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天目湖茶亭,凌晨四点的百家塘村
溧阳天目湖茶亭,凌晨四点的百家塘村在老茶水间对面,是去年开始使用的新茶水间,里面有一个全新的七星灶台。百家塘村物业工作人员吴春也是土生土长的百家塘人,“这间老茶馆是村民吴伯林曾祖父传下来的,现在由物业管理,我每天凌晨4点开个门烧个水,其他都是村民自助。”如今,老茶馆“修旧如旧”,不足5平方米的“茶水间”,老式灶台虽然早已“熄火”,但还是被完整保留了下来:灶台为长方形,约宽1米、长2米、高不足1米,用土坯砖堆砌而成。灶台面成坡型,上面有七个圆型“灶眼”,这就是“七星灶”了。“灶眼”上7只烧水壶,由低向高,一字排列。灶眼下的“炉堂”互通,以麦秸、稻草、废木等为燃料,同时烧7壶水,可满足百号人同时喝茶之需。老街老店重获新生“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百家塘村这家老茶馆名叫“中和茶馆”,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顽强的成长着。近年来,随着天目湖生命康原未来城建设的深入推进,百家塘街道全面整修,老宅被翻新利用,河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6月26日,早晨六点多钟,古县街道百家塘村,上了年纪的村民慢慢悠悠从一家老茶馆出来,移步不远处的面馆准备喝“早酒”。“你们来的已经晚了,我们4点就出门喝早茶了!”刚满六十岁的村民王伏彬乐呵呵地说。
喝完了早茶,再喝“早酒”,这个习俗在常州极少见。“说起全国的早酒,有名的只有湖北监利和我们省的昆山”“我们村里可不止早酒馆,还有一百多年的老茶馆、150年的豆腐坊,就连70多年的老供销社最近也被复原了”……
在这个位于宜兴和溧阳交界处的小村子,村民特别热情,抢着带路、介绍村庄历史,在他们眼里,“百家塘,不但能喝早茶吃早酒,还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老街老店重获新生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百家塘村这家老茶馆名叫“中和茶馆”,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顽强的成长着。
近年来,随着天目湖生命康原未来城建设的深入推进,百家塘街道全面整修,老宅被翻新利用,河沿下新的河埠码头得已兴建,楼台亭阁赋予了新的生命……一个充满古老韵味和独有烟火气的百家塘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
如今,老茶馆“修旧如旧”,不足5平方米的“茶水间”,老式灶台虽然早已“熄火”,但还是被完整保留了下来:灶台为长方形,约宽1米、长2米、高不足1米,用土坯砖堆砌而成。灶台面成坡型,上面有七个圆型“灶眼”,这就是“七星灶”了。“灶眼”上7只烧水壶,由低向高,一字排列。灶眼下的“炉堂”互通,以麦秸、稻草、废木等为燃料,同时烧7壶水,可满足百号人同时喝茶之需。
在老茶水间对面,是去年开始使用的新茶水间,里面有一个全新的七星灶台。百家塘村物业工作人员吴春也是土生土长的百家塘人,“这间老茶馆是村民吴伯林曾祖父传下来的,现在由物业管理,我每天凌晨4点开个门烧个水,其他都是村民自助。”
“以前只收一元茶叶费,现在不收钱,茶叶大家自带。”67岁的村民黄景说,“凌晨4点到‘中和’,已经成了村民和隔壁宜兴人的习惯了。”
百年茶馆的“前世今生”
正逢“七星灶”周末营业,上午7点,氤氲着茶香气的老茶馆里,茶客们向记者讲述着百年茶馆的“前世今生”……
老茶馆大概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吴伯林的曾祖父将茶馆传给了祖父,祖父又传给了父亲,到吴伯林这代已经是第四代了。
茶馆紧靠着村中的一条河流,江南风格,白墙墨瓦,七木落地结构,门头门号牌上“百家塘3”4个大字清晰可见,里面两间屋子相连,可同时摆放十几张方桌,可见规模之大。当时茶馆很兴旺,说书的、唱摊黄的、搓麻将的……每天有五六十人,高峰时百来人。随着茶客的增多,有些晚来的茶客就坐不到座位,只能端个小凳子在旁边坐坐。为满足茶客所需,吴柏林曾祖父又将茶馆南面的河床垫高接出两小间屋子,并将大门由北边改到了西边,同时,又在房屋东边搭建了一个侧屋,这就是老“茶水间”了。
而这个老茶馆的兴旺,主要得益于百家塘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地处“两市四乡”交界之处,即溧阳、宜兴交汇的十字点上,与两地的古县、溧城、元上、埝头四乡镇的交汇处。加之村前有个轮船码头,交通便利,因此,四乡各村的人流、物流都汇集到这里,自然成了方圆十多里范围的商业中心,周边村庄的老百姓都爱来百家塘卖菜买菜,购物选货,形成了自然的街市。听村上的老人说,解放前这一带有很多茶楼、豆腐坊、澡堂、会馆。抗战期间,这一带与宜兴那边联系较多,百家塘茶馆做过我党革命活动的联络点,达官贵人出入其间,商贾繁华达到顶峰。
“喝早酒”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潘再娣今年55岁,也是百家塘的老住民了,她家的秀姑面馆离中和茶馆,只有几步路。“我家在这里开面馆已经20年了,老人们喝早酒的习惯从那时候就有了,也不知道到底传了多少年。”她带着我们来到面馆的大堂,指着一排排架子上的酒瓶说,“这是客人们寄存在这里的酒,他们都是自带,不仅仅是酒,菜有时也是自带。”
“大家都是轮着请客,二两酒、小菜再加上一碗面,人均20元,今天你买单,明天我买。”黄景说,喝完早酒后,有的村民回家干家务,有的人则还要下地务农。和潘再娣一样,他也不知道何时村里有了这个喝早酒的习惯,“很多老伙计大清早都来这里,大家吃面、喝酒、聊天,感受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早晨9点,茶馆和面馆恢复了平静。记者漫步在古朴雅致的香色建筑、绿意盎然的河边小道,感受这熙攘热闹的烟火气味,落寞的百家塘正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
通讯员 邹迪
编辑: 张宇熠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