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彭总绝密电报首次公开:70年后彭总绝密电报首次公开
70年后彭总绝密电报首次公开:70年后彭总绝密电报首次公开1941年底,毛岸英提出加入苏联红军与德军作战,苏方直接拒绝。但毛岸英对接待他的苏联军官谈了当今的世界局势,包括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德军进攻苏联的用意和可能的发展态势,整体分析得十分宏观,完全不像是一个普通的东方青年。后来军官了解到,原来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儿子。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违背相关原则,军官没有同意毛岸英的要求。苏德战争期间,由于中共和苏共两党有协定,在苏联的中国人不需要参与到苏军的作战任务当中,所以苏联红军起初不收毛岸英。但是毛岸英又不听,他据理力争,试图证明自己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的士兵、甚至基层军官,结果在他的努力下,还真的被破格录用了。很多影视作品描写抗美援朝出兵前的情节时,讲到毛岸英是志愿军的“第一个兵”,彭总一开始不想收他,认为他经验太少,上战场容易有危险,事实上不是这个样子。毛岸英的军事素质和实战经验,强过志愿军大多数基层指战员。彭总顾忌的,主要还是他的身份问题,担心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成为革命烈士。主席一家之所以得到全国人民的尊崇,几十年来都没有改变,是有深刻原因的,毛家为新中国牺牲太多,可谓满门忠烈。
众所周知,毛岸英同志牺牲于美军的一次空袭,但一些细节直到202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播出后,才得到完全展现。包括岸英同志牺牲后,彭总给中央发去的那封绝密电报,其原件终于在影片中得到展示,让人们看到了很多催人泪下的珍贵史料。
主席一向疼爱岸英同志,并且加以悉心栽培。没想到的是,1950年他到朝鲜前线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被美军的凝固汽油弹烧死,令人痛惜。在彭总发给中央的电报中,毛岸英的牺牲过程被老总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而主席得知爱子不幸牺牲后,甚至没有指示将他的遗体或骨灰运回国内,而是跟成千上万的普通志愿军官兵一样,在朝鲜的公墓内就地安葬。可见主席一家没有因为岸英同志的身份,而搞任何特殊化,这无疑是最令人感叹的。
可能一些朋友很熟悉毛岸英的名字,但实际上并不十分了解他,只知道他是开国领袖的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前线。虽然他入朝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天,但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他过往的战斗经验并不算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岸英在苏联参加了对德作战,是苏联红军当中的中尉军官,担任过苏军坦克连党代表(相当于解放军的连指导员),战斗技能和作战经验都是具备的,并不是什么新兵。
很多影视作品描写抗美援朝出兵前的情节时,讲到毛岸英是志愿军的“第一个兵”,彭总一开始不想收他,认为他经验太少,上战场容易有危险,事实上不是这个样子。毛岸英的军事素质和实战经验,强过志愿军大多数基层指战员。彭总顾忌的,主要还是他的身份问题,担心有了闪失无法向组织和毛主席交代。
在苏联期间,毛岸英学习成绩很好,凭借着聪慧的资质和不懈努力,掌握了六国语言,并且他有着一股子倔劲,做事情非常执着,不达目标不罢休。毛岸英身高1米83,身材修长,比主席还要略高一点。当时他和弟弟毛岸青的身体都很瘦,黄种人本来就不像苏联人那样强壮,因此当地的官兵有些看不上他们,对德作战挖战壕时,也不让他们俩插手,甚至奚落道:看你们瘦得像没吃饱饭似的,哪有力气挖啊?修这样的战壕,你们还是离得远一点!
