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为何简称为豫:杰说豫
河南为何简称为豫:杰说豫7、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6、清代,郑州为郑县。3、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又复称郑州。4、唐改郑州为荥阳郡。至758年,又取消荥阳郡名称,仍称郑州。5、金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
郑州又称商都、绿城。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同时郑州,也是河南省省会,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有黄帝故里、商城遗址、天地之中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
历史上,郑州的名称转变:荥州;管州;荥阳郡;管城;故市;管城县;郑县;郑州市。
1、隋文帝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从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2、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郑州改称管州。
3、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又复称郑州。
4、唐改郑州为荥阳郡。至758年,又取消荥阳郡名称,仍称郑州。
5、金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
6、清代,郑州为郑县。
7、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
8、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郑州,设郑州市。
追溯历史
根据《尚书·禹贡》之划分,郑州在上古时代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域”。
夏朝早期,帝舜封禹建都于阳城(今登封王城岗遗址)建立夏朝,为夏伯。后夏朝迁都于阳翟(今许昌禹州)。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于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传说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国号“夏”。
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为开国之都——亳都,今中心城区仍保留着7千米长的商代城墙遗址。 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于此。 仲丁三弟河亶甲自嚣(今郑州商城)迁都于相(今安阳)。
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区)建立管国,当时周朝在郑州地区的封国,除管国外,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密国等。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洛阳,是为东周。但此时周天子己名存实亡,代之是诸侯兴起、互相争霸兼并的局面,而新郑则在“‘乱世”之际,作为一个重要都邑而兴起,并开始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春秋初年,郑国向东迁都于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国势强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迁至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军攻入韩国,三川郡郡治洛阳,不久迁至荥阳,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荥阳下辖的京县。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又置颍川郡,郡下置新郑、苑陵(今新郑市东北),阳城(今登封市告城镇)等10县。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进占洛阳后,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于郡内新置密、成皋(今荥阳市汜水镇)、故市(今郑州市区北15千米)、中牟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到嵩山封禅,划地置崇高县,不久,又置纶氏县(今登封市颖阳镇),皆属颍川郡。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将崇高县并入阳城县。今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汉高祖所封闫泽赤为侯国的故市县,至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故市侯国被废,管邑划归中牟县。东汉以后,“管邑”之名逐渐为“管城”所代,依属中牟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郑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变化较大,加之魏晋后改郡县二级制为州、郡、县三级制,使这一时期的建置变化更为复杂。魏黄初元年(220年),魏将辖区分为13州,州辖郡,郡辖县。郑州地区所在的河南郡隶属于司州。西晋灭亡后,羯人石勒尽陷司、兖、豫三州之地,占据中原。之后200多年间,政权更迭频繁,战乱持续不靳。郑州地区先后为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地,地当要冲的荥阳城遭严重破坏,日趋凋蔽。北魏统一北方后,置北豫州,州治武牢(今荥阳市汜水镇),并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将蒙旧县城(今惠济区古荥镇)迁至大索城(今荥阳市老城)。北周灭北齐后,将北豫州改为荥州,州治成皋。这一时期,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一直隶属于中牟县。
现在的郑州,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属荥阳或中牟县管辖。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不久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文帝对地方建制进行了改革,将北朝以来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隋政府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州治成皋(今郑州荥阳汜水镇),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即中牟,因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之名,将中牟县改为内牟县)、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从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隋朝为什么改荥州为郑州,这与郑国有关。
西周末年,周宣王把弟弟姬友封于郑国,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省华县一带。西周灭亡后,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另一方面将郑国也迁到如今的荥阳、新郑、密县一带(郑国将都城从陕西华县迁到新郑的时间为公元前769年),后代人为了区别西周时期陕西省华县的旧郑国,便将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东迁后的国都称为新郑。新郑作为郑国的国都,存在了390多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将韩国的都城从阳翟迁到郑(新郑)。韩国定都在新郑145年以后,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秦国在此地置颍川郡,辖新郑、阳城等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颍阴,辖许昌郡、颍川郡、阳翟郡,辖境相当于今许昌地区中北部。
这一地区在西周初年为许国,春秋时期属于郑国之地。因此,东魏取”郑州”之名取代”颍州”,有可能与此地区曾为郑国之地有关。
隋唐时期,郑州的行政建置时有变化,直到贞观七年(633年)郑州迁移到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郑州的建制和治所才固定下来。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的治所均设于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