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广东农村封顶大吉习俗:栖霞农村办喜事

广东农村封顶大吉习俗:栖霞农村办喜事盖房子上梁扬(栖霞方言即为是撒)小饽饽,即“起饼子”是重头戏。上梁吉日,鞭炮齐鸣,木瓦匠分别由房子两端口念吉语登上屋脊,接着二人不紧不慢的相互对句耍嘴皮子,并一点一点的向上拔披挂满满具有民俗风采五颜六色的被面(即挂红)的银条子,即上梁大吉。此后就是向上拔酒坛子,在房子上的人都抢着喝吉祥的上梁酒。顺口溜是“喝了上梁的酒活到九十九”。此后就是热闹的抢小饽饽。这小饽饽就是“起饼子”。数量是以房主人家的在世老人岁数定的,一般是年龄的双倍加天地各一个。也有的家中条件好的数量多倍,图个吉利热闹。此间,新郎的长辈,一般都是父亲领着到各个席敬酒。前头是长辈,随后是新郎,而后就是几个帮忙的端着盘子和提着酒坛子,盘子中放着三个大饭碗备敬酒。敬酒先从送客的宾客席开始,以此类推依次答谢。以往新娘从上炕开始,不能下炕,直到晚上闹床结束,方可下炕方便,称为“坐床”,否则不吉利。现如今改为新郎新娘双双敬酒。敬酒只要宾客

在胶东地区,有大饽饽,也有小饽饽。栖霞方言中,提到小饽饽,通常说“起饼子”。

“起饼子”,就是用做大饽饽的面料做的小饽饽,其大小形状类同于桃酥果子,只不过厚一点而已。一般是用模板即面磕子咔出来的,这样省事。也有的是用手与做大饽饽一个样,一个一个做出来的。每一个“起饼子”蒸熟后都涂上红点点,或者盖上红色的“饽饽印”,以示为吉祥。

广东农村封顶大吉习俗:栖霞农村办喜事(1)

“起饼子”是发面做的。“起”含义是吉祥的意思,即起伏、起火,发起、起步、兴起、升起、起来等寓意,故名“起饼子”。“起饼子”正面有双喜或寿字及福禄吉祥等,是喜庆的象征。尤其是在乡村地区,办喜事及盖房子和庆寿等,通常都要“起饼子”。

办喜事的“起饼子”,因为喜主家里比较忙,大多都是让亲朋好友给做,也算是贺喜的礼物。除了在迎亲的大街上,和喜糖混合撒出去之外,还在酒席餐桌上作为一道喜菜。它的个数是以酒席间人数而定,就是按每一个人两个计算。

广东农村封顶大吉习俗:栖霞农村办喜事(2)

另外,以往迎亲的日子,前来祝贺的叫“出门”,一般都是背着篓子,里边装满大饽饽及点心类的礼品,上面盖上崭新的手巾,这就是往年的习俗。由于客多,管理账目的人除了记录“红包”外,就用红纸写上某某客或某某村,以便喜主留下礼品后再在篓子内压上两个或四个“起饼子”作为回赠物品,叫“压篓子”。“起饼子”拿回家一是留给孩子,吃了好养;二是给老人,吃了能长寿。

广东农村封顶大吉习俗:栖霞农村办喜事(3)

“起饼子”是以往栖霞喜事宴席中必备的一道菜。席间上“起饼子”叫“歇席”,就是宴席中间的休息(胶东其他地方是上隔席饺子)。盘子中的“起饼子”每人两个,另有一大碗羹汤,每人一把勺子,边吃边喝汤就是休息。酒席桌上,“起饼子”一般都不吃,装在布袋子里回家捎给孩子或老人作为“出门”带回来的喜品。这期间厨子和端盘子的可以休息片刻也吃上几个“起饼子”“搭搭尖”,即趁这段空隙吃一点东西充充饥备继续下一段为客人上菜服务。

见了这道菜,大家都知道酒席的菜已经上了一半了,可以休息一下等待敬酒了。

此间,新郎的长辈,一般都是父亲领着到各个席敬酒。前头是长辈,随后是新郎,而后就是几个帮忙的端着盘子和提着酒坛子,盘子中放着三个大饭碗备敬酒。敬酒先从送客的宾客席开始,以此类推依次答谢。以往新娘从上炕开始,不能下炕,直到晚上闹床结束,方可下炕方便,称为“坐床”,否则不吉利。现如今改为新郎新娘双双敬酒。敬酒只要宾客接下碗,就要连续干三大碗,否则为不敬。如今只是表达敬意,一般没有接下碗的。未有轮到敬酒的其它席位,就喝着羹汤就着“起饼子”或点心慢慢等候。

广东农村封顶大吉习俗:栖霞农村办喜事(4)

盖房子上梁扬(栖霞方言即为是撒)小饽饽,即“起饼子”是重头戏。上梁吉日,鞭炮齐鸣,木瓦匠分别由房子两端口念吉语登上屋脊,接着二人不紧不慢的相互对句耍嘴皮子,并一点一点的向上拔披挂满满具有民俗风采五颜六色的被面(即挂红)的银条子,即上梁大吉。此后就是向上拔酒坛子,在房子上的人都抢着喝吉祥的上梁酒。顺口溜是“喝了上梁的酒活到九十九”。此后就是热闹的抢小饽饽。这小饽饽就是“起饼子”。数量是以房主人家的在世老人岁数定的,一般是年龄的双倍加天地各一个。也有的家中条件好的数量多倍,图个吉利热闹。

糖和“起饼子”分装在两个早年作为衡量器的大“斗”里边,木瓦匠各一个,为了充数量大多都混合放上一些秸秆草,木瓦匠一把一把的向房子四周围观的众人扬,下面的人随即哄抢。抢到的“起饼子”越多,运气就好,送给孩子和老人作为吉祥物,这就叫“上梁扬饽饽”。那些在梁上扬“起饼子”戏弄的木瓦匠随口就编出了“一把饽饽,一把草,扬的兔子满山跑”来嘲笑那些哄抢的人们。

另外,家里有庆寿的,有的席间也有上一道“起饼子”做菜,上有寿和喜字,表示吃了这寿宴的“起饼子”人人都能有喜又能长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民俗也在演变,不过在一些比较传统的乡村,至今仍可以见到。(文章作者:隋建国;图片作者:张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