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小的时候就天赋异禀,有过人的智慧,而且勤奋好学,巧言妙对,被大家称为神童。四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背诵许多诗词歌赋了,并且非常懂得礼节,父母亲因此都更加地喜爱他。一日,正好是他的祖父六十大寿,家里来了很多客人。父亲的好朋友带来了一盘新鲜可口的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按照长幼次序来自己挑选。最小的弟弟首先挑走了其中最大的一个梨,而孔融却只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然后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剩下的大梨就留给哥哥们分着吃吧。”父亲听后十分吃惊十分感动,又问他:“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从容地说:“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我更应该让着他。”宾客们看到了之后,无不赞叹他“敬爱兄长,谦让弟弟”的行为。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弟于长”的道理一直流传至今。而这种孔融吃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们,这种做法备受大家称赞,并流传开来,成为千古传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其含义是指: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处众人之所恶”所讲的就是,水是往低处流的,它总是流向低洼、众人所“恶”之地,看似低下平庸,然而正是这样,它才可以包容一切。“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谦虚为下、行众人不愿去效行的事的意思,“故几于道”就是接近“道”了,这个“道”就是真理的意思。
其实,我们要知道的正是“不争”,所以水才甘心居于大家都不愿意待的地方,而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好品质。就如同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小的时候就天赋异禀,有过人的智慧,而且勤奋好学,巧言妙对,被大家称为神童。四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背诵许多诗词歌赋了,并且非常懂得礼节,父母亲因此都更加地喜爱他。一日,正好是他的祖父六十大寿,家里来了很多客人。父亲的好朋友带来了一盘新鲜可口的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按照长幼次序来自己挑选。最小的弟弟首先挑走了其中最大的一个梨,而孔融却只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然后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剩下的大梨就留给哥哥们分着吃吧。”父亲听后十分吃惊十分感动,又问他:“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从容地说:“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我更应该让着他。”宾客们看到了之后,无不赞叹他“敬爱兄长,谦让弟弟”的行为。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弟于长”的道理一直流传至今。
而这种孔融吃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们,这种做法备受大家称赞,并流传开来,成为千古传颂的美谈。为什么人们会对孔融的做法如此赞美呢?就是因为孔融在分享的时候先人后己,将好的留给别人,而将差的留给自己,丝毫没有争夺之心。而这就是“处众人之所恶”的精神所在。所以我们说“处众人之所恶”,这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总之,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的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良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我们下一篇就来讲讲老子所说的水的七种智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