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剑云孙氏太极拳97式拳谱:孙氏太极拳行拳基本规矩
孙剑云孙氏太极拳97式拳谱:孙氏太极拳行拳基本规矩答:如果只知行拳松柔,实际上仍不能消除拙力,松柔能缓解一部分拙力,但不能根除拙力。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行拳也好、推手、散手也好都不能用拙力,于是有人说练太极拳时讲究松柔,哪里会有拙力?1、努气孙氏太极拳体用的核心是以中和之气为基础的内劲,因此练拳时禁用以意运气的方式行拳。而是以形调息,通过形与意之间的协调运化,自然运化中和之气。因此无论在行拳时还是在发力时呼吸都要自然和顺,由以形调息到息调再到息无。即使在调息阶段中和之气甚微,也要呼吸自然,通过起落开合与呼吸之间的和顺自然行拳,亦不能努气。2、拙力
练习孙氏太极拳最基本的规矩是去“三害”、守“九要”。这个规矩出自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中对身势基本状态的规定,由于孙氏形意、太极、八卦三拳共同构成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三者基础同一,所以去“三害”、守“九要”也是孙氏太极拳身势的基本规矩。
去“三害”、守“九要”构成的是一个关于行拳时身势的整体状态,要在同一个动作乃至同一个瞬间里同时呈现出来,诸项要点言简意赅,按此行拳具有开启中和之气的周天运行与行拳时的劲路合为一体之效,是一气运阴阳——体用内劲的重要把手之一。
一、何为三害
孙禄堂先生讲:“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1、努气
孙氏太极拳体用的核心是以中和之气为基础的内劲,因此练拳时禁用以意运气的方式行拳。而是以形调息,通过形与意之间的协调运化,自然运化中和之气。因此无论在行拳时还是在发力时呼吸都要自然和顺,由以形调息到息调再到息无。即使在调息阶段中和之气甚微,也要呼吸自然,通过起落开合与呼吸之间的和顺自然行拳,亦不能努气。
2、拙力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行拳也好、推手、散手也好都不能用拙力,于是有人说练太极拳时讲究松柔,哪里会有拙力?
答:如果只知行拳松柔,实际上仍不能消除拙力,松柔能缓解一部分拙力,但不能根除拙力。
如若不信,孙氏太极拳有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行拳时不经任何动作调整在原位随时都可以发出整体的崩弹之力。如果做不到,则说明无论你的动作外表如何表现松柔,实际上仍有拙力在其中。
如何根除拙力?
第一行拳时的劲路和顺通达,与调息相合。
第二行拳时架构符合六合之势。
如何才能做到呢?
即行拳时不失孙氏三体式之身势,此乃至松至柔之道。
3、挺胸提腹
练拳不要挺胸提腹,但同时身势不能软塌,而要呈现顶天立地之势。所以,要真正做到在身体呈现顶天立地的状态下消除挺胸提腹,则就要讲究方法。什么方法:
其一是懂得行拳时如何调息。
其二是懂得行拳时如何走劲。
所以我常说:劲路不通,拳打万遍一场空。
孙禄堂先生说: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二、何为九要
孙禄堂先生讲:
“九要者何?曰:塌、扣、提、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
1、关于塌,列在九要的首位,孙禄堂先生说: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
塌,在这个字中要有内外之间的对应,腰下塌,指腰胯向下松塌之形,标准是在腰椎的命门处脊椎平直,不出现向内的凹窝。
尾闾是个穴位,是长强穴的别称,是督脉之络穴,位于尾骨尖与肛门之间的中点。尾闾上提是指意,而不是指形,即在尾闾这个穴位有上提之意。这是引导气走周天的督脉之窍。
所以,九要中的塌字讲的是一下一上,腰胯之形下塌,而尾闾之意上提。二者要同时做到。
关于尾闾也有说成是尾骶骨或尾骨端的。但在孙禄堂先生的“九要”中,孙禄堂先生明确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即指的是督脉的络穴。
2、扣,孙禄堂先生说:
“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
这里的关键词是:开胸、顺气、阴气、下降这八个字,字字考究。
扣不是窝着胸,而是胸部横向松开,但不是挺胸,而是通过肩颈下沉、肩胛骨横开引导胸前成虚圆之势,是谓开胸。
开胸的目的是顺气,使阴气亦称营气沿任脉下降注入丹田。
那么这里有人会问,如果只知道呼吸,不懂营气如何沿任督运行。该注意什么?怎么练?
