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壁画反映的历史特征:壁画砖上的古人生活
魏晋时期的壁画反映的历史特征:壁画砖上的古人生活1993年,酒泉市果园墓群出土魏晋汲水壁画砖,砖面彩绘一女子在轱辘井边汲水。女子着交领样式的衣服,衣裙长度及膝,裤腿窄而收口。从褶皱处可以看到袖子长而宽松,裙摆下方有很多的圆滑的折线,分布十分的匀称,显示出衣裙的宽大,衣服腰的地方有束腰设计,将过于宽松的衣服收紧太便于劳作。 郭沫若说: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古代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服饰不仅体现物质文化,最重要的是反映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融合。古代服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资料。 有人说,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可见,河西走廊在历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段。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它的起源与丝绸是分不开的。丝绸之路上频繁的贸易和交流为河西走廊服饰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河西走廊的服饰发展呈现出丰富性,多
作者 小草
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之美誉,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丰富的内容,多彩的样式,深厚的民族内涵,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璀璨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世界服饰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不仅在过去有着辉煌的历程,即使在现在和未来依然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服装的潮流,其结构与款式将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和创新。
从茹毛饮血的衣不蔽体,会用树叶等原始物的蔽体蔽羞,到原始社会兽衣兽皮的御寒御暖,到薄如轻纱的丝绸时尚之美,乃至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的现代制品。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而独特的历史长河。经历了自然到手工,手工到机械,到智能化,花样的单调,简洁与繁复呈现出了独居特色的璀璨历史进程。异彩纷呈,琳琅满目,富丽堂皇,高贵典雅,让人目不暇给,叹为观止。在这些年不断的文物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服饰制品和制作工具,如亚麻、羊毛、丝绸等制品,以及骨针、骨锥 、纺锤、木尺、铜尺等制作工具。经过研究考证,获得大量的信息,一些服饰符号还被应用到现代服饰文化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服饰文化。如“唐装”“汉服”等,不仅丰富了现代服饰的样式,而且充实了现代服饰的单一性,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服饰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传播和信仰。特别是魏晋壁画砖上展现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服饰,既有魏晋服饰特有风格,又有民族融合的痕迹,最主要的是体现了最纯朴的民风,以及生产生活的独特魅力。
有人说,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可见,河西走廊在历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段。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它的起源与丝绸是分不开的。丝绸之路上频繁的贸易和交流为河西走廊服饰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河西走廊的服饰发展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地域性、独特性等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匈奴、羯族、氐族、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南北之间,国与国之间,少数民族之间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时常处于动荡之中,服饰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的风气。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发展背景下,文士的空谈之风成为当时的一种主流。生活在魏晋时期的人们,形成了一种蔑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的真性情。因此,这个时期的服饰更多的表现出了一种宽松、敞开、袒胸露怀的风格,以宽松肥大,褒衣博带为流行时尚,男子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则喜欢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形成一种独特的魏晋风格。
中国古代衣袖肥大称为“袂”,袖口收紧称为“祛”。 魏晋服饰一直崇尚宽袍大袖,宽大的袍袖常常给人一种宽大、飘逸、含蓄以及内敛的美感。但是,这种宽大的服装虽显飘逸,美则美矣,但不便于劳作,更受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不实惠,对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来说极其不适应,因此普通百姓,乃至士兵多穿窄袖服,即使是宽袍大袖也将袖口部分紧紧收缩,以方便其劳作和打仗。 于是,劳动人民在原有基础上对其做了一些改良,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这样,既便于劳作、行动,同时也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生活在当时的百姓,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更多的是将服饰所具有的实用功能表现出来,更为实惠和便捷。这些在魏晋服饰的一些细节处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比如:袖口朿缚、衣身合体、脚口窄小等等,这些细微的服饰设计,主要体现出了劳作时的服装功能需求,便于行动,更加实用,生产工序也十分简单,被大多数的百姓所接受,并广为推广。可以说,这种改良体现了当时百姓既注重实用性能,同时也愿意保持流行元素的特点。
