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爱情名句,什么叫相思成灰
李商隐的爱情名句,什么叫相思成灰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二一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下面,我们就跟着诗词世界副主编杨强老师,品读李商隐诗句里所流露的缠绵凄婉的相思之情。
同时不同类 那复更相思
《柳枝》五首
一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二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三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四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五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这五首写相思的绝句,描写的是李商隐和柳枝姑娘的初恋。重点来看第一首和第四首。
第一首,“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一个是花蕾,一个是蜂巢。它们能在一起么?不行,花蕊需要雌雄搭配,岂能与蜂巢搭配,尽管花房里也有蜜,蜂巢里也有蜜。
而另一个类比,则是一边雄蜜蜂,一边雌蝴蝶,虽然一雌一雄,都会飞舞、都会采蜜,却不能终老在一起,因为不同类。李商隐与柳枝相遇,虽然是有缘之会,但终究擦肩而过。
各自走在茫茫的人海中,错失了彼此的情缘。李商隐说:“同时不同类。”虽然都在青春的年华相遇,却终是各有各的命运,无法在一起。而分离之后,“那复更相思”,便是连这相思也没有了。
为什么?作者与柳枝不过一面之缘,柳枝嫁给了东诸侯。作者连柳枝身在何方尚不知晓,也不知柳枝是否还会惦念他,便是想相思,也无从相思。思而不得,愈发伤心,故而说“那复更相思”。不是作者不愿相思,而是无可奈何,无从相思。
第四首也是类比。“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柳枝婀娜纤细,无奈于井上盘伏;莲叶亭亭如盖,可怜在浦中干枯;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无论是水中有着美丽彩鳞的游鱼,抑或陆上长着华丽羽毛的鸟儿,总不免会受伤,被残害。
影视作品中的柳枝姑娘
这里明显是作者从远思的角度,为柳枝姑娘今后的命运而担忧。诗人眼中所见,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情景,实是太多了。想柳枝嫁入豪门,并不是她幸福的归宿。万一东诸侯荒淫骄纵,不久定会将她弃置空房,使红颜暗老,华年虚度了。
这番失之交臂的爱情故事,固然让李商隐抱憾终身;同时,它所造成的缺憾美也让李商隐的这类诗别具魅力,令人咀嚼不尽。
而通过以上两首诗的解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诗,形象很饱满。他总会善于运用精准的形象、意象,比拟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幽微、曼妙,带着哀愁,让人易受感染。与李商隐的一贯诗风相较,李商隐这一组诗,还是相对显豁、易懂的。
相思愈深,愈执着
李商隐写相思,写得最好的作品是一类“无题”诗,内容多朦胧晦涩,颇不好理解,但读来总能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共鸣感,艺术成就极高:
一寸相思一寸灰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是很痴绝、很悲情的句子。
为什么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何以“一寸相思”就“一寸灰”呢?
这看起来是无理的句子,但能无理而妙,无理而深挚。这种诗最难写。
春来花发,自然欣欣向荣,可是花儿注定是要凋谢,化为尘土的。花儿开得愈灿烂,愈芬芳,凋落之时,愈令人伤感、失望、悲伤,心中之难舍、哀痛也就愈深。
相思如是。相思愈深,愈执着,待到美好的希望惨遭灭顶,化为泡影之时,那种丧魂落魄,万事皆如灰烬的感觉就像泰山压顶而来,让人感到无比沉重。
可是明知结局如此,却仍然苦苦坚持,情愿一步步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是李商隐的执著与无奈。
就像他的另一首诗《暮秋独游曲江》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何以“荷叶生时”,“春恨”就一定跟着萌生呢?
我们知道,荷叶生长,那是美好的现象,一般的人也就只看到这美好的现象。可是有的人,却会由刚萌生的荷叶,想到它以后会枯萎的,会零落的,所以内心就隐隐会有一种担忧或悲感。等到秋天真的枯死之时,这种担忧坐实,悲感也就变得牢固了。
也许这种人悲观,但他确实看得更深一层。
就像辛弃疾,写过一首极其有名的《摸鱼儿》,就有类似的句子:“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这种句子,看起来普通,可是里面包含了多么曲折、多么深情的意思。 所有喜欢花的人,都会希望花儿早点开放,好仔细欣赏。
可是辛弃疾却担心花儿开得早,希望它晚点开,因为他知道,开得早就落得早,落得早,希望就落空了。可是在没开的时候,人的内心是可以充满期待和渴盼的。这才是真正爱花,爱花爱到深处的人。
像李商隐、辛弃疾这样的诗人,才是真正有诗心的人,能写出来最富于诗心的句子。看起来只是写叶呀,花呀,其实更深刻地在折射出一种类似的人生境遇与内心体验。像李商隐的《锦瑟》诗,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
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晓作者的深意,可是读着那凄美的诗句,感受着那感伤的基调,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优美而迷离的联想,能不为之深深动容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生惆怅之感,非从追忆之时起,而从一开始就已深埋心底,进而生根发芽,蔓延整个内心。等到最终回首之时,这种惆怅之感便益发沉重了,再也无法将它消释抹去。从这类诗,我们也可以看出,李商隐的一个感情基调。他为什么比别人悲哀?
当一个事物还处在美好中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会陶醉在美好中。可是他,李商隐,却因为想到这个美好事物最终会消逝,会绝灭,而为之惆怅,为之悲哀。
从这一点来说,他似乎比较消极,但他确实比我们想得多,想得深。并且他很厉害的一点,就是能把这种悲哀传达出来,写得极为凄美,极为震动人心。
以上内容选自杨强老师主讲的精品课程:
“一寸相思一寸灰”
——历代相思诗词精讲
课程详情
相思之病易染难治,有时只是惊鸿一瞥便念念不忘,痴心难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充满了叙说相思的感人之作。
在『“一寸相思一寸灰”——历代相思诗词精讲 』系列课中,杨强老师将通过对李白、李商隐、秦观、晏几道等四位诗词名家的作品赏析,以及元散曲相思之作的串讲,为我们展现古人笔下道不尽的相思之意!
· 亿课精品课程推荐 ·
“一寸相思一寸灰"历代相思诗词精讲
学员福利
原价: 199元限时砍价 最低69.9元
点击下方图片 立即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