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爱一直在路上散文:听见花开的声音
我们的爱一直在路上散文:听见花开的声音那时候知之甚少的我,还不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但听老同志们说:“信息化建设的道路走在前头一定能尝到甜头。”到法院工作后,第一项工作任务是整理信息化建设的材料。历时两年多的建设,师宗法院建成了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远程视频接访室、看守所远程视频讯问室、执行查控室、高清科技法庭、安防监控、视频会议室、数字化审委会。据说,这些将为审判执行工作提供“全业务、全流程、全互联、全共享”的服务。这十年是法院信息化建设为执法办案“插上翅膀”的十年2020年2月20日,师宗法院通过远程视频方式“隔空”审理了一起刑事案件。用到的正式信息化设备。庭审中,审判员、公诉人、被告人的声音和画面通过第一审判庭和看守所远程视频询问室的视频画面进行“共享”。三方无障碍交流,庭审顺利完成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等庭审程序。庭审结束后,书记员将庭审笔录传输至看守所,在看守所协助的书记员打印后交由被告人核对签名
我们这十年
听见花开的声音
2016年,我在人生最好的年华走入法院,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见证了法院美好的奋斗岁月。
谈十年法院的变化,显得稚嫩且不适格。既然不适格,那就从我见证过的那些零星片段说起吧。
这十年
是法院信息化建设为执法办案“插上翅膀”的十年
2020年2月20日,师宗法院通过远程视频方式“隔空”审理了一起刑事案件。用到的正式信息化设备。庭审中,审判员、公诉人、被告人的声音和画面通过第一审判庭和看守所远程视频询问室的视频画面进行“共享”。三方无障碍交流,庭审顺利完成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等庭审程序。庭审结束后,书记员将庭审笔录传输至看守所,在看守所协助的书记员打印后交由被告人核对签名。
到法院工作后,第一项工作任务是整理信息化建设的材料。历时两年多的建设,师宗法院建成了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远程视频接访室、看守所远程视频讯问室、执行查控室、高清科技法庭、安防监控、视频会议室、数字化审委会。据说,这些将为审判执行工作提供“全业务、全流程、全互联、全共享”的服务。
那时候知之甚少的我,还不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但听老同志们说:“信息化建设的道路走在前头一定能尝到甜头。”
2020年11月,一名在福建务工的师宗籍女子来到师宗法院起诉离婚,受理案件后,法官了解到双方当事人都在福建省,为了免去千里奔波的辛苦,法官运用“云解纷”平台主持双方调解,法官指导双方熟悉了平台功能后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网上调解。
2021年7月,一个跨国离婚的案子诉到师宗法院,为了尽快解决双方当事人的纠纷,法院建议当事人下载微信,利用移动微法院化解了双方当事人的矛盾。
信息化运用就这样一步步走出法院、走出师宗、走出云南、走出国门。十年来共网上开庭1500余件。师法人的确尝到了信息化运用的甜头。
这十年
是执行干警披星戴月,挥洒热血的十年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师宗法院从执结433件1232万元到1827件2.27亿元,案件增长322%,执行到位标的增长18倍。
数字剧增的背后是什么?
