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开门洞:苏州城外八道门
苏州开门洞:苏州城外八道门说道“阊门”不得不提苏州一个极具典型代表的文武传奇人物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陆机说“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吴国阖闾元年(前514),伍子胥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因此有人说,苏州古城的历史有多久,阊门的历史就有多久。王安石曾经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的对联,被苏东坡巧对下联: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原来北宋时期的苏州金阊门外到虎丘这段路称作‘山塘”据说约有七里的路程,这里就是阊门。城墙城门是一个防御壁垒的沉重话题,是一个与战争有关的话题,而今的城门城墙早已与防御无关,带给我们的仅仅是一段追忆和固定的历史化石,关于苏州,关于和平,关于游子和异乡人奔走
我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苏州之行是多年的夙愿,今天是舟车之劳抵达苏州,从北阊门入苏,也算是完了一个水乡之梦 ,说了结水乡之梦还有点不起确切,单纯玩水乡,可能我也不会来苏州,直抒其意,就是为苏州城而来。于我,一个北方人,写着一篇苏州历史和人文的稿件,承认还是颇有一些吃紧,不仅费时还费力,出力也未必讨好,所以,也不期望能得到苏州朋友的点赞和转发,仅仅是个人旅游路上的一篇偶得,也算是对离开苏州之后的追忆,何况,苏州城里还有我挂念的朋友。
话归正题,既然从苏州北站下车,自然入城就是北门,当地的出租车师傅吴师傅一听我是来自北方,对苏州的了解是一知半解,马上来了兴趣,并操着一口浓郁的苏州普通话,给我普及他心中的苏州是一个什么样的苏州!吴师傅说,你想了解苏州,应该先从苏州自古以来的城外大门开始说起。因此,也有了离开苏州多日之后的忆苏州念想。
翻书查典,多日之余笔下也没有写出一个字,多是担心怕辜负了这次苏州行。其实,有许多新生代的苏州后生也未必知道昔日的苏州有八门之说,现不妨粘来共识:《苏州市志》对城门的记载是引用唐代《吴地记》说,记载八大城门为:“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单凭这八大门说书人费劲七七四十九天也未必说完,今天小编就从与苏州高铁站一河之隔的北齐门说起。
而今的苏州城外之门,已经不再是年轻后生关注的话题了,唯有一些老苏州人,或者“老法头”口中还时刻挂念这些有着他们童年记忆的历史。历史的车轮从未有停留过,唯有苏州河的水日夜在流淌不停,它承载了苏州的千年历史,过去现在和将来,一直到永远......据说,八门之说现在也残缺留存不多。这几年苏州城建大手笔的在运作,也牵动了许多关注老苏州城未来命运的心。有保留,有修缮,还原一个姑苏风貌是古城改建的指导思想。2017年9月,苏州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阊门北码头、平门、相门成为三个保护试点区段。而2018年修缮完工所展现在苏州老百姓眼前的新城墙,也是承载了太多老苏州人心目中关于姑苏这座古城的记忆。
城墙城门是一个防御壁垒的沉重话题,是一个与战争有关的话题,而今的城门城墙早已与防御无关,带给我们的仅仅是一段追忆和固定的历史化石,关于苏州,关于和平,关于游子和异乡人奔走在水路旱路码头的故事。
阊门:阊,形声字 本义为天门。因其坐落西北,以为通阊阖天风,故以得名。至春申君黄歇时,因讳“破楚”,复改阊门。现恢复后尚存。
据说,苏州的阊门,就是最苏州的地标位置,它同时还是那些离开苏州的游子对家念想的定义。昔日,有多少外出打拼的老法头,是穿梭于水路之间从码头登岸后,才是回家,也就是说远远的看到老阊门的时候,游子们心里就会一紧,我马上就要到家了,我看到阊门了,苏州的河与阊门之间的路很短,思念却很漫长,一如游子黑夜带着泪水的轻吟和低唱。
王安石曾经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的对联,被苏东坡巧对下联: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原来北宋时期的苏州金阊门外到虎丘这段路称作‘山塘”据说约有七里的路程,这里就是阊门。
说道“阊门”不得不提苏州一个极具典型代表的文武传奇人物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陆机说“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吴国阖闾元年(前514),伍子胥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因此有人说,苏州古城的历史有多久,阊门的历史就有多久。
最新修好的阊门
对于一个外地游客来说,关于阊门只有传说,没有记忆。我看到的阊门,它只是苏州历史上的一块青砖乃至一块灰瓦,上面落满了灰尘,是不是有一支鸽子站在其上,别无缘由,只为活着。而那些常住苏州的老苏州人,对于苏州城的记忆,是茶余饭后的念叨,阊门开始整修了,修缮以后的城墙可以走上去看看半座苏州城了。在苏州人的眼里,月洞形的城门仅剩了小半个,依稀仿佛的苏州,还有残垣城墙上的荒草随风摇曳。至于现在的阊门是“新阊门还是老阊门”已经被岁月的长河模糊不清了。据说,老苏州人的新阊门,老阊门是有特定的指向的。新阊门,基本上就是石路商业区的代名词,而老阊门,就在这里,原来的公交4路车终点站。
不管是新的阊门还是老的阊门,都是一种城市的见证者,风物之后,最真的也不真,最假的也不假了,喜欢旧物和旧时的时光表情的的就来阊门去追寻一段记忆。
苏州城,最应该感谢和立碑建传的还是要数阊门。阊门在大清依然发挥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壁垒固守作用。1863年2月,李鸿章率领淮军携手常胜军以沪为根据地向西进攻太仓、昆山,继克。随后,又调转马头,向北攻克江阴、无锡等城池,从太平军手中夺得这几个地方以后,李鸿章把最后的目标投向了西边的江南重城,时为江苏的省城——苏州。
自咸丰十年,公历是1860年6月,苏州被太平天国攻克之后,为了巩固得来的基地,太平军加固了苏州的城墙,其中的阊门也成了一道壁垒和防御最前沿的镇守。至于后续的李秀成与阊门和苏州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翻阅一下这些历史。后来,繁华盖世的阊门外,一直到枫桥寒山寺,转眼化为灰烬,数十万苏州市民逃往上海租界。这些带血的苏州记忆,是那个年代的苏州之痛,对于现在新生代的苏州人,而今早已是隔靴搔痒不闻不问了。
因此,打开阊门之门,也就是打开了半座苏州城的血泪史。关于那场战役中的大火里,阊门瓮城被毁,仅仅剩下内城与套城,一片狼藉和哭泣掩盖了苏州的黑夜的痛苦呻吟。
进入民国后的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城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城门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城门……
斗转星移间,老阊门老早不是旧时的模样了。
我们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阊门原貌
照片来自头条图库
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城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城门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城门,改建后的阊门共三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人行道。
岁月,从来不会辜负每一个来过的人,走过来,又走过去的阊门和城墙,陪伴着那些需要陪伴的人,从最终的守卫防御到今天的一道风景,古往今来,被说书人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残阳滴血,唯一不变的就是苏州这座城,永远是苏字打头,江南起色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