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几十载,栉风沐雨四十载
栉风沐雨几十载,栉风沐雨四十载人均GDP同步高速增长。1978年江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275元,2004年突破1万元,2008年突破2万元。人均GDP突破一万元用了26年;突破第二个一万元,用了4年;随后平均每3年增加1万元,到 2014年人均GDP已超4万元,2017年达到43687元,40年内增长158倍。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江山人民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扩大开放、锐意进取,江山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69.33亿元,增长196倍,年均增长11%。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算起江山生产总值超过十亿元,用了14年时间,到1992年达到10.48亿元;从十亿元到2003年超过50亿元,用了11年时间;随后每4年突破一个百亿元级数,到2011年江山GDP已超过200亿元。江山先后被评为“美丽中国”十佳
江
JIANGSHAN
山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四十年来,江山人民在江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扬“崇学、务实、包容、创新”的江山人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水平跨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接近全面小康,整个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江山先后被评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球绿色城市;被命名为“中国水泥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白鹅之乡”“中国白菇之乡”“中国蜜蜂之乡”“中国木门之都”,从各方面彰显了江山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跃升,人均水平重大跨越
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江山人民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扩大开放、锐意进取,江山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69.33亿元,增长196倍,年均增长11%。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算起江山生产总值超过十亿元,用了14年时间,到1992年达到10.48亿元;从十亿元到2003年超过50亿元,用了11年时间;随后每4年突破一个百亿元级数,到2011年江山GDP已超过200亿元。
人均GDP同步高速增长。1978年江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275元,2004年突破1万元,2008年突破2万元。人均GDP突破一万元用了26年;突破第二个一万元,用了4年;随后平均每3年增加1万元,到 2014年人均GDP已超4万元,2017年达到43687元,40年内增长158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支撑渐强
改革开放40年,江山产业结构经历两次重要转变,逐步优化升级,不断向“三二一”的目标迈进。1978年,三次产业构成为55.5:25.7:18.8,呈“一二三”结构。1991年,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比重,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38.2:40.4:21.4,呈“二一三”结构。1998年,三产占比提高到29.3%,首次超过一产比重,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二三一”结构,三次产业构成调整到28.9:41.8:29.3。
进入新时期,江山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三产比重已达到45.7%,三次产业构成为8.2:46.1:45.7。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据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社会发展基础巩固
改革开放40年,江山财政总收入增长157倍,从1978年0.1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5.21亿元,年均增长13.9%。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6.67亿元,比1978年的0.16亿元增长103倍,年均增长12.7%。2017年江山财政总支出45.21亿元,比1978年的0.08亿元增长564倍,年均增长17.6%。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大力促进了江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三农”工作有条不紊
改革开放以来,江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各项方针政策,从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到农村税费改革,从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到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增长方式逐步转变,农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农村改革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成果丰硕
40年来,江山以乡村振兴为己任,有序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工作。撤销区公所,大力推进下山脱贫工程,全市农村基层组织由5个区公所、35个乡政府、11个镇政府、566个村民委员会归并为11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5个乡、292个村民委员会,农民办事更方便。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农民兴办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取消农业税,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取消城乡户口差别,加快推进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城乡统筹发展有序推进。实施公路、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312”绿化运动,4G信号全覆盖,无电村、无电户成为历史,乡村建设成果累累。大力推进历史文化村、文化大礼堂建设,着力打造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幸福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现代农业迈出新步
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大力发展基地化、集约化、品牌化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努力推动全市农业强起来。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78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8.18亿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9.6%;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0.76的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1.96亿元,增长28倍。食用菌、畜禽、蜜蜂、果菜、茶叶、农业新兴产业等“六群”产业从零星点状向连片块状集聚发展,“蜜蜂之乡”“猕猴桃之乡”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机械化耕种水平进一步提高,201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1.24万千瓦,比1978年的3.21万千瓦增长12倍;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2%;茶叶生产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达60%,加工环节机械化率达90%。
农民收入增势强劲,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节节高。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涨船高,1993年跃上1000元(1097元)台阶,2004年跃上5000元(5082元)台阶,2011年跃上10000元(10877元)台阶,2017年跃上20000元台阶(21932元),比1986年的551元增长39倍,年均增长12.6%。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完成脱贫任务。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从务农收入逐渐转变为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6年的53.6%下降至2017年的36.1%,降低17.5个百分点,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工业发展方兴未艾
