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避免成为心腹大患:如何对待天下之患

如何避免成为心腹大患:如何对待天下之患《晁错论》是苏轼写的一篇人物评传,评论的是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削藩这一历史事件,并分析了晁错被杀的根本原因。原典为《晁错论》的首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天下的祸患,最难以解决的,莫过于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却存在着难以预料的隐患。这句话暗指汉景帝时期,表面上虽然国泰民安,却潜藏着藩王坐大、威胁中央的危机。画意——【北宋】苏轼《晁错论》解读同志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这一句话。历史上有很多类似教训:唐代开元盛世,玄宗却丧失进取心,骄傲怠惰、沉溺享乐,终致“安史之乱”;清朝康乾盛世,朝野却扬扬得意于文治武功,奢靡腐化、放松吏治,转而走向嘉道中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威胁,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与变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察觉、缓慢积累起来的倦怠与松懈。正因此,同志才不断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智者见于未萌”,深谋远虑、治于未病。经略将来,如何做到?也就像

如何避免成为心腹大患:如何对待天下之患(1)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典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

——【北宋】苏轼《晁错论》

解读

同志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这一句话。历史上有很多类似教训:唐代开元盛世,玄宗却丧失进取心,骄傲怠惰、沉溺享乐,终致“安史之乱”;清朝康乾盛世,朝野却扬扬得意于文治武功,奢靡腐化、放松吏治,转而走向嘉道中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威胁,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与变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察觉、缓慢积累起来的倦怠与松懈。正因此,同志才不断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智者见于未萌”,深谋远虑、治于未病。经略将来,如何做到?也就像同志所说,“对已经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做谋划、从容应对;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灵活应对。”

画意

《晁错论》是苏轼写的一篇人物评传,评论的是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削藩这一历史事件,并分析了晁错被杀的根本原因。原典为《晁错论》的首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天下的祸患,最难以解决的,莫过于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却存在着难以预料的隐患。这句话暗指汉景帝时期,表面上虽然国泰民安,却潜藏着藩王坐大、威胁中央的危机。

图画描绘的是忧心忡忡的苏轼。他双手背于身后,眺望着岸边危岩。江流无声,断岸千尺,岩石虽然巍峨依旧,其下根基早已被侵蚀至千疮百孔,随时有崩塌之危。正如国家社稷一样,看上去繁荣的背后,可能随时出现潜在的危机。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发出的警告振聋发聩——

“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顾志珊 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