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元代采用的是两都制,大都是他们控制金朝与南宋故地的中枢,而上都则是控制漠南漠北的中枢。元上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这里北有龙岗丘陵,南有砧子山,上都河由西南向东贯穿其间,四面皆有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从忽必烈时代开始,便是蒙古人苦心经营的老巢。面对这些要求死守大都的臣下,元顺帝的回答倒也干脆:“都到这个节骨眼上的,我难道要学当年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一样,去当人家的俘虏吗?(今日岂可复作徽、钦?)”当晚,元顺帝在惶恐惊惧中离开大都北逃,于八月十五日逃到上都。这时,元顺帝才算把悬着的心放回到了肚子里。逃到上都后,元顺利总算暂时有了喘息的机会。

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八日丙寅(公元1368年9月10日),明朝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克通州,大都危在旦夕。

大都城里的元顺帝匆忙之中召集众臣,向大家公布了自己的出逃计划。作为曾经横扫天下的成吉思汗的子孙,元朝统治集团中,也不是一个有血性的都没有。

面对明军强有力的攻势,大臣哈剌章便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元顺帝出逃,并向元顺帝指出:“若车驾一出,都城立不可保。金宣宗南奔之事,可为殷鉴,请死守以待援兵”。

中书左丞相庆童也早就做好了死节的准备,他对众臣说:“吾知死所,尚何言哉!”

面对这些要求死守大都的臣下,元顺帝的回答倒也干脆:“都到这个节骨眼上的,我难道要学当年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一样,去当人家的俘虏吗?(今日岂可复作徽、钦?)”

当晚,元顺帝在惶恐惊惧中离开大都北逃,于八月十五日逃到上都。这时,元顺帝才算把悬着的心放回到了肚子里。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1)

一、

逃到上都后,元顺利总算暂时有了喘息的机会。

元上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这里北有龙岗丘陵,南有砧子山,上都河由西南向东贯穿其间,四面皆有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从忽必烈时代开始,便是蒙古人苦心经营的老巢。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2)

元代采用的是两都制,大都是他们控制金朝与南宋故地的中枢,而上都则是控制漠南漠北的中枢。

只要牢牢控制住上都,便可依托大都,控御漠北,使得蒙古人的游牧之根本不动摇。

作为末代皇帝,在位35年之久的元顺帝却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虽然《元史》中对他的评价是“亡国昏君”,但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的皇帝。

元顺帝的蒙古名字叫做妥帖睦尔,生父为被弟弟文宗鸠杀的元明宗。元文宗杀死明宗后,将明宗十岁的长子妥帖睦尔流放到高丽。文宗死后,妥帖睦尔被立为新帝, 于 1333 年登上了皇帝宝座。

元顺帝继位时,文宗的皇后和权臣的势力仍然很大。顺帝在右丞相伯颜的帮助下,除掉了文宗留下来的权臣们后,伯颜又开始专权,顺帝于是又联手另一位丞相脱脱,铲除了伯颜,掌握了朝中的大权,成为元帝国的真正的统治者。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3)

元顺帝在脱脱的辅佐下,纠正了之前几位皇帝的暴政,恢复科举取士,通过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

与此同时,元顺帝又推行“文治”和“汉化”政策,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疏浚黄河河道,巩固了元朝的统治基础, 缓和了当时已经非常尖锐的民族矛盾。

元顺帝本人也是个极聪明的人。他精通建筑技术,曾亲自设计过宫殿的建筑图,工匠“按式为之,即成华屋”。

他设计的自动报时器“宫漏”,“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考虑到他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元顺帝也算是一位“科技奇才”。

顺帝任用脱脱,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史称"思更治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社会积弊太深、官吏腐朽和改革中的失误,这次改革很快就失败了。

从那以后,元顺帝开始"怠于政事,荒于游宴",滋生了贪图享乐,不理政事的骄情思想,把国家大事完全抛到了一边,终于转变为一个昏庸的帝王。

至元十四年,元朝的“定海神针”脱脱在率兵镇压张士诚时,遭到奸臣陷害,被元顺帝罢黜。从那以后,各地反元武装乘机蓬勃发展,元朝统治一发不可收拾,顺帝终于落得个北逃沙漠的下场。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4)

