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诗三百首第290首: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

唐诗三百首第290首: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唐诗三百首第290首: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1)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名词解释

1.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2.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3.穷巷:深巷。

4.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5.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6.雉(zhì)雊(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7.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8.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9.依依:依依不舍的样子。

10.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11.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知人论世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其父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但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可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拜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他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唐诗三百首第290首: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2)

王维画像


背景链接

此诗未编年,可能作于开元后期作者隐居蓝田时,是作者游览渭水两岸的农村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古诗白话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虽都是平常事物,却是诗意盎然,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已是黄昏时分,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山上放牧的牛羊也慢慢归来。

接下来两句很有人情味,也很写实。“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白发老者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眺望村外,等待着自己孙儿的归来。读罢这两句,一个倚门期盼的老翁形象跃然纸上。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既点明季节,又富有诗意。已是春末夏初,田野里野鸡咕咕地叫着,树林中桑叶越见稀少,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这景象是多么的富有诗情画意,看在作者眼中,处处都充满了兴致。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更表现出田家欢乐的情景,平淡中蕴含着深厚的情味。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在作者眼中,农家的生活是悠闲、恬静的,人与人的相处是和谐的。

最后两句表达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由于王维早已厌倦官场的烦忧,看见农家的闲适生活、农夫的安逸景象,不免心生羡慕,借《式微》抒发自己愿意归隐的情绪。

这首诗歌将农村恬美秀丽的风光和淳朴真诚的人情融合在一起,平淡中见神韵。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