工业化始终是构成江山经济运行轨迹的主线,从1978年迄今的四十年间,江山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工业改革和制度创新,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符合江山实际、富有本市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工业强市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工业经济所有制单一、主导作用不强、总量有待提高,经过四十年的赶超发展,全市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从所有制看,非国有经济日渐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非国有经济产值占比为96.5%,有效提高全市的经济活力。从总量看,全市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0.8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09.15亿元,增长469倍,年均增长17.1%;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0.3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8.57亿元,增长338倍,年均增长14.4%。从占比看,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0.3%,比1978年上升16.9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强市”战略有效推进。
工业龙头做大做强,产品产量迅速增长
2017年末,我市20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大中型企业24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71家。18家水泥制造业企业整合为江山南方、衢州南方、何家山水泥三大企业,水泥产量由1978年的32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840万吨,增长25倍,水泥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湿法立窑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干法回转窑;江山化工从一家小化肥生产企业蜕变为一家在全球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机胺生产企业,成长为衢州市地方企业首家上市公司,合成氨产量由1979年的2503吨增加到2017年的39833吨,增长15倍;在原江山变压器厂、浙江电工器材厂干部职工带动下,我市输配电产业迅速壮大,变压器行业厂家多达136家,变压器产量由1978年的16万千伏安增加到2017年的2327万千伏安,增长144倍,成为华东地区变压器主要生产基地;门业制造从无到有,并诞生了江山欧派这一土生土长的A股上市公司,到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门业产业实现产值38.78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14.6%。
工业经济效益跃升,增长质量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从主要依靠外延扩大生产规模转移到依靠内涵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经济效益有了质的飞跃。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为38.35亿元和28.15亿元,1978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总额仅分别为0.17和0.11亿元,40年间增长了225和255倍。
进入新时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江山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坚决压减过剩产能,促进建材、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推动木制品业、电气机械等行业发展提速。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建材和化工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1年的28.1%、18.4%降至9.7%、13.0%;木制品业、电气机械行业产值占比达到11.5%、27.7%,比2001年分别提高8.7、16.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4%,比2012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
服务产业高歌猛进
改革开放40年,江山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壮大、增势强劲特点,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GDP的重要支撑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三产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九十年代以来,我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全市服务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从1978年到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0.26亿元增加到123.19亿元,增长473倍,年均增长12.6%,高出GDP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18.8%上升到2017年的45.7%,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进入有序良性调整轨道,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中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三个传统服务业共完成增加值41.4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3.6%;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张,金融、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共完成增加值29.3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3.9%。
三产内部结构转换,发展领域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江山消费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商品交易市场、新兴商业综合体、物流配送中心等规模化、体系化的市场相继出现,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126.45亿元,比1978年的0.45亿元增长280倍,年均增长15.6%。交通建设日新月异,道路网络四通八达,2017年全市客、货运输量分别为1042万人和3152万吨,比1978年的166万人和113万吨分别增长5和27倍。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规模加速扩张,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43.73亿元和325.36亿元,比1978年末的0.23亿元和0.28亿元分别增长1928和1161倍,年均分别增长21.4%和19.8%。共享经济、电商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9亿元,同比增长61.6%,服务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
旅游产业新轮驱动,跨界发展蓬勃而起
自上世纪80年代启动江郎山景点开发以来,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上下连续创业,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特别是2010年江郎山申遗成功、江郎山-廿八都景区摘下国家5A景区金字招牌更是激发出我市旅游产业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江山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后5A时代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主抓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旅游产业发展呈井喷态势。2017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96.5亿元。清漾毛氏文化村、三卿口古瓷村、廿八都古镇等独特古村落旅游资源如明珠散落在乡间,吸引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旅游 互联网”“旅游 体育”“旅游 工业”应运而生,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游、运动休闲游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向更深层次迈进。
