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方言一般人听不懂,您能说出这些北京土话的意思吗
北京话方言一般人听不懂,您能说出这些北京土话的意思吗像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冬,的确算得上是抽冷子。虽说人生因充满不确定性而更加动人,这样“冻人”的抽冷子还是少来些好。“抽冷子”虽指的不是天冷,可词源的确是从气温突将派生而来,和“冷门”异曲同工。在老北京话里,此词亦作“抽不冷子”意思主要是两层:一是指毫无征兆、十分突然。还有一层意思,是强调出其不意、趁其不备,伺机采取行动。
大量的北京话消失了。年轻人也听不懂了。甚至包括和我年龄接近、比我年龄大的人都听不懂了。因为他们没有从小受到老北京人、老北京话的熏陶。
前段时间在杂志上看到一篇写北京话的,很有意思!
可以了解一下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增长语言知识。
【抽冷子】
在老北京话里,此词亦作“抽不冷子”
意思主要是两层:一是指毫无征兆、十分突然。
还有一层意思,是强调出其不意、趁其不备,伺机采取行动。
“抽冷子”虽指的不是天冷,可词源的确是从气温突将派生而来,和“冷门”异曲同工。
像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冬,的确算得上是抽冷子。虽说人生因充满不确定性而更加动人,这样“冻人”的抽冷子还是少来些好。
近义词:乍、冷不丁
【念秧儿】
这词绝对是地道的老话了。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就有【念秧】一章,亦作“念殃”。
来源应该和萨满原始巫术有关,一说是对着殃草念咒下蛊,一说是念咒导致别人遭殃。
总之,其原意都是指以甜言蜜语和貌似忠谨之行做成圈套,伺机下术诈取财物。
除北京外,亦流行于天津、河北、东北等深受满族文化影像的地区。
如今这词儿更加戏谑化,语境多半发生在熟人,甚至亲密的人之间,多指其实心里有要求,但不直接和对方说,而是旁敲侧击让对方去琢磨他的话外之音,以便达到更好效果。
比如你要求涨工资,老板不提,你也不好意思说。
你可以试试和老板念秧儿,譬如“我同学他们单位明年整体调了”、“发点年终奖也挺好”云云,只是念秧儿不成反遭殃的风险,可只能自己承担......
近义词:絮叨、敲铲子
程度:絮叨<念秧儿<敲铲子
【五脊六兽】
“五脊六兽”源自古老的建筑学,却成了老北京口语中表达某种身心微妙状态的词汇。
而这个词汇的用法要数老舍先生的名篇【四世同堂】对此状态描述的最传神:
那个万人嫌的祁家老二瑞丰,连巴结上司都巴结得不是地方,结果“使别人看不起他,也使被恭维的五脊六兽的难过......”。
这种状态是种“幸福的烦恼”,都是那份“幸福”惹的祸,要么是本不想要的(被拍马屁拍了蹄子的上司如此)吃撑着如此,放假放出病的亦如此;再就是幸福来得太抽冷子让人接不住:产房门前听说自己当爹不知道胳膊往哪儿放的算这类,电影院等初次约会的女朋友等得直转腰子的也必须算。
真正“摊上事儿了”的人是没资格五脊六兽的:没那闲工夫,早撒丫子急忙着处理去了。
近义词:魂不守舍、百无聊赖
我再举一些单词的简单例子。
从时间概念上,“哑萨烂儿”指每天一个时间段(黄昏)。要不解释大家是听不懂的。
比如说:
“棍条”,是说一个人长的“棍条”(身材好)。
“無的朦”,这人有点儿無的朦(一个人像没头的苍蝇瞎撞)。
“光棍调”(一个人犯横、耍浑)。
“戳大莽”(一个人没有社会经验,还胆子挺大,哪里都敢去。)
“能耐梗”什么意思?
(这里给大家下个难题,大家可以踊跃回答,在明天的文章中揭晓)
这些现在已经消失殆尽了。为什么说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的抢救老北京文化呢?
如果老一代的人都去世差不多了,这样的话全都带到棺材里去了。后面要讲为什么要传承。
北京土话最终要走向消亡
北京话的发展趋势,不是从现在开始,是从十几年前。
有了网络、网络语言的出现和普及,以及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都使语言发生了变化。
网络语言现在简直就让我们感觉到目不遐接,都反应不过来了。
有些知道,比如点赞、网红、拉黑、艾特。
还有些网络语言,为了使打字更简单、更快、更省事儿,有些就是缩写。比如说,别人的媳妇,叫人妻。对于不完整、没有下文的文章,叫太监。对于电视剧、电影中不吸引人的片段,叫尿点。
说起来还真挺形象,既简单又形象,还符合生活、工作的快节奏。在电脑上打字也省事儿了,所以就普及了,被很多年轻人认可。
虽然这种语言只出现在网络上,但这显示语言正在朝着更方便、快捷、直白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大环境下,再加上国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北京话在这个历史阶段恐怕就要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
方言土语首先要消失。随着方言土语的消失,会产生大量的新词汇,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是北京语言向前发展的一个潮流。我认为,北京土话最终要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