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过年年货大集在哪:老北京年货大集
老北京过年年货大集在哪:老北京年货大集看来,所谓的物以稀为贵,不是指你的产量少,也不是指你进货的多少。展会上不少所谓高端食品,如海参、藏红花之类的,产量应该比这个俄罗斯大面包更稀缺吧,但客流就远不如卖“俄罗斯大面包,10元一包,限购三包”的多。为什么?转遍整个老北京年货大集,虽然卖俄罗斯食品的不只一家,但这样把“俄罗斯大面包”单独挑出来,而且挂上鲜明的大牌子“10元一包,限购三包”的,在大集上,好像独此一家。而且,更集中,更醒目!同样的展会,类似的产品,为什么有的展位前熙熙攘攘,有的展位前却门可罗雀?人流和效益反差为什么如此大?我们从经营上作一下分析,供新农人实操参考。1、物以稀为贵:越独家,越好卖。展会上,卖相同或类似农产品的,如新疆大枣、干果、宁夏的枸杞,脐橙,腊肉制品,哈尔滨红肠、查干湖冬捕鱼什么的,都很费力气。为什么?同行太多了。但是这家“俄罗斯大面包”看起来不缺顾客。
第11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刚过,2020年老北京年货大集就来了,前后相隔不到1周。
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是12月19日至23日举办。老北京年货大集时间更长,是12月28日到2020年1月19日。整体布置上都是红红火火,年味十足;参展商家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商品都是琳琅满目;现场都是人流如织、络绎不绝,受到很多北京市民的青睐。
第11届优质农产品展销周因为是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有官方属性,规模更大,占据了1号馆、3号馆、11号馆共3个展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米面粮油、鱼肉蛋奶、瓜果蔬菜、干鲜菌菇、休闲食品、茶酒饮品、调料酱菜等品牌农产品,种类更多,有更多地方政府组团参与。2020老北京年货大集虽然是民营企业主办的展会,规模不如展销周,仅仅占据了11号馆一个场馆。因为离春节更近,从人流量上看,似乎还更密集些。
12月22日和元旦后的1月3日,匠心哥两次来到现场,探访优质农产品展销周和年货大集现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展会现场,同样或类似的好产品,不同的展位前,顾客却是冰火两重天——人多的展位,只用挂个牌子支个锅,不说话却是人头攒动、摩肩擦踵。相反,人少的摊点,工作人员都跑到外头来吆喝送免费品尝了,消费者却不买账。
同样的展会,类似的产品,为什么有的展位前熙熙攘攘,有的展位前却门可罗雀?人流和效益反差为什么如此大?我们从经营上作一下分析,供新农人实操参考。
一、农产品展销,什么东西更能吸引人、更好卖?1、物以稀为贵:越独家,越好卖。
展会上,卖相同或类似农产品的,如新疆大枣、干果、宁夏的枸杞,脐橙,腊肉制品,哈尔滨红肠、查干湖冬捕鱼什么的,都很费力气。为什么?同行太多了。但是这家“俄罗斯大面包”看起来不缺顾客。
为什么?转遍整个老北京年货大集,虽然卖俄罗斯食品的不只一家,但这样把“俄罗斯大面包”单独挑出来,而且挂上鲜明的大牌子“10元一包,限购三包”的,在大集上,好像独此一家。而且,更集中,更醒目!
看来,所谓的物以稀为贵,不是指你的产量少,也不是指你进货的多少。展会上不少所谓高端食品,如海参、藏红花之类的,产量应该比这个俄罗斯大面包更稀缺吧,但客流就远不如卖“俄罗斯大面包,10元一包,限购三包”的多。
所以,展会上,你卖的农产品或食物,同行越少越好,最好是同样产品的,找不到第二家!
2、有名字的,比没有名字的更好卖。
大家看看这家:在“葫芦岛的养生素食、干豆腐”的招牌下,放的却是一家没有名字、没有品牌的“牛奶青枣”。不要说品牌、连个名字都没有,产品功能、企业介绍也没有。只会有一个结果:顾客走过路过,多半错过。
还有下面这个,“果蔬脆片干果店”,同样是没有公司名,没有店名,只有产品名,连产品说明都没有。结果貌似布置得还算整洁,却难得见到顾客驻足。因为什么?让人无感呵。
某种程度上,名字意味着特色。起码要有个名字。公司比个人好。看这家绍兴老坛花雕。
哪怕是个人的家庭农场,也比没有名字好。比如这家“牛爸爸家蜂蜜”,让人感受到的,是还不错的山林环境,和这一对家庭农场主——来自东北的小两口。
尽管有特色,名字不好的产品,似乎人流量也不多。印尼猫屎咖啡的展位,现场客流量都不大好。工作人员跑到外头来吆喝甚至是送免费品尝,消费者却不买账。
当然,有人会说,老北京年货大集,来的现场消费者主要以中老年市民为主,猫屎咖啡,消费者主要是年轻人。或许如此。但是,大多数普通人不妨扪心自问:哪怕刚开始可能会因为好奇而尝鲜,但尝鲜一两次次之后,你会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跟朋友说,我常喝猫屎吗?
3、有背书的,比没背书的更好卖。
同一个北京年货大集,同一个时间点,同样是卖榛子,为什么这两家人流量反差这么大?
