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双汇有什么存货?双汇有没有肥美损中

双汇有什么存货?双汇有没有肥美损中在偏左的环境下,舆论似乎普遍同情“弱小”的万洪建。以至于从资本市场成功出圈,搞的满城风雨,路人皆知。不到一年,市值从猪周期的顶点2000多亿缩水到800多亿。然而,比市值缩水更劲爆的是双汇的宫斗大瓜。这幕父子反目剧,集路线之争、利益输送、男女关系、父权专制、侵吞国资、中美关系于一体,从公域到私德,从国企改革到国际关系......

在猪周期的下行期,谁受益?

答案简单,屠宰卖肉的。

要说这个话题,绕不开双汇发展。

作为国内无可置疑的肉业一哥,今年的双汇,已入多事之秋。

不到一年,市值从猪周期的顶点2000多亿缩水到800多亿。

然而,比市值缩水更劲爆的是双汇的宫斗大瓜。

这幕父子反目剧,集路线之争、利益输送、男女关系、父权专制、侵吞国资、中美关系于一体,从公域到私德,从国企改革到国际关系......

以至于从资本市场成功出圈,搞的满城风雨,路人皆知。

在偏左的环境下,舆论似乎普遍同情“弱小”的万洪建。

但众多关注此事的媒体,对生猪养殖屠宰行业,可以说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发表观点。

这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先不说这里的事实真伪问题,事情的是非曲直,不能用实力地位来评判。

所以我们准备为双汇,而不是万某人,说一些好话。

1

不知诸位看过万洪建写他爹的长文没有。

我仔细看了,有几点看法:

1、深谙中式举报精髓,“损中肥美”、“观看YouTube”、“听取海外政经言论”。

2、除了进口猪肉关联交易的价格问题涉及事实陈诉,其他多围绕道德层面,同时讲的云山雾绕,故意罩上一层神秘色彩。

3、对他爹称呼的多变,隐秘揭示了其内心的矛盾和复杂心态,一面不愿彻底撕破脸,另一面又想借更大势力来增加筹码。

4、虽被外界认为是“储君”,但他实际上没进入双汇的核心权力层,万某人未传位于他,说明老头并不糊涂,但也不能证明老头有多英明。

长文发出后,市场为之震动,深交所很快就下发了关注函,问了六个问题。

当然,深交所不会管你的家庭伦理剧,六个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一是关联交易进口猪肉的决策合理性,以及定价的公允性。

二是上半年末鲜冻猪肉存货跌价准备的测算。

这两个问题,前者关系到双汇的长远经营,后者牵扯到短期业绩表现。

尤其是第一个问题,是理解双汇发展本身,以及其经营特点的关键。

双汇的关联交易,本质是什么?

就是双汇每年年报都会津津乐道的“中美协同”,简单点说,就是利用中美猪肉价差搬砖套利。

这个套利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

关键是双汇的股权架构,但说起来是个Long Story。

早年的双汇是家破落的地方国企,漯河肉联厂。

1983年,连年亏损的肉联厂已资不抵债,一年中有半年“烟囱不冒烟”,处在倒闭的边缘,发工资还得靠银行贷款。

时任厂长调离,坚持要把位子传给万隆,他一开始是拒绝的,摆摆手,说还是另请高明吧。

但人民群众已经决定了......

次年,全厂职工“票选”厂长,44岁的万隆以全票当选。

民主程序赋予他无与伦比的合法性。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强硬的一面开始显露。

上台后,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打破铁饭碗到铁腕正风肃纪,从干部能上能下到清理关系户。

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

铁道兵出身的万隆,被老职工评为“手硬”,他最痛恨迟到和不守规则。

除了工作,他没有其他任何享乐及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也从不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他专断独裁,心直口快,从不怕得罪人,也不在乎外界的批评和看法。

就算有看法又怎么样?

双汇除了为漯河提供大量就业,还贡献50%以上的税收。

曾经的中国有无数的肉联厂,但双汇只有一个。

漯河人都说双汇是万隆的王国,但却是无冕的国王。

随着双汇成为中国肉制品龙头,不可避免要触及改革中最核心、最隐秘也最惊心动魄的部分——产权。

但与同辈的褚时健、李经纬相比,万隆是幸运的。

他抓住了国企改制最后的窗口。

通过一系列极为复杂和隐秘的资本运作,由国企变民企,民企变外资,外资又整体上市。

最后万隆终成双汇的真正主人。

也让双汇的股权架构变得异常复杂。

2

下图是2012年报披露的双汇股权架构。

双汇有什么存货?双汇有没有肥美损中(1)

一个读书不多的杀猪匠,和如此多的华尔街大佬眉来眼去,要是看了万某人当年的一系列操作。

你会感叹这个看打印版2号字网文的老头。

比你想象中精明百倍。

正是这场极为经典的MBO,让他和国际资本拉上关系,也正是外资身份背后的英美法系,让中美两国的企业能说相同的商业语言,为2013年收购Smithfield铺平了道路。

要知道,Smithfield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生猪养殖/生鲜猪肉/肉制品市场企业。

分别拥有15%/26%/18%的市场份额。

什么概念?

