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公认的七大奇迹,世界第八大奇迹
被世界公认的七大奇迹,世界第八大奇迹知识点链接:雁行之阵的再现1号坑的平面呈长方形,2号坑平面呈曲尺形,唯有3号俑坑平面属于一个不规则的凹字形。它的东边为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乃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遗憾的是,这个俑坑的陶俑保存情况远不及1、2号坑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的马头同样也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在坑内找不到踪影,考古学者猜测,这个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洗劫。随着发掘的不断进展,3号坑的南半部通道、车马房和北半部已得到了大面积的清理。昔日的风采逐渐显露出来。一个古代军阵的指挥部形制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后人的面前。作为古代军阵指挥部完整的实物形象资料,3号俑坑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史上唯一的发现。它的建筑布局、车马特点、陶俑排列、兵器配备,都是人们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战争及出战仪式等方面难得的珍贵资料。
1976年的上半年,秦始皇兵马俑坑工地上已经分成了三支不同的队伍负责建馆、发掘、钻探工作。一切都在紧张地进行中。
就在5月11日,钻探人员在1号兵马俑坑的西北侧25米处 探出3号兵马俑坑。这无疑又是一个极大的喜讯。
1977年3月,考古人员对3号兵马俑坑作了小型的试掘后,发现这是一个在形制和内容上完全不同于1号坑、2号坑的奇特营帐。考古人员不得不费尽心思 小心翼翼地按照它的遗迹脉络发掘。当它完全显现出来时,人们才发现这是一个面积仅为300平方米的俑坑,尚不到1号坑的1/20。然而它的建筑形制特殊,结构复杂,坑内一切高深莫测,难以作出确切的结论。这使得考古学者们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3号坑的特殊之处
1号坑的平面呈长方形,2号坑平面呈曲尺形,唯有3号俑坑平面属于一个不规则的凹字形。它的东边为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乃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遗憾的是,这个俑坑的陶俑保存情况远不及1、2号坑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的马头同样也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在坑内找不到踪影,考古学者猜测,这个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洗劫。
随着发掘的不断进展,3号坑的南半部通道、车马房和北半部已得到了大面积的清理。昔日的风采逐渐显露出来。
一个古代军阵的指挥部形制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后人的面前。作为古代军阵指挥部完整的实物形象资料,3号俑坑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史上唯一的发现。它的建筑布局、车马特点、陶俑排列、兵器配备,都是人们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战争及出战仪式等方面难得的珍贵资料。
雁行之阵的再现
知识点链接:
何谓“雁行之阵”呢?熟悉军事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这种作战方式是向前或向后的八字形阵型,两翼的小方阵梯次排列。向前的雁行之阵是用来包抄敌军的,两翼小方阵则向前梯次展开攻击,中间的小方阵掩护中军。向后的雁行之阵可以防守,或做撞城式的中间突破攻击。如果两翼向前成纵队、中间的方阵排列较宽,就是“箕形阵”或“牝阵”,可以用中间的一个小方阵引诱敌军进行中间突破而遭到两翼的包抄。
既然1号俑坑和2号俑坑模拟的是两个实战的军阵,3号俑坑又作为指挥部出现,那么这些俑坑就无疑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军事集团。
这种不同兵种的排列组合方法,究竟是遵循怎样的军阵原则?
