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步兵对战德国虎式坦克:手撕虎式坦克的超级巴祖卡
美国步兵对战德国虎式坦克:手撕虎式坦克的超级巴祖卡解放军曾拥有过一些美制巴祖卡反坦克火箭,主要是战场缴获和仿制装备,多数是M9和M20型。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解放军将其称为“火箭炮”。这个称呼曾经误导了许多军史研究者,以至于很多军史专家都以为那时间解放军就已经装备了苏制喀秋莎火箭炮。二战后的RPG系列和M/68及后续型,见到“巴祖卡”都得称呼一声“开派祖师”。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中期后,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役也进入到白热化,迫于德国军事实力过于庞大的威慑,斯大林要求英美尽快开辟第二战场。所以1941年盟军发动对法属北非的火炬行动登陆作战,1942年11月,盟军对北非维希法国所控制的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中东地区至海权,进而在欧洲南部发动登陆攻势。维希政府所获得来自德国的支援并不多,但考虑到维希法国和英美联军之间兵力差距并不大,所以维希政府也就没当一回事,德国也仅支援了一些装甲力量。然而就在这次对发束北非发动进攻之时,维希法国的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明首屈一指的单兵反坦克利器——“巴祖卡”火箭筒。这种火箭筒成了全世界各种单兵火箭筒的鼻祖,从根本上改变了步兵反坦克战术,让步兵拥有了在近距离消灭坦克的手段。就是二战时期的黑科技大国德国也竞相仿制,美军巴祖卡也是德军铁拳火箭筒的师傅。
反坦克火箭筒是二战时期出名及常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但真正到其家喻户晓的那一步,也是二战后期的事情了,类似于“巴祖卡”,德国人研制出了“铁拳”和“坦克杀手”,英国人研发了“皮阿特”,而苏联得益于《租借法案》,二战前中期使用的大都是美国援助“巴祖卡”。巴祖卡火箭筒采用空心装药的聚能破甲弹战斗部。爆炸时形成的高温高压,摧垮紫铜材质的金属罩,熔化为流体,以万米每秒的极高速度冲击目标,以此击穿装甲。这种设计依靠的是装药,而不依靠动能,所以对初速和弹药飞行速度要求不高,适于用来作为步兵反坦克武器的战斗部。
二战前中期,美国坦克明显性能上弱于德国,即使美国于1941年才参战,但是美国军方早就比较过:M2和M3并没有抗衡德国的三号坦克的能力,除了加紧研发M4坦克外,一款具备反坦克能力的单兵武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之后两年“巴祖卡”正式闪亮登场后,德国坦克除了要将最坚硬的正面装甲对敌外,还要时刻小心,草丛里是否冷不丁地冒出一个盟军士兵,手持“要人命”的筒子。
“巴祖卡”原型最早能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博士根据美国军方要求研制一款单兵携带的火箭武器,由于一战坦克并没有大规模普及,所以这种单兵火箭武器设计装填榴弹,主要目的是对敌方步兵发动袭击。1918年11月6日,一战结束前这款武器才在美国马里兰州的阿伯丁武器测试场进行最初阶段的测试,受到战争结束的影响,美国军方很快就不再考虑继续研制生产这款昂贵且无用的单兵“玩具”,这种类似的武器:“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直到1940年前后,才被美国军方重新拾上台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中期后,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役也进入到白热化,迫于德国军事实力过于庞大的威慑,斯大林要求英美尽快开辟第二战场。所以1941年盟军发动对法属北非的火炬行动登陆作战,1942年11月,盟军对北非维希法国所控制的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中东地区至海权,进而在欧洲南部发动登陆攻势。
维希政府所获得来自德国的支援并不多,但考虑到维希法国和英美联军之间兵力差距并不大,所以维希政府也就没当一回事,德国也仅支援了一些装甲力量。然而就在这次对发束北非发动进攻之时,维希法国的坦克却受到了来自步兵的猛烈打击,根据幸存者介绍,盟军通过一款“像长喇叭”一样的武器发射出来导弹,击毁了坦克,这也让德国人对这款盟军“新武器”大感兴趣,在俘虏了盟国一些士兵后,德国人有幸见到了这款新式反坦克武器:巴祖卡火箭筒。于是参考研制了铁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得到了大量的生产,最高月产量超过20万枚。其中1944年夏天开始生产的铁拳60火箭筒,射程60米,破甲深度超过200毫米,足以摧毁敌军的重型坦克,成为德军最普遍使用的一个单兵反坦克武器型号。
早期“巴祖卡”发射破甲弹,能击穿100毫米的坦克均质装甲(实战中约75毫米),在后续版本的“巴祖卡”解决了点火系统等的可靠性问题后,这款武器射程已经接近150米,并且可以在没有穿深衰减的情况下击穿130毫米的装甲。巴祖卡的重量仅有6公斤,最远射程可以达到400米,实际的有效射程一般是100米左右。可以击穿当时大部分坦克的装甲。实战中,美军士兵对巴祖卡非常喜爱。到二战结束时,各型巴祖卡的总产量为47万具。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还用于战场。
二战后的RPG系列和M/68及后续型,见到“巴祖卡”都得称呼一声“开派祖师”。
解放军曾拥有过一些美制巴祖卡反坦克火箭,主要是战场缴获和仿制装备,多数是M9和M20型。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解放军将其称为“火箭炮”。这个称呼曾经误导了许多军史研究者,以至于很多军史专家都以为那时间解放军就已经装备了苏制喀秋莎火箭炮。
在1948年8月,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共拥有12个步兵纵队(相当于军),装备了美制巴祖卡火箭炮253门,其中三纵最多,有42门。到了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又缴获了288门巴祖卡,到了百万东北野战军出关战平津的时候,每个纵队的炮兵团,平均装备了40门巴祖卡。
这并不多,也就是一个军只装备40具巴祖卡反坦克火箭弹。而那时候美军的步兵师共装备557具巴祖卡,每个步兵团装备112具,每个营29具,每个连5具。
由于巴祖卡火箭筒性能良好,威力大,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初期大量使用,当时新中国还紧急仿制了一批巴祖卡火箭筒支援前线,国产巴祖卡的型号为51式90毫米火箭筒,准确的说,51式是以日本战败后遗留在南满陆军兵工厂(此时叫90厂,被我军接收)的四式70毫米火箭筒为基础研制,部分参考了超级巴祖卡发射筒的结构。到1951年末,51式火箭筒就生产了4800多具。
抗美援朝战争以后,我国仿制了苏式RPG-2火箭筒,命名为56式40毫米火箭筒,取代了美式巴祖卡,成为我军步兵连的主要攻坚武器,到后来又有了以RPG-7为基础研制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到了新世纪,基层部队的轻型反坦克武器有十几种,而且平时打的也多。例如军报报道,2017年南京炮兵学院的毕业学员演练,一次就发射各型反坦克火箭弹、反坦克导弹2000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