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苗族银饰都有哪些?苗族丰富的传统银饰其实不来自本地

苗族银饰都有哪些?苗族丰富的传统银饰其实不来自本地摄影/张律堂说雷山、台江的苗族富裕,只是相对而言,我转了不少村寨,发现许多家庭相当清贫,全部家当几乎都穿在女儿身上。当地习俗,男子继承房屋田产,女儿则陪嫁一套银饰,包括头饰、颈饰、胸饰、身饰和手饰,用真银(据说丹寨一带多使用白铜)打制,工艺精湛,富丽堂皇,有的重达二三十斤。施洞是清水江中游重镇,属于台江县,隔河就是施秉县地。清水江流域开发后,清廷在施洞屯军驻守,很快成为一座策应上下游航运的繁华集市。施洞一带的苗族尚黑,被称为黑苗,又称九股苗。在明清著作中,黔东南号称百苗,但以九股苗最为勇敢彪悍,他们也是清代苗族英雄张秀眉大起义的主力。和平年代,轮到九股苗的女子大出风头,每年的施洞姊妹节人山人海,尽情展示苗族女性之美。“雷山、凯里、台江、剑河一带的水边苗(当地将居住在河边的苗族称水边苗,住在大山里的称高坡苗)比较富,个子较高,衣服是细布、蜡染、绣花,讲究银饰,特别好看。”摄影师李贵云先生告诉

去过黔东南苗寨旅游的人都知道,有高高“犄角”,满身挂满银饰是苗族女孩的传统外貌。

印象中,一群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拦在寨门口,用牛角端来糯米酒,捧来五彩糯米饭。人们从各个村寨赶来,形成一道道人流,汇聚在清水江边。

苗族银饰都有哪些?苗族丰富的传统银饰其实不来自本地(1)

摄影/李贵云

苗族银饰都有哪些?苗族丰富的传统银饰其实不来自本地(2)

摄影/李贵云

施洞是清水江中游重镇,属于台江县,隔河就是施秉县地。清水江流域开发后,清廷在施洞屯军驻守,很快成为一座策应上下游航运的繁华集市。施洞一带的苗族尚黑,被称为黑苗,又称九股苗。在明清著作中,黔东南号称百苗,但以九股苗最为勇敢彪悍,他们也是清代苗族英雄张秀眉大起义的主力。和平年代,轮到九股苗的女子大出风头,每年的施洞姊妹节人山人海,尽情展示苗族女性之美。

“雷山、凯里、台江、剑河一带的水边苗(当地将居住在河边的苗族称水边苗,住在大山里的称高坡苗)比较富,个子较高,衣服是细布、蜡染、绣花,讲究银饰,特别好看。”

苗族银饰都有哪些?苗族丰富的传统银饰其实不来自本地(3)

摄影师李贵云先生告诉我,“穷的地方服饰就朴素,比如六盘水的苗族穿的是粗布,白布,很少染靛青;榕江那边的苗族很少银饰。这跟经济条件很有关的。台江、雷山和剑河那边的女孩,银饰一套要几万元钱,是贵州民族中最漂亮的,代表了苗族贵族文化,头饰上有高高的银角。但现在好多地方也都有银角了。为了旅游,现在乱成一团。比如布依族原来的服饰很素,没有银饰,有些专家嫌不好看,就借鉴苗族滚边、刺绣,也有了银饰。”

说雷山、台江的苗族富裕,只是相对而言,我转了不少村寨,发现许多家庭相当清贫,全部家当几乎都穿在女儿身上。当地习俗,男子继承房屋田产,女儿则陪嫁一套银饰,包括头饰、颈饰、胸饰、身饰和手饰,用真银(据说丹寨一带多使用白铜)打制,工艺精湛,富丽堂皇,有的重达二三十斤。

苗族银饰都有哪些?苗族丰富的传统银饰其实不来自本地(4)

摄影/张律堂

黔东南地区并不产银,古代的苗族也不以银饰著称。那么,重视银饰的风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大量的白银来自哪里?

有学者认为,这与明清木材贸易有关。数百年里,清水江流域每年输出价值两三百万元的木材,许多以银元支付,民间因此囤积了大量白银财富。后来由于白银掺假现象严重,且携带不便,改为“汉票”和“洪兑”等“期票”支付。于是,闲置的白银被人们制成装饰品炫耀。

苗族银饰都有哪些?苗族丰富的传统银饰其实不来自本地(5)

其实中国也非产银国,细究起来,这些白银多半是“番银”,与海外贸易有关。

晚明时期,中国沿海商人将一船船丝绸、瓷器和茶叶输出日本和菲律宾,但对方没有可与中国交换的物产,只好支付白花花的银子。日本是产银大国,菲律宾不产银,但菲律宾的统治者西班牙人刚在美洲墨西哥发现了大银矿。

苗族银饰都有哪些?苗族丰富的传统银饰其实不来自本地(6)

有人估计,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其中一部分流入了黔东南。参加施洞姊妹节的苗女不会想到,她身上的银饰,可能是明末越过太平洋风涛而来的墨西哥白银。

-END-

资料与图片来自

《地道风物·黔东南》及网络

文丨萧春雷

编辑丨灰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