投资建设与时俱进
固定资产投资是改革开放40年来江山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江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投资为抓手,深化规划引领,完善城市功能,坚定不移打造“美丽江城”,城乡承载力和宜居度与日俱增。
投资成为经济发动机,行业结构明显改善
1978年以来,在国家、省、市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指引下,江山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78年的0.14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207.01亿元,增长1478倍,年均增长20.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投资2.15亿元、91.21亿元、113.6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比重结构为1:44.1:54.9;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82.38亿元,比1978年的0.05亿元增长1647倍,年均增长20.9%;房地产开发投资从无到有,由1990年的0.06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24.24亿元,增长403倍,年均增长24.9%。投资总量的迅速扩大,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了城市布局,带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基建投资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成效卓著,鹿溪路南北贯通,城北新城矗立而起,园区产城融合有效推进。2017年全市建筑业行业共完成房屋施工面积486.47万平方米,比1986年的20.9万平方米增长22倍。交通建设日新月异,道路网络四通八达,黄衢南高速、杭长高铁依城而过,开创县级市高铁始发至北京先河,境内公路总里程1842公里,比1978年的434公里增长3倍。“一江两带”成为市区一道亮丽风景线,体育馆、文化广场、西山健身公园兴起全民健身热潮,碗窑和白水坑两大水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投入使用,电话、家用电器、轿车、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城市居民生活设施日益完善。
招大引强破浪前行,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近几年,江山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定海神针”,在充分依托本地企业家资源的同时,树立“招商引资”为一号工程的理念,深化“全民招商”“中介招商”“产业链招商”“商会招商”等举措,借力发展成效明显。中建材整合我市虎山集团、红火水泥,巩固我市“中国水泥之乡”地位;大唐热电、中机国能热电等大型央企布局我市莲华山工业园、江东工业园,优化我市能源消费结构;娃哈哈、正泰光伏、雷士等民营500强项目建成投产,推动我市食品饮料、电光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大润发超市、金陵大酒店、君澜集团收购国际大酒店等服务业项目落地提升我市城市形象和接待能力。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对江山有效投资的推进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以来,江山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发展与惠民二合一,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落实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科创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研究成果显著
40年改革过程中,江山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现有衢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9家 比2006年增加4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2017年已达29家。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受理1920项,比2006年的113项增长16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37件;专利申请授权1127项,比2006年的64项增长17倍,其中发明授权106件,获认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成立“浙江大学江山技术转移中心”,扎实推进“浙江大学紫金众创小镇·江山创新创业基地”科创“飞地”建设;江山欧派获批“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
教学改革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生机勃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推广,江山教育事业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17年,全市教育设施投资4.47亿元,比2002年的0.39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7.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支出达8.98亿元,比2002年的0.98亿元增长8倍,年均增长15.9%。2017年,江山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49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8.16万人,其中,普通中学2.7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65万人、小学3.13万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8.03%,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53.02%,同比分别提高1.03和1.36个百分点。2017年,围绕打响“学在江山”品牌,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被评为全省学习型城市,通过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省级评估,江山中专被列为首批省中职名校建设单位。
医疗改革继续深化,服务功能有效提高
40年来,江山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76家,其中医院、卫生院28家,比1978年分别增加200、20家;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床位2295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620张,比1978年分别增加1866、1271张;卫生技术人员2893人,其中执业医师1026人,比1978年分别增加2168和717人。卫生体制改革重点突破,医联体建设开局良好,7月3日邵逸夫医院-江山市人民医院医联体项目正式启动,成为衢州市首个启动的医联体项目;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启动,组建签约团队197个,2017年全市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率32.02%,其中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60.65%。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首过去,改革开放40年,江山的经济建设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立足现在,在更高的新起点上,江山要继续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这个主题,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力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江山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展望未来,江山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新时代江山大花园,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注:因历史年份统计数据缺失或统计口径不同,没有1978年可比数据的,文中采用与1978年最近的可比年份数据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