2013年出栏量约2000千万头。

是2020年两个牧原的出栏量(剔除仔猪和种猪),是2013年的10个牧原。

2013年屠宰量约3200万头。

相当于双汇2018年屠宰巅峰的2倍多。

2013年肉制品销量130吨。

是双汇2020年肉制品销量的81%。

这笔收购对价是71.2亿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约430亿,加上交易费用,不超过450亿。

而牧原目前的市值是2900亿,同志们,你说这笔收购值不值?

千值万值。

但可惜,和双汇并没有多大关系。

那到底和谁有关系?

2012年,双汇营收是397亿,净资产125亿,账上现金40.8亿。

很显然,双汇吃不下Smithfield。

当时是华尔街在区区4个月之内,给万隆弄到4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融资。

也就是说,是美国的资本家们,不仅牵线搭桥,还鞍前马后到处借钱,然后帮中国企业家买下美国的核心资产。

接着又帮助万州国际在港上市,融资还债。

万隆这波操作,堪称空手套白狼的典范。

当然,钱的问题,只是一方面。

万大公子的文中,硬要拐着弯说集团高层有“美分”倾向。

说实话,君临很难评论,也觉得匪夷所思。

众所周知,任正非常常说美国好,是世界的科技灯塔,要虚心向人家学习等等。

人们对此的评价往往是“中肯、务实、理性”。

要是其他人说呢?

任说的,其他人难道就说不得了?

所以说钻资本主义的空子,也要既讲方法论,也讲价值观。

在外资身份掩护下,美国的肉饭碗都能弄到手。

你想想,中美要是对调,在“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语境下,这种交易还能成功?

所以这样的股权架构,是由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而形成的。

从股权关系上来说,Smithfield和双汇互不隶属,一样都是万州的子公司。

万州是“中央”,Smithfield和双汇都是“地方”。

下面是最新版的股权架构图:

双汇有什么存货?双汇有没有肥美损中(2)

Smithfield经营绩效好坏和双汇无关,但可以在母公司的协调下,进行中美协同。

但很明显,由于不在一个经营主体内,这种协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协同。

所以协同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端平一碗水,就是一个很难评价的问题。

不然万大公子也不会借题发挥,还说当年他反对购买Smithfield,和父亲闹的不愉快。

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买Smithfield只是为了套利吃差价。

如今差价没吃到,反而“肥美损中”,这套模式似乎倒是成了万家人向美国输送利益的工具?

要我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难懂当家难,不知油盐贵。

如果真要怎么看,说明还是对肉业了解不深,格局小了。

3

早在2006年,万隆就已不甘做一个地方国企龙头。

这年他就提出了国际化构想,但彼时双汇不具备这个能力,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标的。

现在如日中天的牧原,2014年上市那会,出栏量也才200万头。

2006年的双汇一年可要杀523万头猪。

要知道,中国猪肉消费差不多占到全球一半市场,市场还在不断成长,产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巨大。

但以当时的水平看,仅依靠国内资源来支撑发展,肯定后劲不足。

任正非说过,对中国的企业来说,不知道前路怎么走了,就要抬头,看看灯塔。

农牧业,美国无疑是世界第一。

就食品安全、产业链条、成本竞争力、工业化程度等方面论,中国和美国有很大差距。

最直观的是成本差距,通常而言,中国活猪平均价格是美国的1.6倍左右。

双汇有什么存货?双汇有没有肥美损中(3)

来源:万洲年报

更重要的是集中式、一体化的工业生产经营方式。

美国的肉企,都是生猪养殖/生鲜猪肉/肉制品三位一体,全产业链覆盖。

一旦企业能在某区域养出足够的猪,意味着对区域市场的把控,可以逐步打造品牌优势,吃到品牌溢价。

美国的肉业集中化已经完成,绝大多数超市卖肉,只卖Smithfield、泰森、荷美尔。

因为这种集中式的企业,可以达到供应链最短、最新鲜、量大可控,包括提供各种标准化服务。

从而紧紧抓住下游餐饮、工厂、批发市场。

对中国而言,供应链最短这条又极为重要。

不同于美国人以冷鲜肉/肉制品消费为主,运输半径长,屠宰产能可以围绕养殖产能布局。

中国人以热鲜肉消费为主,运输半径短,这就要求屠宰产能必须围绕销售区域布局。

双汇屠宰产能都是围绕销售区域分布

双汇有什么存货?双汇有没有肥美损中(4)

