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的三首红色经典民歌,视点听陇东红色歌谣
陇东地区的三首红色经典民歌,视点听陇东红色歌谣投稿邮箱:343254522@qq责任编辑:何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艺工作者对陇东民歌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结集成册,有3000余首。以小调小曲扬颂着黄钟大吕和神韵圣律之势、数以千计的陇东民歌,有的被载入文林书海,有的被编入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如:《绣金匾》《军民大生产》,有的占据着电影、电视荧屏,有的在各级民间文艺演出中获奖。陇东红色歌谣在民间文学、音乐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保护陇东红色民歌对弘扬民间文化,继承革命传统,激发人民的爱国、爱党热情,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多方面功能。陇东红色歌谣的内容包括歌颂共产党以及领袖,也有对旧势力压迫的控诉,也讲述了陇东革命根据地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例如《红海歌》反映了人民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的决心;《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则反映了人民坚决抗日,努力争取解放的信念。“手拿着铁锤呀,中国工人不愿
庆阳,俗称陇东,是革命老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地位在我省素有“西有敦煌,东有庆阳”之说。陇东歌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庆阳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之一,它遍布这里的平塬、山川、沟壑,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它的生长存在。陇东歌谣代代滋生,口耳相传,真实地记录着庆阳的政治、文化、经济面貌和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
在陇东歌谣中,红色歌谣的传唱最为广泛,它流布于庆阳市七县一区及与之接壤的平凉、陕北、宁夏的周边地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前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是庆阳十分珍贵、耀眼的文化遗产,寄托着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陇东红色歌谣诞生和流传的时间主要分为土地革命(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和解放战争(1945-1949)三个历史时期,属于自发形成。
丰富多彩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变革以及劳苦人民大众的生活,为陇东红色民谣的口头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它不仅体现了陇东劳动人民用歌谣的形式表达出的革命豪情,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唱出了陇东地区的自然状况、民族宗教、风俗人情、方言土语等,这也是广大群众所喜爱、传唱的原因。
陇东红色歌谣的内容包括鞭笞国民党反动统治、声讨控诉旧恶势力的压迫,歌颂共产党、人民领袖、人民军队以及边区的各种新生事物,并发挥了它的纪实功能,讲述了陇东根据地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是一份中国革命史的宝贵文献,是历史的缩影和镜子。陇东红色歌谣包括有词有曲和有词无曲两种类型,它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无名氏的劳动人民,因为是人民群众在不特定场合下自由演唱的,所以一般是无伴奏歌唱,只有在特定场合下(如庆祝会、晚会等)才有乐器伴奏。伴奏乐器有笛子、板胡、二胡、三弦、唢呐等民族乐器,解放后,也有增加小提琴等其它西洋乐器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艺工作者对陇东民歌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结集成册,有3000余首。以小调小曲扬颂着黄钟大吕和神韵圣律之势、数以千计的陇东民歌,有的被载入文林书海,有的被编入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如:《绣金匾》《军民大生产》,有的占据着电影、电视荧屏,有的在各级民间文艺演出中获奖。陇东红色歌谣在民间文学、音乐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保护陇东红色民歌对弘扬民间文化,继承革命传统,激发人民的爱国、爱党热情,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多方面功能。
陇东红色歌谣的内容包括歌颂共产党以及领袖,也有对旧势力压迫的控诉,也讲述了陇东革命根据地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例如《红海歌》反映了人民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的决心;《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则反映了人民坚决抗日,努力争取解放的信念。“手拿着铁锤呀,中国工人不愿做亡国奴,为了民族的解放,大家起来赶走强盗。手拿着老镢头呀,中国农民不愿做亡国奴,为了民族的解放,大家起来赶走强盗。手拿着刀和枪呀,中国军人不愿做亡国奴,为了民族的解放,大家起来赶走强盗……”
总的来说,陇东红色歌谣有着雄浑壮美的大气和乡俗平常之气。它的这些“气”源于生活,源于劳动,再加之人民群众不断进行口头加工修改、锤炼,进而逐渐成为艺术品。那种散发着泥土芳香和流淌着河水激情的歌谣,曾伴人们度过了风雨如晦的年代,也正是因为这些歌谣的出现,才使得大家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心,力争上游,努力生活,因此说它既是“好听的老歌”,也是历史的记录和证据,更是现在红色教育的重要题材。
责任编辑:何瀚
投稿邮箱:343254522@qq
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