是师法人无数个凌晨、夜间连续作战,始终保持执行工作强大攻势的战果。是师法人准确判断被执行人特点,在农忙时节、中秋节、春节等假期持续开展集中执行行动的坚守。更是人民群众对司法信任度的不断上升以及师法人对群众履行诺言的体现。
为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兑现更多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师宗法院执行机制不断创新发展,从传统查控到“在线”查控,从“找人的时间比办案子的时间多”到“智慧执行”,从法院“单兵作战”到跨部门联合查控惩戒,从“财产变现难”到“司法网拍”……通过不断的努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被“一网打尽”,被执行人的行踪不再藏匿无踪,被执行人的财产变现不再是难题。如今,“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诚信意识已深入人心,执行工作的公开、透明、高效、公正已深入人心,理解执行、尊重执行、支持执行已深入人心。
这十年,是执行干警披星戴月,挥洒热血的十年。
这十年
是诉讼服务“在线”,群众诉求“一站”解的十年
“法官,您好,请问我儿子受伤的赔偿问题可以一起现场帮忙解决吗?“您好,可以的,我们可以为您进行现场网上立案。”2021年5月20日,师宗法院刑事审判庭到龙庆乡巡回审理谢某某危险驾驶案。庭审结束后,被告人谢某某的家属提出要求。
承办法官立即通过云南移动微法院对这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进行网上立案,并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进行庭前调解。最终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协议,一个小时后,法官将被告送来的6000元赔偿款递到谢某某父亲手中,就这样“线上 线下”仅2小时办结了这起案件。
从立案登记开始,诉讼服务中心“一路升级打怪”成为了今天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智慧法院”、“电子卷宗”、“网上办案”不再是“高大上”的名词,而是为当事人提供了全方位的“在线”诉讼服务平台。
没带诉状,立案大厅就可填写打印;没带预交诉讼费,立案大厅就可以转账;人到不了法院,网上便可立案,便民诉讼已经贯穿每个环节,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诉讼服务。
记得有一次巡回审判之余,跟群众聊天,她说到“群众到法院打官司总是畏难的,不会写诉状难、审判流程长也难、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更难。”现在,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就可以“专治”这种畏难。
这十年
是“出门”参与诉源治理的十年
2020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因帮别人看守工地被拖欠工钱找到师宗法院,经了解,被告不在师宗法院辖区,老人也没有写诉状立案。承办法官没有劝老人去相应的法院立案,而是立刻考虑如何让老人的诉求以最便捷的方式解决,于是向老人解释了一番后,将该案立为诉前案。
案件委派调解过程中,被告一直回避,一天晚上八点多,承办法官和同事终于找到了被告。通过调解,被告同意三天后还钱。三天后,被告如约履行了调解协议,因为老人没有银行卡,又不方便领取案款,法官又找到老人出具收条给被告,然后再将案款送至老人家中,老人激动的说:“如今这世道真是好啊,共产党真好,法官真好,都不收我一分钱,帮我把钱要回来了。”
“辖区分散偏远、民俗不同、司法资源不足”这是师宗法院丹凤法庭面临的现实。事不避难,主动迎难而上,丹凤法庭大力开展巡回办案,主动担当作为化解困难。
2019年2月,丹凤法庭的双语法官田庆荣到龙庆乡办案,再次前往了龙庆乡阿那黑村拐村,对一起村民告村委会的案子进行回访。案件已圆满解决,村委会也如约履行义务。但让他放心不下的是这些当事人。他们汉语说的不利索,法律意识不强,来了总要去给他们说说最近遇到的事,可以帮他们出出主意也好。回访中,田庆荣法官忽然笑了起来,经她翻译,我们才知道他们在说“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你来跟我们吹吹牛,我们觉得法律很近哩。”
“化解辖区矛盾很重要,为他们普法更重要,什么事要找人调解,什么事不能做,法庭工作很多部分都是在普法。”法庭的法官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2019年以来,师宗法院丹凤中心法庭和雄壁法庭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坚决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不断强化诉源治理,通过委托、委派调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通过努力,2019年雄壁法庭收案数实现逆增长,2021年,丹凤法庭收案数实现逆增长。把法庭从化解矛盾纠纷的“末端”成功转到“引导端”和“疏导端”用力,促进矛盾纠纷少诉、缓诉、不诉。如今,法庭通过探索,已成功转型,正好契合了法庭“三个面向”的新定位,一改等案“上门”的工作方式为主动“出门”。
每一次法治的进步都凝结了法院人的艰辛付出,每一次法治的进步都是法治繁荣的一芽一叶,每一次法治的进步,仿佛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静谧的伟大。
十年一粟,改革和创举已成为工作日常,也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星光。
下一个十年回头看,也许已忘记了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一定会记得那十年的风和雨、那段浇灌和守护法治的时光,那一瞬花蕾到绽放的声音,那一抹法治散发的沁脾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