二、

从洪武元年八月十五日到达上都,至洪武二年六月十三日离开上都去应昌,元顺帝在上都呆了十个月,或者说,他观望了十个月之久。这十个月,是决定元朝命运的最后时刻。

刚逃到上都时,元顺帝最担心的是明朝大军尾随而至,所以时刻保持戒备。

他将上都留守乃蛮台的职务升为枢密副使,让乃蛮台手下的一万余人的骑兵充当自己的宿卫,时刻提防追过来的明军。然后又令高丽王带兵至上都,听候调遣。

在上都稍稍站稳脚跟后,元顺帝又封忠于自己的扩廓帖木儿为齐王,也速为梁王,并寄希望于这二人能够从明军的手中收复大都。

扩廓帖木儿虽然他在韩店之战中击败了明朝大将汤和的部队,但在徐达、常遇春的援军到来之后,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徐达、常遇春用计夜劫了扩廓帖木儿的军营,元军大溃,扩廓帖木儿狼狈逃窜,不但没有收复大都,反而连山西都丢掉了。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5)

洪武二年二月,梁王也速率四万精骑进抵通州,意图夺取大都。但明军反应很快,常遇春与李文忠及时回援,在凛州一战中,大败也速,粉碎了元军对大都的最后一次反扑。也速只得退守大帽山,并向元顺帝告急。

洪武二年六月,明军连克大宁州、新开岭,兵锋直指元上都。元顺帝召见众位大臣,询问大家对局势的看法。

大臣们讨论来讨论去,形成的结论是“无可为也。”灰心之极的元顺帝只得仰天长叹道:“天意如此,朕将奈何?”六月十三日,绝望的元顺帝只得放弃上都,逃往应昌。

应昌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在上都以北一百公里处。这里地处大都与蒙古人的老巢和林之间,距离和林只有一千余里。元顺帝到达应昌后,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择,那就是是否继续向北逃,一直逃到和林老巢的问题。

元顺帝知道,逃回和林,意味着他的大元帝国放弃了对中原的争夺,灰溜溜地被人赶回了蒙古的祖地;但不逃回和林,他还有力量同朱元璋去争夺中原吗?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6)

三、

在应昌,元顺帝又听到了一个坏消息:明将薛显率军出古北口,正朝应昌方向进发。这时有不少大臣便劝元顺帝放弃应昌,“北幸和林”,但元顺帝一直犹豫不决,迟迟下不了决心。

在他心中,总是对退回和林心有不甘,一直想着还能攻下大同,借道山西收复大都。但他的最后一次尝试,还是随着元将脱列伯、孔兴被明将李文忠击败而破灭了。

脱列伯兵败之后,远在兰州的扩廓帖木儿上奏元顺帝“勿以应昌为可恃之地,速幸和林”,然后自己选逃回了和林。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7)

顺帝受此打击后一病不起,于数月后病故于应昌。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仍用大元国号,是为昭宗。

元昭宗登基不久,终于率着一干大臣北上和林,在和林建立起了北元政权,这也意味着元朝从此退出了对中原地区的争夺。明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以胜利而告终。

元顺帝虽然是朱元璋的手下败将,但他仍然成功地率着他的政权一路北逃,为蒙古人保留下了一支有生力量。

虽然大一统的元王朝在他的手中覆灭,但他儿子建立的北元政权,却长期与明朝对峙了几十年,于1402年被鞑靼取代灭亡。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8)

四、

北元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它与明朝的关系究竟是外国与中国之间的问题,还是统一于明朝政权下的内部问题,或者是一个国家内两个独立政权的问题呢?

有学者认为,元顺帝虽然丢掉了大都,但他既没有携文武百官向明朝俯首称臣,也没有固守京城,顽强抵抗,以身殉国,而是携百官仓皇北奔。

后来在漠北建立政权,并坚持自己为大元王朝的合法继承者。从某种角度来说,元朝虽然退出了中原,但这个政权并没有就此灭亡。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9)

另外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一般是以首都易主为标志的。

所以元顺帝北逃之后,虽然政权实体还在,但也应该看做是元朝已经被明朝所取代。也就是说,大元帝国从元顺帝出逃那一刻起,实际上已经灭亡了。

现在史学界的公认看法是:北元政权的存在,并不影响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开端,北元政权的存在与元朝的灭亡并不矛盾,这样符合真实的历史。

元顺帝逃出大都以后,这个以黄金家族为核心的蒙古族封建贵族政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保持着元王朝的许多重要标志。包括他们的国号仍然是“元”。这个国号沿用到明朝永乐年间,才被改称为"鞑靼"。

另外,元顺帝并没有却除帝号,仍旧有“至正”的年号和“惠宗”的庙号。元顺帝去世后,其子爱猷识里达腊改元“宣光”,死后的庙号是“昭宗”。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10)