这家卖榛子的展位前门可罗雀
这家卖松籽和榛子的展位前,顾客熙熙攘攘
就因为多了头上挂的这2张A4纸:嘿嘿,我们是上过电视的!
上电视就是一种背书,就是一种权威的认可。
这家北京卖咯吱盒儿的也用了同样一招,贴上去一张小板:“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报导本店”,尽管“导”字打错了,也能吸引到顾客驻足和购买。可惜,挂得不显眼,放在展位里头。要我说,就应该直接像上面这家“小曹野生松籽、菜籽专卖”,扯根线挂在眼前,或者直接挂在门楣上。
不少人可能会纳闷,为什么相似的产品,相似的展品,自己的展位吸引不到人来?为什么顾客对自己的好农产品看不上眼,卖不起价?原因可能是您不经意间,触犯了以下3大忌讳中的一种。
1、忌名、实不相符:挂羊头卖狗肉。
(1)产品和公司不符。
看老北京年货大集上的这家:挂的是江苏南通水产公司的招牌,正面海报贴的是卖老北京青韭菜。展台上主要摆的却是一大摊哈尔滨红肠。(韭菜占据了右下角一点位置。)顾客的心里会犯嘀咕:我到底买还是不买呢?是买红肠还是青韭菜?
(2)产品和地域不符。
大家看看这家,挂着河南的公司牌子,展位上卖的却是马来西亚的椰粉(黄色袋子),下意识感觉:这好像应该是海南公司干的事呵......椰粉好卖么?看看摊前的人流和摊主的眉头,好像够呛。
其实不单是卖国内产品的商家容易忽略这点,就连卖国外产品的,也容易犯类似错误。看看这个卖法国红酒的展位,装修得很不错,大气,洋气!可是,看到展台的左下角:椰岛鹿龟酒。你会怎么想?是这法国酒,不正宗,还是这鹿龟酒,不地道?
(3)产品和卖的人员不符。
什么人,该卖什么产品。顾客心里都有个定势。所以,聪明的参展商,会利用而非挑战这种定势。原因为什么,顾客更容易信任。老北京年货大集上,卖普洱茶的,穿的就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服装;卖新疆特产的,出面叫卖的,就是带维族帽的维族小伙子。
经营意识更强的台湾人,当然更晓得这点。看这家卖台湾特产的摊主,胸前挂着的台胞证,地道台湾人!
但仍然有不少人没有意识到。本文的最后,我们会提到。
2、忌丑
展位布置得太粗糙,跟农贸市场差不多,营收自然上不去。大家看看下面这两个展位,看这招贴画的水平,再看这摊位、农产品的摆设,说是地方优质特产,能卖起价来么?卖多少才能挣回摊位租金呵?
这海报和陈设,看起来好像和好产品的身份不符.....
连块桌布都不铺?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这个五常大米的展台的桌面、陈设和海报设计,想想看:哪个更能让人赏心悦目、一目了然,哪个更能卖起价?
请注意,桌面的摆设,所起的名字......
建议: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农产品像农贸市场的地摊货。避免用看似低廉的桌布覆盖桌子,可以土色土香,但一定要杜绝粗糙!否则的话,顾客会以为,这萝卜,这百合,我在家旁边的农贸市场,就能方便买到。干嘛还要到农展馆来花更多的钱买,然后费力气搬回家?
3、忌杂:什么都卖
有的人总想:花了上万的摊位费,好不容易租下来一个展位,这么大的客流量,干嘛不多卖点东西?。所以,各种相关的、不相关的产品,都放了上去。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顾客不知道你到底在卖什么,什么东西是你的特长?
请记住一句话:杂不如专。
怎么解决?专业化。
所谓的专业化,可以是指卖一个产品,比如上面专卖五常大米的展台。
也可以专门做一个品类。比如下面的延庆豆腐,卖一系列的豆制品:豆腐丝、豆腐皮,腐竹、香干、豆浆,等等。
专门做一个地域:专卖一个地区的农产品,如专卖新疆的干果,黑龙江的菌菇,越南、巴西的特产,等等。顾客也都能接受。怕的就是像上面的那种,椰岛鹿龟酒,摆上了法国红酒的展柜上。
总结:农产品展会3大忌,忌名实不相符,挂羊头卖狗肉。忌丑。忌杂。沾染上一种,销售就会受影响。最怕的是,3大忌讳都有。看看这家摊位,门头上写的是:卖四川花椒,广西大料。展位内最显眼的正面招贴上写的是卖台湾八仙果。花椒大料是西南的,八仙果是台湾的,野生黄菊是江西婺源的,还有竹笋,不知道是哪里的......一问哪里的店面,说是在丰台。拿出来的,却是海淀的名片。问摊主大姐哪里人,江苏的?一头都不搭。
阿弥陀佛,东西种类虽然多,但看看这展台,你想她的生意会好么?
那么,在不缺人流的展销会上,新农人如何通过产品打造、展位选择和“色香味”几方面的改进,在琳琅满目、成百上千的展位和产品中,脱颖而出,为自己带来更多人流,创造更大收益?我将在下一篇文章里,为新农人继续分享:7大实操技巧,让好产品在展会上脱颖而出。(匠心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