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妇人装束,西方人金发女郎
贵妇人装束,西方人金发女郎此后,福克斯影业公司将性感作为梦露电影的最大卖点,其出演的角色是千篇一律的金发女郎。梦露在影片中的形象越来越单纯与易变,这进一步巩固了"金发无脑美人"的刻板印象。而之后的梦露的几部作品,使得金发女郎的形象变得更为完善。在《绅士喜爱金发女郎》和《愿嫁金龟婿》两部喜剧片中,梦露饰演的金发女郎多了物质拜金的特性,在这两部作品中,梦露饰演的角色利用自己的魅力令无数男人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于是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量类似电影上市,一批又一批金发女星登上舞台,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玛丽莲梦露。1955年9月16日,玛丽莲梦露站在纽约街头的地铁通风口拍摄电影《七年之痒》,梦露身着一袭白色一群,脚上穿着一双白色高跟鞋,被从通风口底下喷出的冷风掀飞裙摆。这一场景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也奠定了梦露的性感女神的地位。《七年之痒》奠定了梦露巨星的地位。在片中,梦露所扮演的角色拥有金发碧眼
在当代西方文艺作品之中,金发女郎的形象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她们是喜剧片里的拜金女,是恐怖片里的自负炮灰,也是胸大无脑,粗俗幼稚的代名词。
那么西方文化中为什么会出现对金发女郎的偏见,这或许要追溯到上世纪刚刚起步的电影艺术,以及那些脸谱化金发性感女郎。
早期电影定格的艺术形象二十世纪初期,随着电影技术的日益成熟,大量生动有趣的荧幕形象被电影工作者创造出来,1921年,由格洛威亚斯旺森出演的默片《安娜托尔韵事》于美国上映,斯旺森凭借自己出众的表演技巧,塑造了一个愚蠢且天真的金发女郎形象。
《安娜托尔韵事》的大获成功让当时的电影人意识到,拍一部有着性感金发女郎出演的电影要比认认真真做故事更容易成功,与其在电影中阐述思想,不如迎合当时主流的男权思想,写几个脸谱化的女性角色。
于是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量类似电影上市,一批又一批金发女星登上舞台,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玛丽莲梦露。
1955年9月16日,玛丽莲梦露站在纽约街头的地铁通风口拍摄电影《七年之痒》,梦露身着一袭白色一群,脚上穿着一双白色高跟鞋,被从通风口底下喷出的冷风掀飞裙摆。这一场景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也奠定了梦露的性感女神的地位。
《七年之痒》奠定了梦露巨星的地位。在片中,梦露所扮演的角色拥有金发碧眼、纯洁无知、天真快乐、性感撩人等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欧美文化之中一块金字招牌——金发无脑美人,这一独特形象通常拥有成熟的,能勾起男性欲望的美好肉身,却同时伴随着孩童般的智力与心灵。
而之后的梦露的几部作品,使得金发女郎的形象变得更为完善。在《绅士喜爱金发女郎》和《愿嫁金龟婿》两部喜剧片中,梦露饰演的金发女郎多了物质拜金的特性,在这两部作品中,梦露饰演的角色利用自己的魅力令无数男人拜倒在其石榴裙下。
此后,福克斯影业公司将性感作为梦露电影的最大卖点,其出演的角色是千篇一律的金发女郎。梦露在影片中的形象越来越单纯与易变,这进一步巩固了"金发无脑美人"的刻板印象。
自梦露之后,金发女郎就正式和"性"字联系到了一起,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意识开始崛起,女权主义者将金发女郎的形象视作一个消极的、被观看的男性欲望对象,其性感是服务于男性视觉快感的。
虽然女权主义者的初衷是表达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压迫和改变,但是她们打心眼里歧视金发女郎的行为,无异加重了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反而使得拥有金发的女子在生活中遭受到更多的非议及歧视。
金发女郎的形象演变尽管金发女郎在当代西方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并不讨喜,但毕竟人类是最纯粹的视觉动物,金发带给人的冲击力和美感远远大于其他发色,这也是很多欧美女性热衷于将头发染成金色的根本原因。
而西方人对金发的狂热,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就已产生,在当时的神庙壁画当中,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神阿弗洛狄忒被画师臆想为散发肉欲诱惑的金发女性。
数百年后,汲取希腊文明的罗马帝国建立后,生活在南欧地中海的罗马人对金发的狂热达到顶点。在接连征服高卢,不列颠后,古罗马人接触到了拥有高大身材及金发碧眼的凯尔特游牧民族,这令身材矮小,发色较深的罗马人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
自认高贵的罗马人自然不能在这种方面输给被他们征服的野蛮牧民,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罗马城中掀起了一股漂染金发的热潮,在当时,罗马城中的理发师已经能熟练掌握山毛榉脱色技术,而大量的高卢及凯尔特人俘虏也为罗马人提供了源源不断假发来源。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统治了整个欧洲,神职人员为了禁止这种所谓的不正之风,多次发布警告声称染发是不道德的行为,金发女子是不洁的化身。
然而神职人员的警告并没有改变欧洲人的审美观念,甚至神职人员自身也无法逃脱热衷金发的"真香定律",现如今我们仍然能在西方古修道院中看到大量描绘金发女郎的宗教壁画。
而这也表明,金发女郎在当代的刻板印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古早年代,人们基于最传统的审美视角,对金发女郎并没有太大的恶意。
揭开金发女郎的假面"金发无脑美人"归根到底是上世纪前中期男权主义社会下,依照男性欲望而建立起的女性形象,成为专门为男性观众服务的性感机器,拥有金发的人在这种绝对权力的话语权下,成为强权社会下消极性质的牺牲品。
"胸大无脑的金发美人"意味着女性主体欲望表达的缺失,只是空有美好皮囊的男性附庸,使得女性观众无法对金发无脑美人产生认同。
同时"金发女郎"只是文艺工作者创造出的虚幻形象,是男权社会下空洞的恋物倾向,这一点从上个世纪早期的电影中可窥一二,浮夸的剧情和夸张的表演手法意味着"金发女郎"的形象并不符合现实生活。
这种不符合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说是当时的男权社会对女性主义崛起的一种对抗。彰显了在战后思想解放的浪潮下,传统男权主义受到妇女解放运动的冲击,从而产生了文化焦虑。