你从千年走来,带着云一般的轻柔,水一般的坚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汲取审美与智慧的养分,将文化传承和发扬。 中国古代服饰是华夏文明的瑰丽之宝,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具体象征。我们的先民所创造了的辉煌的服饰文化,在强调民族复兴的今天,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弘扬有着切实而具体的意义。
郭沫若说: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古代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服饰不仅体现物质文化,最重要的是反映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融合。古代服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资料。
1993年,酒泉市果园墓群出土魏晋汲水壁画砖,砖面彩绘一女子在轱辘井边汲水。女子着交领样式的衣服,衣裙长度及膝,裤腿窄而收口。从褶皱处可以看到袖子长而宽松,裙摆下方有很多的圆滑的折线,分布十分的匀称,显示出衣裙的宽大,衣服腰的地方有束腰设计,将过于宽松的衣服收紧太便于劳作。
另外,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中的采桑图,其一 ,一劳动妇女右手提着笼子,面朝向左,正准备开始采桑,左边还有一棵桑树。女子穿交领右衽样式衣服,长度到了脚踝。袖子宽松,袖头的地方有些褶皱,大概是因为缝合或者系起来的原因,左侧的手肘部分也有许多的褶皱,裙摆的下方有很多的圆滑的折线;其二,画中右侧一女子右手正在桑树上采桑,面朝左侧。女子也穿着交领右衽样式的衣服,十分宽大的衣服。在衣服腰的地方有束腰设计,袖子宽松,袖头的地方有些褶皱,大概是因为缝合或者系起来的原因,左侧的手肘部分也有许多的褶皱,个裙摆的下方有很多的圆滑的曲线,分布十分的匀称。
这两副整个画面简洁流畅,尤其是人物衣饰,色彩搭配协调,着色均匀合理,线条优美自然,衣服的褶皱既体现出了飘逸,却又不繁复,展现出了力量的动感,寥寥几笔,极具传神,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生动的古人生产生活的画作,表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刻画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发展,风土人情,人物服饰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件壁画砖上的服饰经与现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衫子相同,衣服整体宽松,大多为大袖,偶尔也会有窄袖,都是交领样式的,腰部的系带部位隐藏敝膝的下边。
魏晋时期,百姓服装既是秦汉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有民族融合的多元化风格,还兼具其独特的地方风格。一是,秦汉服饰文化艺术是中国古代服饰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峰,对后世服饰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魏晋时期,百姓服装大多源自秦汉时期服装样式,在秦时期服装的基础上进行改变。魏晋时期,百姓服装也只是对细节和对象等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基本形式还是汉代的服装。二是民族融合在服饰上的集中提现。魏晋百姓服饰十分多元化,在沿袭汉代服装形式的同时,也融入当时一些民族的服饰特点和着装风俗习惯。魏晋百姓服饰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少数民族服饰特点,汉族的风俗习惯等元素,形成魏晋百姓自己的服饰文化。三是,独特的地方地域风格。魏晋时期,百姓服饰虽受社会历史,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显得纷繁复杂,特别是服装的长度和着装形式都受北方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影响,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当时的人们也根据自己的思想和一些风俗习惯来改变服装,形成自己的独特服装风格。
服饰,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早已不是最为原始的蔽体、遮羞,人类外表的包装,更多的是彰显其民族文化和鲜明的等级礼法制度,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折射,同时也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标志,在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下,我国的古代服饰也蕴含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穿越时空,荡涤去凡事尘埃,将美传递在每一个角落。走远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锦绣未央、时尚秀美和服饰文化。服饰,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表现型文化标志,反映着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着民族的核心张力,彰显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焕发着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延续着千百年的文化根脉。中国古代服饰在服饰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无论在世界上服饰史,还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历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代代相继,汲取各个时代的艺术精华,将其在稳中有变的服饰文化传承于后世,还将其发扬光大,呈现出精彩纷呈的繁华盛世,并且将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服饰凝聚着的华夏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灿烂的中华文化代代传播,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自信、开放的民族心态和兼收并蓄的民族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