以来,造业自缚的比比皆是,无事、无为、无心闲道人殊少其人了,能不慨叹!

法无异法 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 岂非大错

真正的法是无差别的,所以也无可分别。说密宗好、禅宗好,都是妄自爱着。让真心起妄想,名为“起惑造业”,果然大错特错。

迷生寂乱 悟无好恶

心迷时,有动与静之分,有调和与杂乱之别,显然并非究竟。悟了的人,心境始终保持原本自在、安祥的觉受,根本说不上什么好恶。悟后的心是平等心,以自他不二、相对非真故。

一切二边 良由斟酌

“斟酌”是分别心,为什么有二边呢?因为你在斟酌,你就是在思维,就是在分别。当人一切放下、远离分别时,二边根本就不存在。

梦幻空华 何劳把捉

由我们分别心所浮现的形象,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原本的,当然也没有一样是永恒的,都只不过是一种现象和过程而已。既然如此,有什么追求的价值和意义呢?

得失是非 一时放却

真实的,原本不增不减,无得无失。

眼若不睡 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 万法一如

梦是前尘幻影,若能得法眼净,自然无梦;倘能泯除差别觉受,做到“心一境性”,自然“万法一如”而“如一”了。

一如体玄 兀尔忘缘

唯有恢复“不二如空”的原本心态,才能忘却攀缘,远离颠倒。

万法齐观 归复自然

“齐观”者,离分别之平等观是也。能泯高下、一物我,自然回归于“离言泯迹”的“法尔如此”。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 动止无止

当你把一切起心动念的原因,把一切产生分别心的因素,都消化掉时,就会出现全然离分别、离言说、不可方喻的境界,否则你要止住动的心,却不知道它是本无动摇的。当你以为变动的停止下来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可以停止的实体。

两既不成 一何有尔

相对既然非真,除了自觉,更向何处觅“一”?阿谁觅“一”?

究竟穷极 不存轨则

到达最究竟、最彻底的法的极则时,一切分别、思维当下全息,既没有所谓真理,亦没有一定的价值标准,海阔天空,任意纵横。

契心平等 所作俱息

契心平等,才能与无为法吻合,自然所作俱息,而归于无为、无心、无事了。

狐疑净尽 正信调直

狐疑没有了,正信就坚固了。什么叫做“正信”?就是《信心铭》的最后两句“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一真法界,法界一真,就唯余清净了。

一切不留 无可记忆

若有一法,不名般若。

虚明自照 不劳心力

这就是自观自在、自在自观的无上法门。生命的属性就是“觉”,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成“我觉故我在”,便是“虚明自照”了。

非思量处 识情难测

人们可得思量的,只限于常识的范围,若是法界的实相,岂能思量、测度?

真如法界 无他无自

真心无异,故自他不二;自他不二,故生佛平等。

要急相应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无不包容

与法相应最快速者,莫如全心身、全人格融入“一真法界”,亲证“自他不二”、“物我一如”,方名“亲到”。既亲证“海水一味”,则万物万法皆非别有,岂不庆快平生!

请简要介绍明确词项内涵逻辑方法:信心铭特色与直解(4)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十方有大智慧的人,都会来崇尚禅宗。

宗非促延 一念万年

我们所崇尚的法是超时空、离概念的,所以一念与万年等无有异。

无在不在 十方目前

因为法是统时空、一物我、普遍存在的,所以十方目前毫无间隔。

极小同大 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 不见边表

极小,佛经叫它“邻虚”,即接近于无的意思,也就是现在自然科学讲的原子,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极小看不见,那大宇宙你看得见吗?也看不见。所以说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也看不见边沿和表象了。

有即是无 无即是有

“有”从无来,“无”因有显;如果“有”是有,“无”是无,大宇宙如同一潭死水,再没有创造的生机和发展的可能了,那还算是“无尽藏”吗?而且基于“不二”的义谛,“有、无”只是一种妄执罢了。

若不如是 必不须守

若非如此,什么是不二法门的准则呢?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性空则缘起,缘起则性空”,万万种差别,来自一个本源,这叫做“万殊一本,一本万殊”。

但能如是 何虑不毕

但作如是观,自然别无剩义了。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但信“心外无法”,唯存“一心”,便是究竟行门。

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

“道”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也不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而又毕竟如此的。

来源:耕云先生《安祥禅》讲词中的《信心铭直解》第五、六部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