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的剪辑手法
怎么理解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以叙事蒙太奇深化影像连续叙事功能,呈现人物行为逻辑的完整性,从而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真实立体、细腻流畅。由于老年题材纪录片的故事性较弱、节奏舒缓,接近于平铺直叙,而且为了保证真实性会按照真实的时间进程来呈现人物事件,因此多采用连续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通过素材所承载的内容,将庞大时空内所发生的事件进行串联,在保证所传递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同时,注意前后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在叙事的过程中,利用关键信息的输出勾勒人物形象线条,完成人物形象的外部塑造。叙事蒙太奇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镜头组接交代故事情节、展示具体事件,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完成叙事,引导观众理解故事内容。
卡雷尔·赖兹在《电影剪辑技巧》中写道:“纪录片导演的技巧,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剪辑的技巧。”
在纪录片创作中剪辑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创作者要对整体的叙事节奏、情绪变化、情感表达完全掌控,才能通过剪辑挖掘人性、讲述故事情感,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增强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剪辑是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考验创作者对该片整体把控力的重要一步。该片的整体风格、表达的情感意蕴以及老年形象的呈现,都要在最终的剪辑中得以完成。
叙事蒙太奇建构形象框架在老年题材纪录片中,所拍摄的素材繁琐庞杂、既有连续的情节性又存在大量碎片化的生活片段。在素材重建的过程中选取有利信息对事件进行连贯性的讲述,将人物的行为进行串联,形成人物变化成长的脉络和线索。
通过素材所承载的内容,将庞大时空内所发生的事件进行串联,在保证所传递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同时,注意前后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叙事的过程中,利用关键信息的输出勾勒人物形象线条,完成人物形象的外部塑造。
叙事蒙太奇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镜头组接交代故事情节、展示具体事件,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完成叙事,引导观众理解故事内容。
由于老年题材纪录片的故事性较弱、节奏舒缓,接近于平铺直叙,而且为了保证真实性会按照真实的时间进程来呈现人物事件,因此多采用连续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
以叙事蒙太奇深化影像连续叙事功能,呈现人物行为逻辑的完整性,从而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真实立体、细腻流畅。
在纪录片《房东蒋先生》中,导演为表现蒋先生生活精致、勤俭节约、注重生活品质的老上海富家子弟的作风,运用连续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叙事,沿着蒋先生的生活进程这一条单一的线索和老宅子面临拆迁这一事件的逻辑顺序进行展开。
在事件的发展进程中,蒋先生的生活习惯、性格品行慢慢表现出来,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优雅沉静、以看破人生、洞察世事的处世风格面对城市变迁给他带来的伤害,这在叙事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将蒋先生的形象展现出来。
在纪录片《不老骑士》中,第一天的骑行刚开始团长就因胃溃疡而住院输血,因此无法参加骑行,在这一段落导演运用交叉剪辑的手法,一边是团长躺在病床上输血,一边是老人们在公路上英姿飒爽的骑摩托车。
两个画面交叉剪辑在一起,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物行为展现在屏幕上,以此来表现团长焦急、自责,想要快点恢复身体回到骑行队伍中的焦急的心理活动。
同时将他作为团长的责任心和对完成梦想的执着追求和不惧病痛的勇敢态度呈现出来,让观众在这一镜头组接中深切感受团长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运用线性叙事的剪辑手法,将持续拍摄七年之久的素材进行排列整合,最终按照时间的发展进程来构建孙老师这一人物形象。
从一开始孙老师与保姆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及孙老师对保姆的态度行为来展现孙老师心高气傲、优越感十足的老知识分子作风,随着时间的推移孙老师双腿受伤不能下床需要保姆的照顾,因此对保姆的态度也发生转变,并以自己的退休工资对保姆和侄女产生心理上的操控。
通过时间的浓缩和线索的串联,使老太太的性格特征得以真实的展现。服务于叙事的剪辑手段将人物形象进行最基本的建构和重现,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自然地流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便更深层次的把握形象的深层表征和形象内涵。
表意蒙太奇深化形象内涵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创作者在纪录片完成叙事的基础上进行表意功能的挖掘和开拓,通过穿插一些具有表意功能的镜头对前后内容进行隐喻和升华,以
呼应人物的动作行为并暗指人物的处境或者传达某种思绪。这种剪辑手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顺序,以镜头之间的内部联系进行组接,使其表现内容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效果,作为上个镜头的情感延续和深刻哲思的表达,以达到丰富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效果。
在老年题材纪录片中,创作者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将一些表意镜头艺术性地穿插在叙事之间,利用画面中所呈现的事物特点与所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之间的相通性进行剪辑组合,将其内部逻辑挖掘出来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比如在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中,导演为了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增加纪录片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叙事过程中增加了灵活性和艺术性的镜头元素,构成内部非线性的心理时间,这种时间可以是错乱的,模糊的,毫无逻辑的。
