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开什么箱子最划算?CS渠道一直没卖好哪7大品类
cs开什么箱子最划算?CS渠道一直没卖好哪7大品类提到原液的代表性品牌,或许非创立于2004年的美丽加芬莫属,但它的主力渠道是屈臣氏,而非专营店。有意思的是,美丽加芬在2004年是以3款面膜单品进入屈臣氏系统,在2年后才转向当时国内消费者比较陌生的原液。经过十余年的耕耘,美丽加芬确实凭借差异化的原液在屈臣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屈臣氏2015年度美妆十大品类畅销榜中,美丽加芬共5个单品挤进前5。那么有消费者买账吗?似乎并不多。这样一个“百搭”的产品既不能撼动精华的地位,它的存在还显得有些“可有可无”。更有业内技术人员在采访中表示,“原液是不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等于将化妆品的半成品包装成了成品,所以成本要低于一般的化妆品”。因此原液在市面上的售价并不昂贵,而它的“高端感”更多的是被商家集体炒作出来的。原液:定位不清的伪概念从2013年初开始,不少化妆品品牌相继出原液产品,甚至有人把这一年称为“原液年”。不过时日至今,原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似乎依
各家化妆品专营店内的护肤、彩妆两大品类的产品重复率越来越高,为了寻得差异化,店老板们曾试过在小品类上动心思。
其中最著名的小品类——面膜,因消费者使用时消耗速度极快,从而带来了极高的返店率;同时它肉眼可见的即时保养效果,也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类,在全渠道成长为开店必卖的大品类。
不过,想成为第二个“面膜”,似乎没这么容易。有的小品类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有的小品类曾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大肆宣传,在专营店渠道的收益仍不及线上渠道的一个零头。
小品类的春天还会来吗?或者挺不过这个冬天?下面7个小品类,你觉得谁能成为“第二个面膜”?
原液:定位不清的伪概念
从2013年初开始,不少化妆品品牌相继出原液产品,甚至有人把这一年称为“原液年”。不过时日至今,原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似乎依然没有清晰的定义。
原液代表品牌美丽加芬的一位负责人曾在采访中解释道,“原液是比精华更精纯、比精油更安全的百搭系列,水溶性易吸收、使用方便、针对性强、效果明显。”这样看来,原液似乎可以称作“精华中的精华”。
那么有消费者买账吗?似乎并不多。这样一个“百搭”的产品既不能撼动精华的地位,它的存在还显得有些“可有可无”。更有业内技术人员在采访中表示,“原液是不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等于将化妆品的半成品包装成了成品,所以成本要低于一般的化妆品”。因此原液在市面上的售价并不昂贵,而它的“高端感”更多的是被商家集体炒作出来的。
提到原液的代表性品牌,或许非创立于2004年的美丽加芬莫属,但它的主力渠道是屈臣氏,而非专营店。有意思的是,美丽加芬在2004年是以3款面膜单品进入屈臣氏系统,在2年后才转向当时国内消费者比较陌生的原液。经过十余年的耕耘,美丽加芬确实凭借差异化的原液在屈臣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屈臣氏2015年度美妆十大品类畅销榜中,美丽加芬共5个单品挤进前5。
不过,每个渠道都有业绩增长的天花板,多渠道运作是大多品牌的选择,因此美丽加芬在2011年切入了专营店渠道,经过数年的沉淀,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美丽加芬总经理张文源在今年年初的品牌战略年会上透露,美丽加芬2015年在专营店渠道销售额高达3.7亿元,占各渠道贡献的30%(屈臣氏渠道占50%)。这么一算其回款也是过亿级别的,对原液品类在专营店渠道的推广贡献不小。
但说到底,一个品类在一个渠道的成功,独木肯定难支,况且曾经在原液被炒得最热的时候,还出了点事故。如果大家还记得一个叫梵萃的品牌。
2013年上市之初,梵萃首选进驻化妆品专营店,并对各网点进行大手笔投入,一年多的时间拓展了2000多家终端网点,一度希望占领终端原液市场。次年,梵萃进入屈臣氏与美丽加芬抗衡时,却因母公司资金链断裂变得力不从心,不久后在专营店内也下架了。
一个品类中的某个品牌出事,这实在太常见了。如果说中国化妆品产业每年会新增100个品牌,死掉其中90个都很正常。但是,对于这个尚未成熟的品类——原液而言,这一品类的性质尚未定调,甚至处于争论品类地位的阶段,成熟的、有代表性的品牌都不足之。这时出现一个高调杀入其中的品牌最终陨落,难免会令渠道商对原液保留部分意见。