的确,在研修太极拳初级阶段一般体会不到内气的运行。那么如何入门?
还是从以形调息入手。
3、提,孙禄堂先生说:
“提者,谷道内提也。”
谷道就是肛门,谷道上提是帮助练习者找到前面讲的尾闾之意上提的方法,通过谷道上提找到尾闾上提之意。
4、顶,孙禄堂先生说:
“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
顶关乎全身内外的状态,其中舌顶是为了接通任脉,配合前面讲的扣。头顶、手顶是为了全身松散开,与前面的塌和后面将要讲到的松、垂、缩相对应。但顶不是用力硬顶,不能把这个意思做成僵硬的状态,头顶如丝牵,手顶似抽线,顶虽极力,而周身用力均匀,尤心要虚灵,所谓虚灵顶劲,而非虚领顶劲。顶是意和势这种的虚无的、均匀的、浑圆虚空般发散的状态。
5、裹,孙禄堂先生说:
“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
裹是肘这个部位行拳时的意及状态,裹肘要与前面讲的手顶和下面要讲的松肩相对应。此意呈现的形态甚微。但对周身浑圆一气之意影响甚大。走劲时裹、翻、松、垂要同时呈现。如单鞭。
6、松,孙禄堂先生说:
“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
松在横向上与扣和手顶相对应,在竖向上与头顶相对应。这两者只是松身最基本的状态。
什么才是松?
松是针对实现动作目的的自主状态。即把不利于实现动作目的的要素减到最小的自主状态,而不是慵懒的状态。
为什么要松?为了最大效率的实现动作目的。
这是很多武术练习者没有弄清楚的。
松与目的性(自主性)紧密相关,松绝不是为松而松。所以,那些所谓为了松而松的松功在拳术中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松与紧也是密切相关的,松的程度与紧的能力相辅相成,在拳中,两者是一,而不是二。关于这一点以后将做专项阐释。
如发力最能体现或检查松的要义。
7、垂,孙禄堂先生说:
“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
垂也是关于肘的状态,前面讲的裹是关于肘的横向状态,含有一个横向的势圈。垂是关于肘的竖向状态,并与手顶、裹肘、松肩、缩肩根相对应,目的是形成手臂与周身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即曲中蓄直。
8、缩,孙禄堂先生说:
“缩者,两肩与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
缩与前面讲的顶、松、垂、裹、扣相对应。
缩不是缩手缩脚、缩头缩脑,而是在肢体充分展开的同时两肩及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由此使周身各节之意极力舒散开,成为一个近乎无边界的浑圆球体。
缩与行拳时周身的舒展、散开及浑圆相对应。
9、起落钻翻,孙禄堂先生说:
“起落钻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以丹田为用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九要中的前8项规定的是如何使拳中身势合乎先天真一之气即中和之气运行的要点,第9要讲的是对于先天真一之气运用时的要点。这里讲的起落是一个圈,即如机轮之循环无间。
初级阶段这个“起”是听、是钻、是掤、是封——即听彼之意、钻彼之隙、掤彼之劲、封彼之势(这里含拿法),四者一体,合之为横,四者一沾即有、蓄而未发,故曰起为横。
这个“落”是随、是化、是翻、是发——即随彼之意、化彼之劲、翻彼之势、发彼之身,四者亦是一体,合之为顺。
起落钻翻即开合鼓荡,乃内外一气循环之理。
“九要”相互对应,实乃一体之势。
如何对应?
一塌一提,塌腰,提肛。
四顶四缩,舌顶、头顶、手顶、膝顶,缩两肩根、缩两胯根。
五松开,松开前胸、两肩、两胯。
六轮转,虚实、顺逆、内外、起落、开合、裹翻。
齐公博师伯的学生李念慈有四句诗形容九要之势:
凌空悬顶半卧钟,
泰山飞来三体功。
起落机轮行一气,
裹翻如澜大江东。
总之,去“三害”、守“九要”之全体共同构成行拳时合乎中和之气周天运行的要领。去“三害”、守“九要”乃行拳时身势大要,其核心是通过行拳引导体内的中和之气与拳中劲路、劲意、劲势相合,运化内劲,造就气势,由此形成动静合一、无屈无伸、不生不灭、感而遂通的技击效能。研修孙氏太极拳者在去“三害”、守“九要”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规矩,如孙氏拳前人传有56字诀、16句要义等,我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体认进一步细化之。拳中规矩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引导研修者进一步细化的导航路标。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的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