直到永乐初年,鬼力赤登基后,这才取消帝号,用起了蒙古人传统的“可汗”的称谓。

元顺帝的手下,仍然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封建官僚机构——虽然它的实际行政效能,远远不能同主宰中原时相提并论。

北元的官吏仍然沿用了元朝的丞相、太尉、知院、枢密、平章之类的官衔和元朝原来的官制,甚至还把中原政权的象征——传国玉玺看得极为重要。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作为天命皇权的象征,是秦汉以来中国汉族政权封建政治传统的象征。

面临明军的攻势,元顺帝在出逃时仍然不忘记把玉玺藏在身上,并将其当作自己“受天命”的象征和继元统的主要依据。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11)

五、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北元政权是什么态度呢?这一点,从他登上皇帝宝座后发布的一篇公开布告中,可以略见一斑。

在这份公开的布告中,朱元璋肯定了元朝的正统性,称“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圈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从天命论的高度,论证了元朝统治的合理性和它的封建正统的地位。朱元璋还让手下的史官通过修《元史》,给元王朝的正统地位盖棺论定。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12)

并在洪武六年新建成的历代帝王庙里,把元世祖忽必烈的画像悬挂在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人的身旁。

朱元璋给予元朝以正统地位,主要是为自己的统治建立理论依据。他承认元朝是“受天命”的,自己的明朝取代元朝,是"天更元运,以付于朕"。

朱元璋是一位具有卓越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在元顺帝逃离大都之后,中原全在明朝统治之下,元顺帝已不可能对新生的明朝产生威胁,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大方方地承认元顺帝的政权是元统的延续,对于赢得一些仍想效忠于元朝的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是大有好处的。

所以朱元璋的态度是,承认北元仍然是继承元朝衣钵的正统,但不再是奉天承运的正统。所以在洪武十一年夏,元顺帝的儿子、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去世时,朱元璋还亲笔撰写了祭文,专人遣使去吊唁。

明朝和北元的这种特殊的关系,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

公元四世纪初,西晋灭亡后,拓拔魏统一北方;刘裕则在南方代晋建宋,出现南北两个王朝对峙的局面,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13)

北方的王朝占有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所以标榜自己是封建正统;南方的王朝则自认为自己是汉族政权,也宣称自己是华夏正宗。但无论如何,双方谁也无法否定对方的存在。

继南北朝之后,公元十世纪又出现过宋辽、宋金对峙的局面,这些都与明朝和北元的关系有些相似。

明朝与北元两个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次南北对峙的两个政权。

明朝是由汉民族建立的,占据着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一个政权,所以宣称自己是正统;北元则是大元王朝的继承者,所以也宣称自己是正统。更有意思的是,双方也都相互承认对方的正统地位。

洪武五年,朱元璋遣使赉书北元,称“虽疆界有南北之分,而前后延祚百五十年,此以小事大之明验也。”

朱元璋在这封国书里,拿出了宋、金对峙的历史来形容明朝和北元,要求北元称臣纳贡,可以允许他们"延祚",也就是合法地存在下去。

这说明朱元璋实际上已经承认明与北元之间对峙的现状,也承认了北元政权的法理性,而并没有一味地要赶尽杀绝,一定要灭亡北元政权。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14)

结语:

回过头来看,如果元顺帝当年硬要学宋徽宗父子,坚持死守大都不跑,那历史很有可能要改写。

当时的情况是,不管元顺帝怎么挣扎反抗,大都的陷落都是不可避免的,留下来除了成为朱元璋的俘虏之外,他并没有第二种选择。

一旦他被生擒或者死在城中,那元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便可宣告彻底结束。即使其他人再推出一个新的皇帝,在法统上也已经失去了正统性。

国难当头,元顺帝的逃跑虽然有辱尊严,但留下了性命,也为北元的东山再起留下了机会。

元顺帝退出大都以后,尽管连遭挫折,但一直都怀着复辟元朝的梦想。明朝前期屡次打着重建大元一统旗号发动一些对明战争的也先,就是其中的代表。

同样,明朝在每次发动对北元的战争时,也总是把北元的人民当作治下的“赤子”对待,严禁官军侵害。这种对峙的结局是,双方谁也无力真正地消灭对方。

所以明朝和北元这对相爱相杀的“难兄难弟”,携手共存了两个多世纪之后,又都在十年间被一个共同的敌人——后金所灭亡。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有趣。

元朝算是被明朝消灭了嘛,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15)

参考资料:

胡钟达:《明与北元之关系》

黄 鸣:《元顺帝北逃之地理与政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