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技术中心:从桥梁到
大众汽车技术中心:从桥梁到众所周知 一款新车型从策划到量产 再到市场投放 需要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体系的紧密配合。“对于预批量中心而言 我们是衔接研发和生产的一座桥梁 保障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能够更紧密的联动” 刘锋介绍到 “面向生产端 我们通过对工艺、设备等方面进行优化 保障产品能够按照设计要求顺利投产;面向设计端 则需要将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导入到产品设计中 支撑我们产品设计的持续性改进”。以技术立身 衔接研发和生产的“桥梁”正如一汽-大众总经理潘占福所说 “当前的一汽-大众 处在一个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期。让公司能够行稳致远 在转型时代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是我们这一代一汽-大众人的使命和责任!”“2022年众志同行”走进一汽-大众预批量中心 企业供图近日 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2022年众志同行” 走进一汽-大众规划部、预批量中心和人才赋能与发展中心。在走访过程中 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和一线员工不约而同地对记者
来源:中国经济网 王跃跃
“预批量中心是衔接研发和生产的一座桥梁 保障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能够更紧密的联动”。凭借多年来在技术上的储备 预批量中心不仅推动自身的角色从“桥梁”升级为“加速器”和“增值器” 而还助力一汽-大众更多地参与到大众集团的全球分工中。
近日 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2022年众志同行” 走进一汽-大众规划部、预批量中心和人才赋能与发展中心。在走访过程中 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和一线员工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谈起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尽管责任的范畴不同 但每个一汽-大众人所展现出的强烈责任感 让一汽-大众敢于接受任何挑战;而事实也证明 一汽-大众确实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我们的试制车型目前已经实现了向lead车型的突破。以VW413项目为例 尽管由德国大众负责开发 但却是由一汽-大众预批量中心通过攻关先进材料与特殊工艺等技术难题 实现自主试制。试制样车已出口至德国及其他大众集团子公司 用于试验验证” 一汽-大众预批量中心部长刘锋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这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不光是给我们省了很多钱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让一汽-大众试制能力得到了大众集团的认可”。
正如一汽-大众总经理潘占福所说 “当前的一汽-大众 处在一个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期。让公司能够行稳致远 在转型时代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是我们这一代一汽-大众人的使命和责任!”
“2022年众志同行”走进一汽-大众预批量中心 企业供图
近日 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2022年众志同行” 走进一汽-大众规划部、预批量中心和人才赋能与发展中心。在走访过程中 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和一线员工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谈起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尽管责任的范畴不同 但每个一汽-大众人人都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 这让一汽-大众敢于接受任何挑战;而事实也证明 一汽-大众确实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以技术立身 衔接研发和生产的“桥梁”
众所周知 一款新车型从策划到量产 再到市场投放 需要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体系的紧密配合。“对于预批量中心而言 我们是衔接研发和生产的一座桥梁 保障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能够更紧密的联动” 刘锋介绍到 “面向生产端 我们通过对工艺、设备等方面进行优化 保障产品能够按照设计要求顺利投产;面向设计端 则需要将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导入到产品设计中 支撑我们产品设计的持续性改进”。
一汽-大众预批量中心部长刘锋(中)企业供图
随着一汽-大众快速发展 特别是五地六厂的建设 对生产启动这项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形势 预批量中心于2008年正式成立。
“为了保证新工厂和新项目快速落地 助力公司抢占市场 我们构建了一支立足专业技术的服务型团队” 刘锋坦言 “我们从生产一线的质量协调员、班组长甚至是后备工长人员中 通过层层选拔 将那些具备扎实的生产技术功底、了解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的中坚技工选入预批量中心”。
“从公司成立初期到现在 预批量中心一共完成了82个新产品项目的生产启动工作。保证生产按时启动已经不再是难题 我们现在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优化效率的问题” 刘锋欣慰地表示 “我们如今已经将业务拓展至样车试制、可装配性分析检查等领域 并具备了独立开展业务的专业能力”。
据一汽-大众预批量中心李佳介绍 作为从数据到实车之间衔接的重要一环 样车试制通过完全按照设计要求生产 从产品设计的虚拟数据到第一辆原型车诞生期间 既验证设计端的可装配性、技术文件准确性 提高产品设计成熟度;又验证零件可制造性、工艺可实施性、工装设备合理性 为实车的批量生产扫雷避坑。“从2012年以来 预批量中心相继完成了PQ平台及MQB平台相关车型试制 目前正在开展基于MEB平台最新架构的车型生产” 刘锋透露称。
以质量为本 勇做“加速器”和“增值器”
基于多年的经验 “我们构建了一套从研发到生产端的闭环业务机制” 刘锋介绍称:首先在产品开发阶段 预批量中心的可装配性分析检查小组对产品的结构设计进行详细的虚拟检查 结合生产启动经验和完整的检查清单手册 识别设计上所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接下来 预批量中心会利用21周的时间完成第一台试制实物样车 用于产品试验、工艺检查、可装配性、可制造性检查;随后进入生产启动阶段 历经47周 在提高产品设计成熟度同时 对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及设备 零件和总成尺寸进行持续性优化。
“2022年众志同行”走进一汽-大众预批量中心 企业供图
“在新产品项目启动结束之后 我们会把与设计相关的问题进行复盘总结 同时联合各工厂在批量阶段所遇到的设计更改建议点 一并导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前期开发中 进而实现产品设计和工艺过程优化的持续性提升”。
刘锋强调 “在整个过程中 预批量中心始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待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协调生产和研发对问题解决形成合力 从而能够最大程度避免问题的遗漏和问题解决的不彻底”。
当前 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正在快速席卷整个汽车行业。在此背景下 如何加速新车落地量产 成为所有汽车企业共同面对的课题。在一汽-大众的数字化战略指引下 预批量中心成立了数字化工作室 以数字化手段代替重复低价值性劳动 既提升了工作效率 又降低了工作成本。以正在开发中的启动阶段问题管理系统为例 预计将使问题管理效率提升30%。
此外 预批量中心还在新工具、新方法等方面进行持续性探索 其基于CAE自主开发的虚拟分析方法 能够缩短变形类匹配问题的分析及验证环节周期40%以上。
“唯有奋斗创奇迹 只争朝夕向未来。”预批量中心多年来在技术上的储备 不仅推动自身的角色从“桥梁”升级为“加速器”和“增值器” 而且还助力一汽-大众更多地参与到大众集团的全球分工中。面向未来 预批量中心将始终坚守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深耕传统业务的同时 不断进行效率提升、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加速数智化转型 在为一汽-大众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 也将引领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跃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