很明显,这个大型军阵的排列完全不同于春秋以前的阵法了。秦俑坑的军阵布局和兵种排列,隐现着一种军阵和兵种随战场情况变化而变化的迹象。
执弩的前锋射击后,可随即分开居于两侧给后面的主力让路,骑兵则根据不同的敌阵,以迅疾的速度冲出军阵和主力步兵形成犄角袭击敌人。这种战术上的变化,在春秋中期的车战中已开亦始出现,到战国时期随着步兵和骑兵的兴起发以夹击为队形的阵法渐已成熟。春秋时期大排面的车阵战被这种追击、包围、正面进攻的四战术形式所替代,“雁行之阵”由此形成。
秦俑军阵无疑是“雁形之阵”的再现。战争开始,阵前的弓弩手首先开弓放矢,发挥无坚不摧的威力,1号坑的步兵主力乘机向前推进。与此同时,2号坑的骑兵与车兵避开敌军正面,迅猛袭击敌军的侧翼,1号坑步兵主力在接敌时将队形散开,和车兵、骑兵种共同将敌人包围,致使敌军呈困兽之状,从而达到歼灭的目的。
1号俑坑是以传统的车兵与密集的步兵组成的庞大军阵,兵力部署相当于2号俑坑兵力的3倍。而2号俑坑则是由弩兵、骑兵、车兵组成。当2号俑坑的兵车、战马以“取锐”、“奇袭”的快速进攻冲入敌阵时,1号坑的大军则“无穷如天地,无竭如江河” 与敌军正面交锋。这种布阵方法,可谓大阵套小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又各自有推锐致胜的手段和目标。曲阵的神奇变化,迅疾勇猛,方阵的高深莫测,雄壮威武,使得这个雁行之阵的庞大整体具有排山倒海、震撼大地之势。
铜车马的公之于众
经过四年的苦苦探寻,考古学者们陆续发现了上焦村陪葬墓、马厩坑与珍禽异兽坑,1、2、3、4号建筑遗址……整个陵园外侧的地下秘密已全部揭开。
1980年10月3日,又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在钻探中悄悄揭开帷幕。
钻探队员在发掘时,一个指头肚大小的金泡映入眼帘。金泡出土的位置大约离皇陵封土20米左右。据有经验的考古学者判断,在这样近的距离内陪葬的器物,一定会非同寻常。果然,不多时,又一个银泡和一片金块显露出来。凭借他们掌握的史学知识,埋葬的器物会是一件稀世之宝。当最后一块金丝灯笼穗出现在大家眼前时,这七米深的地下暗藏着的秘密即将公之于众。这件稀世珍宝正是——铜车马。
遥想秦始皇当年那辉煌、奢侈的政治生活,面对气势磅礴的兵马俑军阵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忘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五次出巡所率领的庞大车队那浩浩荡荡、气势非凡的威武阵容。按照秦始皇“视死如事生”的思想脉络,他一定会将伴他度过许多重大事件的车马队为自己殉葬。
那么这支华丽的车队到底躲藏在哪里?
今天,考古学者们凭着眼前这细小的痕迹,终于发现了这支华丽车队的蛛丝马迹。他们断定:地下埋葬的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铜车马!
他们认定手中现有的金泡、银泡、金丝灯笼穗就是马头上的装饰品,如果发掘出来,一定能震惊世界。
1980年10月18日,考古学者根据钻探的情况作了周密计算后,在铜车马的覆盖土层上划出一个长方形图路,钻探小分队队员依图路挖了下去。11月3日,两乘铜车、八匹铜马及两个铜御手在7.8米深的地下显露出来。
尽管经过了两千多年埋藏的漫长岁月,铜车马早已被土层压塌变形,但整套车马披挂俱全,银质饰品色泽明艳,金质器物闪闪发光。铜车马由此将以它那精美绝伦的稀世身价和神奇风采,跨过漫长的岁月之河走向后世。
1981年8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突发专稿,详细介绍了铜车马的发现和修复情况,这封闭了近一年的消息一旦播出,立即在世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1983年8月,经秦俑博物馆修复人员的共同努力,被编为2号铜车马的一乘铜车、四匹铜马及一个铜御手全部复原归位。9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骊山宾馆召开了“2号铜车马清理、修复鉴定会”,并很快通过了鉴定。10月1日,2号铜车马走出修复室进入展厅,正式接受世人的检阅。
那挽车的四匹铜马膘肥体壮,圆睁的目虎视前方,仰起的额头上佩带着光彩耀目的金银笼头,翘起的鼻孔似乎在喘息中微微颤动,状如削竹的马耳斜立在额头的两侧,仿佛在静心聆听主人的号令,只待一声脆鞭的响动就毫不犹豫地仰头躬身,撒蹄奔腾。赶车的御手面庞丰腴,潇洒自如 两片浮雕式的八字胡须更增添了他神韵的严肃和威武。
结语:
这组铜车马为20世纪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总重量达1243公斤,其形制相当于真马真车的1/2。而如此豪华 完整齐全的古代青铜车马,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发现。
它那无与伦比的工艺技术和高超的冶金铸造水平,为同时代任何青铜器所无法匹敌。正因为此,它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秦始皇兵马俑以其磅礴的气势、巨大的规模、严整独特的艺术结构震惊了世界。再现了2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