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2)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科目一》高频考点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1)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2)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3)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4)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5)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6)

《科目二》高频考点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7)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8)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9)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10)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11)

七天极致背诵计划:背诵计划五(12)

教育学简答题

小学—教育学

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2)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3)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4)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6)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 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4.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5.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

【答案要点】

(1)学生为本。小学生具有发展性、主动性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则、尊重关注和爱护学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师德为先。师德是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因此要注重为人师表, 重视榜样的作用。

(3)能力为重。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4)终身学习。终生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师要不断反思 学习 完善和充实自己。

6.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学生为本”。

【答案要点】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 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 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7.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基本概念,你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在特殊的社会,教育和生活背景下,终身学习理念得以产生,它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等热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后,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实践,学习启示我们树立教育思想,使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更新的,学以致用的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内外小学教育改期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8.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确立现代教育观。

(2)关爱、尊重和信任学生。

(3)采取公平民主的教育方式。

(4)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做教育沟通。

(5)提高自我修养,以人格塑造人格。

9.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文献检索的指向性

(2)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

(3)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

(4)勤于积累

(5)善于思索

10.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

(1)语义清楚

(2)语句简洁

(3)面向对象

(4)价值中立

(5)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11.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途径)

12.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说理教育法)

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包括语言文字说服、事实说服。

(2)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3)陶冶教育法

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4)实际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5)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13.简述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2)说理法

(3)目标管理法

(4)情境感染法

(5)规范制约法

(6)舆论影响法

(7)心理疏导法

(8)行为训练法

(9)心理暗示法(环境、班风、言语、形体语言暗示)

(10)自我管理法

14.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1)要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评定要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2)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

(3)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

15.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教育机智

16.简述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班级群体的主要内容:

①班级成员的基本构成,如生源状况、年龄层次、性别比例等;

②班级群体的学业状况,包括不同学业程度的具体情况和不同学科学 业程度的具体情况;

③班级群体的发展状况,如班级组织、班级规范、人际关系、班级舆 论、班风、班级传统等;

④班级日常行为表现,如学习习惯、课堂内外的纪律等。对于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主要侧重于对第一项内容的把握。

(2)了解和研究班级个体的主要内容:

①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个性倾向等;

②学生的社会关系,如家长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所在的社区环境等;

③学生的学业和品德状况,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性向、智能发展水平等;

④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状况.如行为习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方式、思想道德面貌等。

♥17.简述班主任培养良好班风的主要措施;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定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核心)

(3)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搞活动)

(4)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建秩序)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树班风)

18.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班主任身先士卒;

(2)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

(3)抓好班干部 队伍建设;

(4)环境熏陶;

(5)制度约束;

(6)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

(7)提倡民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8)充分利用班级舆论阵地;

(9)要常抓不懈

1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

(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19.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1)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3) 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劳动技能的形成。总之,美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它与其他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和才能全面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是美育的目的。

20.简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 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1.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22.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 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 件。

(2)课程计划的内容: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 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 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其主要领域包括:

①信息技术教育;

②研究性学习;

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④劳动与技术教育。

(巧记:信研社劳)

24.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巧记:习结评管内能)

25.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6.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巧记:间掌传教)

27.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如下: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 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8.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巧记:备上做科学)

♥29.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1.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32.简述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工作;

(3)品行端正,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

(5)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

♥33.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34.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定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建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搞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树班风)

3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幼儿园阶段:

⑴婴儿期:信任对怀疑(0-1.5岁):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⑵儿童期:自主对羞怯(1.5-3岁):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⑶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6 岁):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⑷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

⑸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心理学简答题

♥1.简述迁移的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

(2)原有的知识结构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

(5)学习策略的水平

(6)智力与能力

(7)教师的指导

2.简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

(2)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3.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口诀:嫁给有理数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原型启发;

(4)已有的知识经验;

(5)情绪和动机。

口诀:问功原知情

♥5.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主要包括: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如下: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2)科学的智力观。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是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富有影响力的需要理论。早期,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对以上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7.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间隔复习;

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

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②复习方法多样化;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①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

②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口诀:十次方知味(时次方质卫)

♥8.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9.简述激发与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口诀:银幕小区(因目效趣)

♥10.简述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②维果茨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2)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化说”。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 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3)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 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 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有两层含义:

①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5)维果茨基认为评价人类发展应该从四个层面进行,除了微观、个体、社会历史之外,第四个层面是文化层面。

11.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论及各阶段特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 岁):自我中心性、不可逆、不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去自我中心性、可逆、守恒、序列 化、分类

(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成人):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 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等。

12.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

(1)道德认知(核心):

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

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

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衡量道德的重要标志):

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13.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及途径。

(1)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 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2)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

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③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④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⑤小组辅导。

记忆方法:课内 课外 个别/小组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

1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教育。学校教育在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力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16.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①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②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③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④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17.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口诀:方位时情任材

记忆方法:客观材料(第1 2 3) 主观人(第5 6 7) 任务(第4)

1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

①运用先入为主的策略,事先预防课堂问题行为;

②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①控制策略;

②矫正策略。

19.心理辅导的原则

①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②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③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④学生主体性原则;

⑤个别化对待原则 ;

⑥整体性原则

口诀:学生预防与尊重,发挥个别整体性

20.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功能有:

①激发功能。

学习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 一学习行为。学习动机是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对学习行为起 着始动作用。

②指向功能。

学习动机能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目标。学习动机是引导某种学习行为的指示器,对学习行为起着导 向作用。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

21.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按学习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

(1)言语信息,表现为陈述观念的能力。

(2)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3)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22.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3)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

23.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1)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24. 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1)指导与示范。由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经历认知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动作技能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动作技能,明确学习任务,形成作业期望以及获得一定的完成任务的学习策略等。

(2)练习。动作技能只有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形成。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

(3)反馈。在技能的练习中,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练习结果,有利于提高练习效率。

25.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培养创造性的认知能力。

①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

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问题;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④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