比如,通过插入老人和丈夫过去的一些旧照片,与墙壁上的老式挂钟剪辑在一起,以此将老人过去发生的事情和现在生活形成一种微妙的关系。
让观众切实地感受到,老人不平凡的经历给她现在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也象征着老人其实还活在过去的记忆、气息和价值观里,表现孙老师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悔恨,对现在处境的无奈和不满足。
2007年春天,95岁的孙老师身体开始好转。镜头中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鸭子从竹篮中跳上跳下,以此来象征孙老师身体状况的好转,环境音响是钟摆的声音象征时间的流逝,下一个镜头就是孙老师大口吃玉米的画面背景音乐是铿锵有力的戏曲。
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镜头在此剪辑在一起,形成隐喻蒙太奇的表意效果。保姆和孙老师躺在床上看报纸时,两个人像小孩一般开始玩用双手搭成花轿的游戏。
在四只手来回交错寻找搭放位置的画面中,象征着这两位老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管是权力地位的不对等还是文化水平个人修养的差距,都在这种相互摩擦和试探中找到了平衡。
两人的手最终搭在一起形成均衡和谐的画面,这也暗喻主仆之间关系的缓和,该片也将这一镜头作为最后一幕,对该片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意蕴进行升华,给观众以无限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纪录片《二十二》中也运用了表意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一些具有对比、暗示意味的镜头进行组接,实现纪录片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艺术表达。
比如在毛银梅老人讲述自己被日本鬼子关押的历史时,画面中是在破败不堪的小屋下仰拍狭小天空的画面以及透过树枝的缝隙仰拍天空中的太阳,这两个镜头的组接都暗指毛银梅老人当时被压迫、被囚禁的艰难处境。
通过人物的言语讲述和隐喻镜头的组接,激发观众的想象空间以产生情感共鸣,感受老人当时对自由渴望、对充满阳光地生活的向往。
创作者在整理和选取大量素材的过程中,对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意蕴、人物形象、艺术效果有强烈的创作意识。
在保证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不改变原有事件的逻辑顺序,对所要传达的主旨思想进行引导,以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因果逻辑和人物的形象特点。但是在选取素材时也要三思而后行,以免喧宾夺主、扰乱观众的视线。
整体节奏把握群像风格节奏的把握需要以前期拍摄素材内容和剪辑效果的呈现为依据,使各种元素处于一种和谐的韵律之中。画面造型元素的创造性运用,可以产生各种形态节奏,如景别、光影、角度、色彩都能形成视觉上的节奏。
当画面内容轻松欢快且多以小景别出现时,通过多个短镜头的组接营造轻松的气氛,形成快节奏剪辑,此时所传达出来的人物形象也是欢快活泼积极向上的。
当画面内容无明显变化,而且多以中景全景出现时,其剪辑的节奏也应该放缓,通过拉长镜头的长度来形成平缓自然的叙事节奏,此时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平静安详,没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
利用节奏变化能够展现不同场景、事件和群体,构成多样化的叙事风格和表现对象。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大多数老年题材纪录片所呈现的节奏也较为舒缓。
如杨荔钠的《老头》,她以最简单的剪辑方式将画面进行组接,不加修饰的画面将北京城内的一群老头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
影片都是运用固定长镜头来进行叙事和展现人物形象,没有解说词和音乐,单凭老头儿的日常活动构建全片,这种冗长缓慢的镜头组接方式形成最纯粹的纪实效果。
缓慢的节奏将老头儿的身体特征、单调的娱乐活动和无聊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表现出老头儿这一群体的共同特质,带给观众整体的视觉感受和心理认同。
纪录片《不老骑士》的节奏就较为明快,多选用短镜头和小景别对事物的局部进行多个角度的展现和串联从而完成对整体的构建,尤其是在表现老人骑上摩托车飞驰在公路上时,运用多个镜头组接和欢快的音乐形成快节奏剪辑效果。
将不老骑士英姿飒爽的精神面貌,年轻的心态以及对梦想的勇敢追求通过快节奏加以呈现,使观众从视觉上感受老人朝气蓬勃的心态和不服输、不服老的心理。
《不老骑上》的剪辑手法与《老头》形成明显的对比,同时也构建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老年形象,一个节奏平和、缓慢悠长,一个节奏轻快、气势磅礴。
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在讲述六位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失智老人时,通过节奏来表现六位不同性格和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形象。
比如,当表现景珍老人时,节奏会变得富有变化,老人有趣的说话风格、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幽默的性格特点都在节奏的张弛有度中得以彰显,同时与其他的老人形成对比,观众也能够通过节奏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形成对老人的理解。
通过节奏变化辅助画面其他因素完成不同老人之间的性格对比,将六位老人的生活现状、精神状态、人生经历分别展现在屏幕上,使整部片子饱满而富有层次感,在体味不同人生的同时感受不同老人的性格魅力。
节奏是在综合各项元素后的整体呈现,在纪录片的后期剪辑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部分,对画面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富有韵律的节奏变化,将老年形象的风格特点通过节奏的把握整体呈现出来,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
总之,本章从视听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对老年题材纪录片中的镜头、声音、剪辑方式进行细致分析,分别阐述不同的视听语言要素对于塑造老年形象发挥的效果。
由于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所以镜头的选择、声音的运用以及剪辑方式的不同,都将对老年人形象的最终呈现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就需要创作者对症下药,从贴近实际与艺术效果两方面出发,综合运用视听手段对现实生活中的老年形象进行艺术化还原,塑造出真实可靠、有血有肉的老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