当然,除了美丽加芬和已经逝去的梵萃,本土品牌中像广州的润初妍、上海的译美等主打原液的品牌,也在专营店渠道辛勤耕耘。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原液的声浪以及被谈及的频率,都相对数年前弱了太多,也很少有国内外的大品牌高调杀入原液的消息。这个品牌在专营店渠道,也就渐渐黯淡下去了。
婴童护理:化妆品专营店不是购物首选
有人说,婴童这个产业就像婴儿的屁股,还是一块嫩嫩的“小鲜肉”。
有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婴童用品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平均每年递增10%以上。婴童和化妆品的交集,就是婴童护理这个品类。我们不难发现,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婴童护理品牌开始活跃起来,如老大强生、曾经的嗳呵、上海家化旗下的启初、上美的红色小象等;同时,部分化妆品专营店也为婴童护理产品开辟了专属陈列区,有意培养这个品类。
会出现这样的动作,是因为“家庭消费”被越来越多的店老板重视起来——“一个女人进店买化妆品,实际上是在为全家挑选护理用品”。不过,结果似乎事与愿违:对于传统的妈妈而言,购物习惯是在超市里选购婴童用品;而新晋的年轻妈妈,则更偏向选择专业性强、品牌品类齐全的母婴店。
与此同时,母婴店、超市以及电商也是许多婴童护理品牌的重点发展渠道。2015年上半年,启初发布了专供母婴店渠道的新特案系列,迅速进驻了全国2400家母婴店;青蛙王子的公告数据显示,品牌于2014年基本完成旗下产品在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华润万家、永辉、世纪联华等大型连锁卖场的布局。
因此,即便化妆品专营店有心去卖婴童护理产品,该品类在利润收益上并无太多贡献,更多的是充当丰富品类的“配角”,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品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启初、红色小象上市之初就将专营店作为重要渠道。3月9日,孕期护肤品牌亲润也在其2016品牌战略发布会上,宣布正式进军CS渠道。 或许CS渠道确实成为部分婴童护理品牌的重点发力对象。
想要改善这种弱势局面不是一两天的事,或许婴童品类在化妆品店短期内依然难以获得高增长。所谓“术业有专攻”,化妆品专营店还是专注在化妆品上才能获得突破,至于婴童品类,只有在对的地方它才能卖得更好。
男士护理:什么时候男人才能突破只用一支洗面奶
所有人都知道,男士护肤品类是绝对能挖到“黄金”的。
如果要在这句话前面加一个期限,那就是未来。
如果一定要给未来确定一个范围,我会说……
不知道。
每每当我们作为小记者要为男士品牌背书时,我们总能找到比较华丽的数据。
比如据尼尔森调研显示,2015年全年,中国男士化妆品市场“蛋糕”达46.5亿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23.6%;欧睿咨询预测,中国男士市场在未来4年中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市场,平均高于全球男士市场5.8%。
但是,这些漂亮的数据能改变像品观君这样的直男,平时只用一支洗面奶的现状吗(顶多在冬天加个面霜)?告诉我,像我这样护肤意识不成熟的男士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
巴黎欧莱雅、妮维雅、曼秀雷敦,中国市场份额前三的男士品牌,广告打得不少,在专营店也是常客了。但问题是,貌似是店铺主动需要对方,而不是对方将专营店渠道当做主力销售渠道。
男士护肤品类似乎也不太适应在以女性为主要客群的化妆品专营店销售,店铺的男性会员想必屈指可数。真正有护肤需求以及保养意识的男士,大多也会选择商场专柜这种“符合身份”的地方,还有一部分人会因为不好意思进店而选择线上购买。有调查表明,因为选取方便、价格便宜,超市才是男士选购护肤品的主要渠道。真正会在化妆品专营店购买男士护肤用品的,大多是他们的老婆或者女友。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士护肤品类在专营店渠道的占比自然少的可怜,充当着补充品类的角色。不少本土男士品牌都有过一段血泪史:坚守了10年的男性主义品牌曾大力度在专营店渠道推广男士护理专区,后虽融得资本,又进屈臣氏,但最终也没挨过资金链断裂的命运;同样的,另一线下男士品牌俊杰最终也未实现突破式的发展;而专注于屈臣氏渠道的锐度,也仅仅专注于屈臣氏而已。要说发展相对较好的男士品牌,可能只有高夫,毕竟背靠着上海家化坚实的渠道基础,去年的市场份额从3.8% 增长到了5.1%。
不过,近两年不断涌现的男士护肤品牌,也预示着这一品类存在的巨大生长空间。比如杰威尔的“曲线救国”,先在线上平台快速布局,连续三年蝉联天猫男士化妆品类目Top1,2015年全网营收更是达到了1.8亿元,去年5月开始布局线下;同时,像相宜本草、丹姿旗下的他能量、上美旗下的吾尊、以及强生旗下的大宝、雅丽洁等这一两年也都在发力男士品类。
