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肥胖症发病率统计:肥胖率2010年已达10.8

肥胖症发病率统计:肥胖率2010年已达10.8“三公斤看似不多,但这是整体人口的数据,也就是要有很多人都增重,才会反映在整体数据上。”她说,令人担忧的是国人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中位数,已从2001年的22.23,增至去年的23.15,相等于增重三公斤。在2012年至2015年间,新加坡5岁孩童中,无论男女,平均有一成属于超重或肥胖。国人多在进入职场后增重保健促进局政策、研究与监测署署长林美娟博士受访时特别指出,数据显示,国人一般从学校毕业或服完兵役、进入职场工作后,有最大幅度的增重现象出现。

肥胖症发病率统计:肥胖率2010年已达10.8(1)

(此文为新加坡新闻)

保健促进局提供最新数据给《联合早报》时指出,肥胖问题普遍从幼童时期开始,并持续到成人阶段。若无法有效遏制国人继续增重,肥胖率到了2024年将达15%。

新加坡成年居民过去15年平均增重三公斤,肥胖率在2010年已达10.8%。若无法有效遏制新加坡人继续增重,肥胖率到了2024年将达15%,或跟美国一样在那之后直线狂升。

保健促进局提供最新数据给《联合早报》时指出,肥胖问题普遍从幼童时期开始,并持续到成人阶段,不会如一些家长所想的“孩子小时候有婴儿肥不要紧,长大后自然会摆脱肥胖问题”。

在2012年至2015年间,新加坡5岁孩童中,无论男女,平均有一成属于超重或肥胖。

国人多在进入职场后增重

保健促进局政策、研究与监测署署长林美娟博士受访时特别指出,数据显示,国人一般从学校毕业或服完兵役、进入职场工作后,有最大幅度的增重现象出现。

她说,令人担忧的是国人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中位数,已从2001年的22.23,增至去年的23.15,相等于增重三公斤。

“三公斤看似不多,但这是整体人口的数据,也就是要有很多人都增重,才会反映在整体数据上。”

“亚洲人体积比西方人小,BMI一旦超过23就得留心,尽早尝试减重,维持在18.5至22.9的范围。人们很多时候只把肥胖问题看成二元(binary)问题,其实它是渐进式的。我们作为一个预防的机构,不能坐视不理,等步入‘肥胖’范围才来应付,因为肥胖是很难扭转的。”

她举例说,美国肥胖人口在80年代中冲破15%这个转捩点,之后直线狂升,过去几年徘徊在超过40%的水平。“根据我国1998年至2010年的肥胖人口比率涨幅预测,若坐视不理,比率到2024年就会达15%,我们有必要遏制这个增长。”

7岁时若超重

逾八成到十一二岁仍超重

尽管数据显示最大幅度的增重发生在国人进入职场之后,但林美娟指出,这并不表示不用从小就介入去遏制问题的发生。

数据显示,孩童在7岁时若已超重或肥胖,超过八成到了11、12岁时仍会超重。

在超重或肥胖的7岁孩童中,多达70.4%长大后仍会超重或肥胖。至于体重在可接受范围的7岁孩童中,有24.1%长大后会成为超重者。另外有6.6%不足重的7岁孩童,长大后反而成为超重者。

虽然这次研究没有探讨背后的原因,但林美娟认为较近期出生的幼童摄取的营养较好,但他们可能较少运动。

保健局深化计划渗透力

至于国人步入职场后导致他们增重的原因,她认为这或许跟人们从较有规律的学习或服役环境,步入较没有架构性的工作环境有关,加上工作要求,人们偏向缺少运动。饮食方面也因国人有更多自主的选择,吃得不比在校园或兵营里来得健康。

对于当局会推出什么新计划来应对肥胖问题,林美娟表示,政府其实已推行多项计划,目前的重点是深化计划的渗透力。

例如,保健促进局在推行全国健步大挑战后,每周平均总运动量达至少150分钟的国人增加约20万人。

林美娟说:“虽然这意味着每名国人每天的运动量平均只增加两三分钟,换算成消耗的卡路里非常少,但就如我所说的,这是整体人口数据,我们取得一定的成效才能在这数据上显现出来。但值得关注的是国人在卡路里摄取量方面的增幅,比运动量的增幅大。”

国人的卡路里摄取量平均每年增2%,每天摄取超过建议顶限的国人比率,也从2004年的48%增至2010年的59%。

专家:解决肥胖问题应从个人和家庭做起

要解决本地肥胖问题,受访学者和专家认为,重要的还是从个人和家庭做起。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谢继成教授说,家长须了解新生儿和幼童有健康饮食并经常运动的重要性。

他举例说:“要做的事包括避免让小孩喝加糖饮料,包括果汁等。数据显示,7岁孩童中有超过一半的口腔卫生不良,显示他们上小学前的饮食中有很多加糖食品,而不只是因口腔卫生习惯不佳或刷牙技巧不对等因素。当然,家长认为‘胖嘟嘟的婴儿较可爱’这个想法也要改变。”

医疗政策顾问林方源医生则指出,托管中心和幼儿园等在育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更重要的角色落在家长身上,家长须以身作则去倡导健康生活。

林方源说:“所有科学证据都凸显健康行为和习惯须从小培养。家长、兄姐和看护者都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学习榜样,因此他们须以身作则。”

政府今年2月接纳的健培计划工作小组建议,包括规定全天幼儿课程把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从最少半小时延长至一小时,其中半小时须在户外。幼儿园方面,幼儿培育署将加强饮食营养条例,并禁止提供甜饮、油炸食物等。

至于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谢继成说:“很多20岁至40岁的人会想要努力工作,尽力创造越多财富越好,不知不觉中就出现‘为财富牺牲健康’的心理。人们步入职场后,运动量剧减,购买力提升也会导致一些人多吃一些不健康食品,或食量增加等。雇主和员工都有责任为健康进行投资。”

林方源认为,保健促进局把职场健康视为应着重的关键环节之一,也积极与雇主等合作推广职场健康,但这些措施仍处于推行初期,有必要继续加强力度。他认为,要针对年轻员工可借助科技,让员工和雇主能实时意识到运动和健康饮食对整体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