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蔷薇:漫天无花的蔷薇
深秋的蔷薇:漫天无花的蔷薇唐宝民关于知识分子,爱默生曾说:“他(知识分子)本可轻易而愉快地选择旧路,接受时尚、教育以及世人的宗教,可他宁可背起十字架,历经苦难去寻求自己的出路。”爱默生强调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而在林贤治看来,鲁迅先生的观点与爱默生是相同的,“关于知识分子,鲁迅首先看重的不是知识,而是理想,良知,改造社会的热情和参与实际斗争的勇气。他反对反智主义,蒙昧主义,更反对知识人利用知识,与权力结合而制造新的愚昧。从事启蒙工作,把自由、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传递给社会,挑战强权,反对专制,教育大众,以改造落后的国民根性,使民魂得以发扬,这是为鲁迅所确立的知识分子的使命。”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勇于揭露黑暗的勇者,“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只为将同胞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在淡淡的血痕中,担起改造国民劣根性的重任,做了一个“敢于单身鏖战的武人”、“敢于抚尸痛哭的吊客”;在无边的黑暗中保持与黑暗战斗的勇气,在
□唐宝民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去世;鲁迅的最后十年(1926年至1936年),正是中国大地上风云际会的十年,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军阀混战”、“强敌入侵”等历史轮番上演,在如此背景下,先生的心境“浩茫连广宇”,是在无边的虚空里咀嚼黄连的苦汁;学者林贤治以《鲁迅的最后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主题,为我们剖析了先生晚年孤独而又复杂的精神世界,把一个孤愤的鲁迅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注意到,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鲁迅死于20世纪而活在21世纪。”这的确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鲁迅在《影的告别》中,曾悲哀地写道:“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先生的孤独,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正在失去对崇高的景仰和崇敬,意味着人们纷纷从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走开。先生的作品,描写的都是“夜的黑暗”,这并非是他不喜欢阳光,而是他目睹了太多的血腥和杀戮,“他会在小屋子里听到无量数人的哭泣,在姣好的月夜看到人肉筵宴,闪烁的刀叉和狞笑的脸,他所感受到的多是令人悲愤难耐的事情。”(林贤治语)
关于知识分子,爱默生曾说:“他(知识分子)本可轻易而愉快地选择旧路,接受时尚、教育以及世人的宗教,可他宁可背起十字架,历经苦难去寻求自己的出路。”爱默生强调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而在林贤治看来,鲁迅先生的观点与爱默生是相同的,“关于知识分子,鲁迅首先看重的不是知识,而是理想,良知,改造社会的热情和参与实际斗争的勇气。他反对反智主义,蒙昧主义,更反对知识人利用知识,与权力结合而制造新的愚昧。从事启蒙工作,把自由、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传递给社会,挑战强权,反对专制,教育大众,以改造落后的国民根性,使民魂得以发扬,这是为鲁迅所确立的知识分子的使命。”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勇于揭露黑暗的勇者,“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只为将同胞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在淡淡的血痕中,担起改造国民劣根性的重任,做了一个“敢于单身鏖战的武人”、“敢于抚尸痛哭的吊客”;在无边的黑暗中保持与黑暗战斗的勇气,在失败的命运面前不丧失人的尊严,这正是鲁迅精神的光芒所在。先生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如流星一样划破黑暗的夜空,放射出了灿烂的光芒,所以林贤治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亿万奴隶中间加进一个鲁迅,中国整个主权文化的构成格局是不一样的。”
这是一部为鲁迅恢复原貌的力作,“他并不像别的伟大人物那样,带给世间的惟是静止于历史的或一阶段的炫目的光辉;与其说,他带来的是‘欣慰的纪念’,凯旋门,缤纷的花束,毋宁说是围城的缺口,断裂的盾,漫天无花的蔷薇。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近八十年的岁月过去了,漫天无花的蔷薇是否仍在飘洒。
先生的身后,启蒙的声音早已渐行渐远,理想主义的光芒已经暗淡,就如北岛在《波兰来客》中所说的那样:“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