至少从目前这个形式来看,专营店的男士品类肯定是过了“春天”的,它是在等待“夏天”,等待像品观君这样的人开始用水、乳、霜,甚至擦上BB霜。
高端洗护:洗发水还是认超市这个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某个品类前面加个“高端”总有一种走上人生巅峰的赶脚。
大约从2013年起,高端洗护这个概念频繁地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虽然早在2003年,资生堂水之密语就以134元的售价成为国内高端洗护市场的先行军,之后的施华蔻、丝蓓绮、沙宣、海飞丝等都涉足了高端洗护,但这个市场真正被炒热,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
不过,被“炒热”的高端洗护却始终处于“战国乱世”的感觉之中,其重要原因即消费者的需求是被动创造出来的,是品牌加之于消费者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升级”。
所以,当年宫品、欧芭等许多专业线代表品牌杀入日化线的专营店渠道之时,凭借高端的价格定位(意味着高额的利润空间),受到许多店主的欢迎。不过动辄超百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却已经超出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就算使用感受强于大众洗护产品,但价值感已经打折。加上这些品牌的品牌力并没有硬到如宝洁系、联合利华系、资生堂系的洗发水,依靠强推总是伪需求。
更重要的是,虽然专营店是洗护品类的重要渠道,日化店内也给了洗护品类很大的陈列面,但超市终归才是洗护品类的主战场。因此,如果真要激发消费者心中对高端洗护的需求,还是得先搞定超市里的消费者。
为了激发消费者内心的需求,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高端洗护,变成了“健康洗护”的代名词——环亚集团推出无硅油洗头水品牌滋源,通过其鲜明的品牌定位和巨量的广告攻势,2014年诞生之初就快速覆盖全国80%的商超网点,到2015年完成了22000家终端门店的布局。随后,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汉高等外资巨头也纷纷“跟风”推出无硅油洗发水,风口由此彻底形成。
有了滋源这个领头羊,高端洗护品类终于“百花齐放”。上美旗下的索薇娅、拉芳旗下的美多丝、名臣旗下的至美绿效、雅丽洁的银杏系列、章华汉草、优妮、阿道夫等众多品牌纷纷在专营店完善着自己的布局。
买大众洗发水到专营店,这习惯估计一时半会还不好改;但买高端洗发水到专营店,这根胳膊有没有可能扭过超市的粗大腿?
美妆工具:日常使用频次低
与男士护肤品类类似,美妆工具同样也是一个少有人问津的小品类。
在日本,仅贝印和蔻吉两大美妆工具品牌就在日本本土开出了至少2000家(2013年报道的数据)单品牌店;在欧美,美妆工具品牌更数不胜数,不仅在当地化妆品专营店中炙手可热,以Real Techniques为代表的美妆工具品牌甚至开出了天猫旗舰店,目前已有6.5万人的关注度。
对比之下,美妆工具在化妆品专营店中还是以补充品类存在,有心的店员最多顺带着卖一卖粉扑或者修眉刀;在彩妆还尚未普及的时候,刷子、美妆蛋等化妆工具的利用率则更低,连店员都不一定会用粉扑以外的工具为顾客上妆,画眼妆更多的还是用手或者海绵棒,而非眼妆刷。同时,目前美妆工具市场以流通品居多,鲜见品项齐全、形象出众的终端品牌。
在品观君看来,这样的情况短期内并不会改善。经常化妆和不会化妆的两类人必将出现更明显的两极分化。对于经常化妆的人,一定会选择在屈臣氏或者线上渠道选购有质量保证的美妆工具,而不会化妆的人,更多会选择让专营店彩妆师为她们化妆。也许只有在彩妆市场成熟之后,美妆工具才会更多的被运用和重视起来。
香水:装饰效果大于销售
比彩妆市场更为空白的,当属我国香水市场。在护肤品还尚未完全普及的中国,用香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今年4月的报道,2015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香水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5%,与零售额下滑的护肤品类呈现截然相反的态势。
也就是说,认知并使用香水的人群在逐年增多。这对于零售业一定是个好消息。但是香水并不是一个在专营店渠道吃香的品类。
首要原因,是中国广大消费者的香水消费意识并未完全成熟。做了20多年香水品牌的南京巴黎贝丽丝香水有限公司总经理邢兴怀在几年前曾说过:“外国化妆品销售品类中,香水占到总量的1/3,但中国还远远未达到1/10。”这样的状态,在如今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上也并未有多少改观,更何况是在化妆品专营店渠道内呢?