传统男权只能通过塑造虚假的女性形象尝试做一个偷换概念的行动,试图将女性脸谱化,弘扬并不正确的价值观,而选择"金发女郎"作为主要对象,恰是由于其在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将原本美好的女性气质污名化,从而达成颠覆妇女解放运动的根本目的。
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也许在文艺工作者的眼中,金发女郎=胸大无脑是一种艺术加工方式,并不包含对这一群体的恶意及人身攻击。但是人们对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已经在社会中形成,或多或少对这类群体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2004年,一篇来自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长时间接触关于金发女郎刻板评价的金发女士,心智多少都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该项研究也被命名为"刻板印象威胁"。
诚然,这种刻板印象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心理伤害,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相信梦露会对海明威等文学大家的作品颇有兴趣。在我们的思想中,她不过是一个美丽无脑,只知道依附男人的愚蠢美人罢了,"金发女郎"一词早已经成为制约她灵魂的桎梏,而这也成为她最后香消玉殒的一个诱因。
而西方文化对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也蕴含着欧美文化中的种族问题,要成为男人欲望的对象,必须是一位白人女性,而金发碧眼又暗示了种族的纯正。也就是所谓的白人女性被认为是白人男性拥有的最高价值的财产。
这种偏"物质"上的拥有将受到其他种群的羡慕,而金发女郎却能唤起男权社会里大男子主义者的保护欲或虐待狂的情感,在西方文化中,金发女郎只能是一个性的客体,充斥着种族主义倾向。
如今,金发女郎在当代艺术作品之中,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愚蠢、拜金并依附男子。
虽然当下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对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已经不是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压迫,女性自己也会将"金发女郎"当作消遣的工具。而是整个社会对少数群体的刻意歧视。
刻板印象及社会危害刻板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占据社会主流话语权的人对少数群体的不理解与歧视,诸如美国社会对亚裔小眼睛、学习好这类偏种族歧视的刻板印象。
而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对整容手术及部分人生活方式的误解,形成了诸如"网红脸""绿茶"等对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
尽管含蓄的中国社会并不会在明面上形成对该类少数群体的歧视,文艺作品中也鲜有当代刻板印象的体现,但是对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少数群体的求职过程中,不专业的hr很容易被其样貌或者特点吸引,而忽略掉其工作能力和职业匹配程度,而在婚恋市场当中,少数群体会因为社会对其刻板印象而被打上低质用户的标签,而这些不专业且肤浅的刻板印象带给少数群体的伤害却是无法估量的。
在互联网极其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而人们也可以在网络上肆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网络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洪流,网络渐渐从一个交流平台变成了控制公共话语走向的工具。
罗兰巴特曾有一言:人们存在于面前这个矛盾达到了极限状态的时代,所有的讽刺以及嘲讽都变成了万人敬仰的真理。可以说,网络和文艺作品的发达加剧了当下社会人们对理性的忽视以及对娱乐化的过度追求。
在当代社会,越理性的观点和内容难以吸引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而媒体和文艺工作者为了获得点击量和利益不惜编造虚假新闻,撰写引战文章,编一些毫无营养的搞笑段子,而这些都形成了对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
当我们在新闻和文艺作品中看到关于诸如绿茶,金发女郎以及女司机的形象时,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能看到的东西都是媒体和文艺工作者想让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媒体和文艺工作者精心挑选出来的结果,也是信息受众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所产生的结果。
刻板印象带来了媒介和信息接收者的双向互利消费,形成了一个消极循环。而这种循环也使刻板印象深深扎根在当代社会中。
结语无论是"金发女郎"还是"女司机""绿茶"等词,都是对单一群体的肤浅臆测,是对少数群体赤裸裸的刻板印象攻击,是传统男权社会试图对部分女性群体的压迫。上世纪中期,仅通过部分电影和文艺作品就奠定了"金发女郎"的负面刻板印象。
那么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刻板印象更容易在社会中形成,当代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之中,大量博人眼球的网络新闻和奇葩剧情层出不穷,女性形象渐渐被固定化,偏见化。
虽然我们无法忽视男女之间的本身就存在的心理及生理差异,但是消费主义的盛行严重影响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诸如"奢侈品","拜金"等标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愈发普遍,甚至女性自己也在不知不觉当中给自己贴上刻板印象的标签。
我们要敲打刻板印象这堵高墙,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住自己的本心,善于利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而不是被所谓的文艺作品牵着鼻子走,甚至成为他们发声的喉舌。只有保留自己的思想,不被他人轻易左右,才能真正摧毁刻板印象这堵社会高墙,阻止偏见共识,才能真正较少对少数群体的迫害及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