但毛岸英不听,非要证明给他们看,结果工事挖掘质量非常高,引得苏联士兵发出阵阵惊叹。毛岸英累得精疲力尽,拼归拼,他俩的身体素质确实不如苏联人,完成任务后手上被磨得尽是血泡,全身像散了架一样动弹不得。但毛岸英却非常高兴,认为替中国人争了气。从这件小事,也能看出毛岸英的强硬性格,明显传承自他的祖辈。
苏德战争期间,由于中共和苏共两党有协定,在苏联的中国人不需要参与到苏军的作战任务当中,所以苏联红军起初不收毛岸英。但是毛岸英又不听,他据理力争,试图证明自己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的士兵、甚至基层军官,结果在他的努力下,还真的被破格录用了。
1941年底,毛岸英提出加入苏联红军与德军作战,苏方直接拒绝。但毛岸英对接待他的苏联军官谈了当今的世界局势,包括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德军进攻苏联的用意和可能的发展态势,整体分析得十分宏观,完全不像是一个普通的东方青年。后来军官了解到,原来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儿子。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违背相关原则,军官没有同意毛岸英的要求。
他对毛岸英说:苏联对德作战,无论如何也不需要一个外国人上战场,替我们打仗。毛岸英听后笑着回答:这已然是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我的父亲在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我人在苏联,参与对德作战意义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会没有这个资格呢?毛岸英的这番话,令对方哑口无言,内心却大为赞赏,彻底改变了对这个中国青年的看法。经过请示上级,最终毛岸英被特批入伍,不久后进入军校深造。
毛岸英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军事素质越发过硬,对于坦克装甲兵十分了解,1943年后和苏联装甲部队一起攻进白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地,沉重打击纳粹侵略者。战争结束后,他得到斯大林的接见,苏联方面本想留用这位年轻有为的中国军人,但毛岸英坚持要回到祖国,投入人民解放事业。
在会面时,斯大林亲手送给毛岸英同志一把精致的手枪,感谢他在对德作战时的贡献。毛岸英加入苏联红军参战,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尤其是在中苏两党如此亲密的背景之下。当然斯大林单独面见并奖励毛岸英,不只是因为他的出身关系,岸英同志的自身素质和在苏联时的表现,确实非常优秀。
毛岸英回国是在1946年,他和主席再次团聚后,毛主席心情特别好。毫无疑问,毛岸英是他最器重的孩子,也正因如此,在吃了两天的小灶之后,主席便让毛岸英跟普通官兵一样,吃大锅饭,不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并且让他去跟当地的模范农民学习种地,改掉一些西化的习气,更加接近中国民情。毛岸英回国当年就入党了,解放战争期间在解放区参加过土改和宣传工作,也担任过首长的秘书,1949年10月与刘思齐同志喜结连理。结婚才一年多的时间,毛岸英便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28岁的毛岸英虽然年轻,但战略高度却很高。他和父亲的观点一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尤其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帝国主义悍然插手半岛事务,并将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严重影响了当时我军最重要的行动:渡海解放台湾。当时毛主席有过一句精准的论断:美帝国主义是要在我们的头上(东北)插一把刀,腰上(台湾)插一把刀,西南与越南接壤的脚上再插一把刀!这三把刀子一插,人还怎么活动得了?所以抗美援朝战争是必须要打的,毛岸英非常赞同,并且用实际行动第一个支持了毛主席的论断。
由于他精通多国外语,又有很好的文字功底,熟悉军队作战情况,是当彭总秘书的理想人选。他跟随彭总左右,成为志愿军司令部的一名秘书和翻译。很多俄文材料的翻译版本,就是由毛岸英执笔的,能够让主席等中央领导看到详实准确的前线资料。这是毛岸英的工作任务,也是他非常骄傲的事情,毛岸英经常加班加点,把工作尽快做好,让主席早一点了解前线战事,做出正确决断。
入朝初期,志愿军的指挥部设在大榆洞,这里本身是一个金矿所在地,志愿军司令部在那里修了几间木屋,彭总的办公室在里面,包括毛岸英在内的4名作战参谋、秘书,和彭总长时间一起办公。这里的客观条件并不好,虽然是志愿军总部所在地,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睡觉没有床,只能打地铺,吃的饭也和前线战士无异,最多能吃到一些压缩饼干,大部分时间都是吃炒面。志司一度通不上电,彭总经常用蜡烛照着看文件,毛岸英也是一样。
彭老总很想抽空多关心一下毛岸英,但是碍于他的特殊身份,在前线也要采用化名(叫作“刘永福”),而除了副司令邓华等个别高级将领之外,没有人知道毛岸英的真实身份。为了保密,彭总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关切,所有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都和其他人一样。大家不知道这就是毛岸英,但对他的文化程度、实战经验,以及处乱不惊的状态都感到非常惊讶,经常在一起议论:这个同志年龄小,但看起来比很多老兵还要从容,非常厉害。
条件艰苦不是最致命的,因为主要的威胁来自于美国空军。美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弹。这种武器对于有生力量的杀伤性特别大,二战期间美军轰炸日本本土,对东京、大阪、京都等大城市经常使用汽油弹,造成大量平民死伤,很大程度上能够瓦解对方的反抗意志。除了两颗原子弹之外,美国空军对于这些大城市的无差别轰炸,也是日本政府在1945年选择投降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又把这种强悍的武器用在了中朝军民身上。
1950年11月25日,美军通过电台信号探测,发现大榆洞一带往来信号频繁,判断这里是志愿军的重要指挥所,因此安排4架战机进行轰炸,使用的武器正是凝固汽油弹。和一般的炸弹不同,即便有普通炸弹在身边爆炸,对于作战人员的杀伤也是有一定概率的,有可能不被弹片击中,或者击不中要害,可以保住性命。但凝固汽油弹不同,可以迅速进行大面积燃烧,尤其是在志愿军指挥所木质结构的房子里,一旦被困在里面,遭到凝固汽油弹的袭击,生还概率几乎为零。很不幸,毛岸英同志为了取回作战地图,没有能够及时逃离指挥所,和另一名参谋一起,被烧死在木屋中。
此时包括彭总在内的主要干部、指挥员,都已经安全转移到了地下防空洞内,就当大家为躲过美军轰炸而舒了一口气时,忽然有人大喊:高瑞欣和刘秘书,他们在哪里?没跑出来吗?彭总一听这句话,脑袋“嗡”的一声:大家此时都不知道“刘永福”是谁,但是他却清楚得很,难道......