从消费者的习惯层面,使用香水的消费者大多会选择在专柜或者境外购买国际品牌的香水。因为“品牌力”三个字毫无疑问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参考标准,所以才成就了香水品类在香奈儿、欧莱雅、科蒂等集团中百亿级别的体量。
当然,我们常会在化妆品店内看到陈列的香水品类,甚至有部分精品店设置了一面专门的香水墙,但实际上,可能除了像妍丽这类走“高端进口”路线的店铺之外,香水的装饰陈列意义大于销售意义。
而价位区间的层面,进专营店购物的顾客,大多也不是香水品类的目标人群。毕竟专营店渠道的黄金价位区间约在50至200元,但想用这个价位去买一瓶大牌香水,几乎不可能。
最后从品牌层面来看,即便不缺如贝丽丝这种用心做香水的企业,但国内仍然缺乏一个能与外资香水巨头扳上手腕的领头羊。
不过,总结而言,香水应该仍算是处在专营店渠道会爆发的品类前夜的前夜。
精油:品牌混战 消费者有待培育
与香水类似,精油同样也是一个尚未完全被教育成熟的品类。在欧美等成熟的化妆品市场,香薰精油类产品一般占到整个化妆品市场30%以上的份额,它是一种能够融入到生活中的高级货,西方人也比较推崇利用精油来放松的“芳香疗法”。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不少进口品牌精油,小小一瓶的单价动辄上千,比一些香水还贵。
但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每种精油要怎么使用,功效是什么,甚至连单方精油和复方精油的区别都不一定清楚。市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精油品类的推广方式,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是扩大精油品类的教育普及面,让精油“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代表性品牌为阿芙。诞生于线下的阿芙,成就于线上,“阿芙就是精油”的广告语可谓深入人心。同时,阿芙的平价让它的年轻目标消费群体很容易接受。所以,阿芙在线上有着超高的人气,曾连续两年拿下天猫双11美妆类的冠军。
二是扩大精油品类的边界,在化妆品中添加精油概念,让精油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精油添加到洗发水,巴黎欧莱雅的那款产品引领了洗发水发展的潮流;精油与香皂结合,你肯定听过那个叫lush的品牌;精油与护肤品发生“化学反应”,比较典型的品牌应该是本土精油第一品牌嘉媚乐。
不过,嘉媚乐是少有的扎根百货渠道的国产品牌,从2011年才开始全渠道运营,下沉日化精品店渠道,并于2012年新拓电商渠道。现在嘉媚乐调整了定位,已经出现像西方芳疗的路径靠拢的迹象。从“精油护肤”到“精油生活”,从“精油生活家”到“精油生活嘉媚乐”,从单纯售卖精油产品,升级为销售高级的“生活方式”。
不过,即便有一些优秀品牌在力推精油,但我们仍不能否认精油在专营店渠道的弱势。在现在的化妆品专营店中,几乎没有特定的精油品类陈列区,不少店员会将精油用作给顾客做护理体验的首选品类,摆放在护理台旁边或者收银台附近。顾客只有在体验过后,才可能会选择购买。
当专营店顾客接触到足够多的精油品牌,并真正感受到它带来的效果时,或许精油品类在专营店渠道的春天就会到来。或许,彩妆之后的下一个借体验爆红的,会是它。
总的来说,一个小品类在专营店渠道无法成长为除护肤、彩妆、大众洗护、面膜之外的又一极,多是因为以下3点原因:
1、自身定位不清,概念不明;
2、缺乏品牌力,专营店没有代表性品牌,故不被消费者认可;
3、消费者护理意识还没到一定高度,对小品类很陌生。
随着化妆品市场细分,客群的消费升级,哪个小品类会率先成为第二个“面膜”?这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