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富足人生:通向富足人生的心法
开启富足人生:通向富足人生的心法(未完待续)好处不是凭空给你的,而是靠创造。“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落在人身上,表现为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你看,相较于“人之道”的单点思维方式,掌握了“天之道”的精英们比较懂得太极思维之运用。什么是太极思维呢(请参见相关主题小文),举一个泰卦的例子来说明,天在下地在上(注意,可不是天在上地在下哦)。天本身在上的,但现在处在下方,所以有一种向上扬升的动力;地本身在下的,但现在居于上方,所以有一种下坠回归的动力,如此,形成上下往来的交互之气,遂而有“和而不同”的流通感,才有了活力,这就是互补的意思。加之人性中的自私使然,一般人从骨子里都透着“趋利避害”的倾向(不管我们社会建构的应然状态怎样,我们有一个本然的面向如此,把满足自己的欲望置于首位),人们会很本能地想要增强自己的好,甚至以削弱他人的好为代价,这就是七宗罪中讲的一重:嫉妒。嫉妒本质上是一种很匮乏的心态,因为觉得自己不够,
人人都想过鸿运当头、富足自在的人生吧?我也是最近才留意到,有一个还蛮普遍的祝福语是“愿你暴富”,没问题啊,这表明人想追求美好富足的生活。不过有个“”坑“,坑”在哪儿呢?今天的重点并不在于揭示“暴富”从行为上的不可能,也不以批判“痴心妄想”为目的(我反而觉得挺好,因为当别人这样祝福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挺开心的)。今天说的重点是,从心态上而言,你怎么匹配富足人生呢?简单点说,凭什么富贵的人富贵,贫贱的人贫贱?会不会是他们的底层逻辑决定了这个事实呢?
所谓“富贵的人富贵,贫贱的人贫贱”的底层逻辑,也得符合一个价值规律,而这个价值规律呢,又得符合一个财富流转的“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谈的重点,究竟富足人生之道是什么?
用老子的一句话概括: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先说人之道吧。什么叫做“损不足以奉有余”呢,简单说,就是马太效应所传达的意思,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落在绝大多数人身上,表现为一种单点突击式的思维方式,就是在一种好和坏的差别分判之下,拼了命地想要增强好的,抵制不好的。
加之人性中的自私使然,一般人从骨子里都透着“趋利避害”的倾向(不管我们社会建构的应然状态怎样,我们有一个本然的面向如此,把满足自己的欲望置于首位),人们会很本能地想要增强自己的好,甚至以削弱他人的好为代价,这就是七宗罪中讲的一重:嫉妒。嫉妒本质上是一种很匮乏的心态,因为觉得自己不够,才本能地想将其他人作为争抢生存资源的竞争对手,以至于事情还没怎么样,在心理上已展开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各种脑补。而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行为,一个心理“流毒”的人,做事情中也不会全然以价值为导向,而下意识地就会在一种“假想敌”的境况设定中暗中搞破坏。
其实这真的是个悖论,让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明明人们自私地想要变好,但由于匮乏心理作祟,又特别见不得别人好,把很多精力用在了如何算计他人以达到拉他人下水的目的,感觉似乎这样自己就能好了,而事实上呢,在一个社会分工协作的社会中,反而拿不到成果,自己还越来越憋气,越来越见不得他人好(但问题是,这种心态也没让他自己变好啊)。
最要命的是,这种人最容易“以利导之”,给点好处,就屁颠屁颠跟着走了(只要一定程度上满足他匮乏心理的需要)。假设在一种制度设计中,“以利导之”加之人们的嫉妒心理,可以想见人们相互间就形成了一种基于“恨意”的牵制,大家都想得好处,可就是没人真正盯着好处,好处呢,就留给了这个系统。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对“损不足以奉有余”阐释一二,因为大家的嫉妒心理,确实自己想好又不落好,而好处呢,总是由另一种人得到,这里就要说到“天道”了。
好处不是凭空给你的,而是靠创造。“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落在人身上,表现为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你看,相较于“人之道”的单点思维方式,掌握了“天之道”的精英们比较懂得太极思维之运用。什么是太极思维呢(请参见相关主题小文),举一个泰卦的例子来说明,天在下地在上(注意,可不是天在上地在下哦)。天本身在上的,但现在处在下方,所以有一种向上扬升的动力;地本身在下的,但现在居于上方,所以有一种下坠回归的动力,如此,形成上下往来的交互之气,遂而有“和而不同”的流通感,才有了活力,这就是互补的意思。
(未完待续)
注:本文主要观点来自“鸿运家族”首席专家刘昱诚导师,以及同伴们的集体研讨。欢迎关注“鸿运家族”公众号,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