不一会功夫,经过核对,最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彭总顿觉眼前一黑,岸英牺牲了!虽然彭总一生无儿无女,但是像毛岸英这样优秀的同志在自己身边遇难,如何能不痛心?他还是主席寄予厚望的孩子啊!想起毛岸英在身边时的样子,他的音容笑貌,彭总感到痛心疾首。但是更令他痛苦的事,还是要亲自把这个过程写成电报,向中央进行汇报说明。如何跟主席交代?彭总苦恼万分,最终还是提起了笔。这封电报的原文及照片,在2020年之前一直未对外公布过,而在毛岸英同志牺牲70年之后,我们也可以见到彭总当年的笔迹,以及这封电报的原文: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从这封珍贵的电报照片当中,我们能够从三个重要细节看出彭总的敦厚品质。第一,写这封100多字的电报,并且不是介绍重大战役部署或进展情况,而是单纯交代一个具体事件的经过,彭总竟然足足写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可见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第二,电报内容当中,彭总没有使用任何安慰主席的词汇,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事件经过及细节,没有感情上的表达。换了别人可能不理解,其实这是他和主席相知几十年的表达方式,彭总深知主席的性格和想法,越是这种悲痛的时候,以正常的口气来叙述,反而能最大程度缓解主席的心情,这是彭总在电报当中的良苦用心。毕竟这封电报,不仅仅是毛主席本人,中央的主要领导都能看到,彭总不便对主席进行直接的言语安慰。
第三,如果不是彭总的客观表述,很多军队以外的人并不了解,当时还有另外一名作战参谋高瑞欣同志牺牲了。而彭总在交代事件经过时,把高瑞欣以及其他参谋的情况也写了出来,没有因为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而特殊对待,而是一视同仁,可见老总的人品厚重。确实,高瑞欣没有什么特殊背景,但他和岸英同志一样都是新中国的好战士、好儿女,与出身无关。
在这封电报中,有一个细节没有提到:由于美军使用的炸弹是凝固汽油弹,遇难者早已烧得不成人形。彭总实在无法把这个细节向主席进行具体描述。根据志司警卫排战士的介绍,当时高瑞欣和刘永福的遗体难以区别,但是在刘秘书身旁找到了一块苏制手表,由此可以确定是毛岸英。因为他曾经在苏联学习、战斗过,这块手表是从苏联带回来的,其他人身上没有。
最终毛岸英的这个珍贵遗物也被带回了国内,送到主席手中,成为了一种慰藉。关于毛岸英的安葬事宜,彭总回国后和主席专门沟通过,按说可以把骨灰带回国内,但主席却非常坚决地表示:岸英和其他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一样,不能因为是我儿子就有特殊的待遇,就埋在朝鲜当地吧。
从1950年毛岸英入朝之后,他的妻子刘思齐便再也没有见过丈夫。直到晚年,76岁的刘思齐才有机会前往朝鲜祭奠,来到墓前她仍然心痛不已,不住地抚摸着毛岸英烈士墓前的塑像:“岸英,我来晚了,到现在才来看你......”话没说完已泪流满面。在塑像旁边的墓碑上,简单地刻着7个字:“毛岸英同志之墓”,没有任何额外的修饰。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的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