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准确率(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可能有误)
司马迁史记准确率(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可能有误)十四年后,周厉王病死于彘地,国人对周王室的怨恨也已基本平复。次年,共和还政于太子姬静,是为周宣王,“共和行政”时代结束。这段历史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差异较大。《史记》中记载的是在周厉王流亡期间,周公和召公联合执政,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共和”。但在其他史料中,尤其是在可信度较高的古本《竹书纪年》中,则记载这段时期因为共伯和执政而得名。根据当时一般采用君主谥号进行纪年的方法推断,我认为《竹书纪年》的表述更为可信(共和并非君主,所以用其名进行纪年)。不过“共和”二字虽被曲解,但却发展成为由诸侯和民众共同推选出来代行王政的制度,开创了我国共和政体之先河,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厚重的一页。共伯和归政于宣王后,重返故里共国,继续去当自己的诸侯,被誉为“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今本《竹书纪年》沈约注)。古共国即今共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城区。详情请参见一座古城竟与许
周厉王姬胡是西周的第十任君主。他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却暴虐成性,亲近佞臣,垄断山泽物产,长期与民争利。辅政的召公劝谏厉王:“民众已经苦不堪言了!”周厉王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找人专门监视国人(住在国都内的平民),谁敢发出怨言就把谁杀掉。于是,国人再也不敢公开议论,甚至在公开场合都不敢轻易说话,路上遇到熟人只能递个眼色,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出处。
周厉王对此沾沾自喜,对召公道:“以后再也没人敢说我的坏话了!”召公则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治水的方法就是疏通河道,使流水畅通,如果河道堵塞,最后溃堤,灾害会更大。治理百姓也是一样,应该任其畅所欲言,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得失。如果只是堵住百姓的嘴,以后还会有谁跟随您呢?”但周厉王不以为然。
三年后,镐京城里忍无可忍的平民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装暴动,进攻王宫攻击厉王,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狼狈逃奔到彘地(今山西霍县)。国人得知厉王逃跑后,就转而攻击厉王的太子姬静。当时姬静躲在召公家中,国人得知后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为保护太子姬静,让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交给了国人。
厉王遁逃,国人对周王室的怨气又没有完全平息,所以暂时无法再让周王室继续执政,只能暂时寻找德高望重的人代理朝政。而共国诸侯共伯和(即共和,伯为排行)名声颇佳,诸侯和群臣便拥戴共和“摄行天子事”。共和遂替代周王室行使天子职权,史称“共和行政”。后世即以他的名字作为年号,他执政的第一年(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纪年,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
十四年后,周厉王病死于彘地,国人对周王室的怨恨也已基本平复。次年,共和还政于太子姬静,是为周宣王,“共和行政”时代结束。
这段历史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差异较大。《史记》中记载的是在周厉王流亡期间,周公和召公联合执政,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共和”。但在其他史料中,尤其是在可信度较高的古本《竹书纪年》中,则记载这段时期因为共伯和执政而得名。根据当时一般采用君主谥号进行纪年的方法推断,我认为《竹书纪年》的表述更为可信(共和并非君主,所以用其名进行纪年)。不过“共和”二字虽被曲解,但却发展成为由诸侯和民众共同推选出来代行王政的制度,开创了我国共和政体之先河,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厚重的一页。
共伯和归政于宣王后,重返故里共国,继续去当自己的诸侯,被誉为“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今本《竹书纪年》沈约注)。古共国即今共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城区。详情请参见一座古城竟与许多国名有关 司马迁的记载是否有误——共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