来源:年报

而屠宰不是简单的杀猪,关键是杀完猪后卖肉,有渠道大规模快速销售。

所以在上游养殖环节集中度不高的时候,双汇屠宰对分散的上游有较强的话语权。

但养殖集中度一旦变高,话语权的天平就会往上游摆动。

更极端一点,卡屠宰的脖子都不是问题。

终端没有肉卖,双汇建立的渠道壁垒就算再高大,都会被一夜颠覆。

所以万大公子说牧原进军屠宰,将成为双汇未来最大竞争对手,并非张口就来。

那么2013年,在牧原、温氏连夜赶制IPO申报稿,国内生猪养殖走向加速集中的前夜。

万隆蛇吞象拿下Smithfield,是极具战略眼光和非凡魄力的正确决定。

站在这个角度上,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管理层要调高六分体的进口价格。

Smithfield在双汇发展六分体采购中占80%以上。

这就是核心供应商,能在市场猪源缺乏时,提供稳定的、可预期的原料来源。

从保证供应链安全的角度看,Smithfield的作用不言而喻。

双汇有什么存货?双汇有没有肥美损中(5)

来源:问询回函

调价的过程,就是2021年初前后,以低价格订货。

但因为生产周期和船期,会花1~3月的时间才能收到货。

而在此期间(年初),美国CPI上涨导致美国猪价上涨。

基于此,Smithfield希望上调尚未履约订单的结算价格,并通过其母公司罗特克斯向双汇提出建议。

注意,只是建议而非拒绝出售,并未违背契约精神。

所以管理层响应建议,主动提高六分体价格。

表面上的理由,是考虑现货和期货价格维持高位,以及2021年初非洲猪瘟疫情点状爆发等预期因素。

那么猪价就可能保持较高水平。

从生猪价格可以佐证,2021年初有一波快速反弹,直到5月才跌破平台,下行趋势才明朗。

双汇有什么存货?双汇有没有肥美损中(6)

背后的理由呢?

Smithfield是双汇的核心供应商不假,但双汇却算不上Smithfield合格的客户。

从双汇的视角看,Smithfield是个“备胎”。

道理很简单,国内猪价高,屠宰减少,进口增多;

猪价低,屠宰增加,进口就回落。

如果用电网来比喻,Smithfield就像是个调峰的电站,需要你才上,不需要就休息。

但养殖和电站一样,是个重资产的生意,需求的大幅波动,导致相应的启停成本、固定费用就高。

调峰,理应享有调峰服务的额外收益。

从这一明一暗来看,调高价格站得住脚。

况且就算调高了价格,也并不违背“以不高于本公司当期同类同品质产品平均采购价为基础”的原则。

所以还扣不上卖国的帽子,充其量不过是平衡地方山头的利益问题。

所以我们才说万大公子没有进入核心决策层,他所谓的“国内双汇管理人员反对”,也是后见之明。

我猜,这一定不是在捍卫契约精神,也谈不上秉笔直书,仗义执言。

是在野的太子党妄议朝纲?

还是不顾全局的地方主义?

谁知道呢?

4

10月26日,双汇发布三季报。

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09.58亿,同比下降8.56%;净利润34.53亿,同比下降30.08%。

去年猪价高,营收基数大,下滑在情理之中,幅度也比预期好得多。

利润大幅下滑,主要是存货的账面亏损。

前三季度,双汇资产减值损失16.16亿,光是三季度就是近10亿。

至于深交所问“上半年末鲜冻猪肉存货跌价准备的测算”,这是个技术问题,不做深究。

真正应关心的问题,是如此大的亏损是如何发生的?

简单来说,就是管理层对年初那波猪价快速反弹,有点听得风就是雨。

回函中,管理层认为年初有非洲猪瘟点状爆发,国内仔猪价格快速上涨,预计5、6月份将出现生猪供应下降,猪价、肉价将会继续上升,三季度将达到较高水平。

基于这个判断,管理层在一季度增加了进口猪肉的采购,在二季度增加了国产猪肉的入库。

就是想未来利用生猪价格上涨,狠赚一笔。

双汇有什么存货?双汇有没有肥美损中(7)

2019~2020的囤货操作,大幅增厚了2020年的业绩,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来源:choice

事实证明,肉业老司机也会翻车。

更遑论普通人。

说明了啥?

依然是市场的难预测性,择时的不靠谱性。

不过话说回来,君临有个疑问,管理层在做如此重大决策时,没有考虑能繁母猪的存栏吗?

双汇有什么存货?双汇有没有肥美损中(8)

可以这么说,是“中央”把中美协同用歪了。

本来中美协同,是肉制品对冲国内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生鲜肉维持销售渠道供应稳定。

但管理层却赚差价赚上头,做成了择时赌博。

本是平滑周期的协同,反而放大了周期。

这是“中央”的锅,没什么好说的。

但我们注意到,万洲管理团队在三季报发布后做了业绩说明。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生鲜肉大亏,风险敞口太大如何解决”。

问题由万隆亲自回答。

首先,这位老硬汉公开承认了经营失误,是对行情产生了误判。

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作为双汇的传奇人物,魅力型领袖,在大会上做检讨,本身就不容易。

他提出解决办法主要是两点:

1、冻品尽量少做或者不做,尽量快进快出。

2、利用生猪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第二点解释一下,例如一二季度的高库存,可以开相应量的期货空单,锁定价格。

就算生猪价格暴跌,库存的减值损失,可以通过期货空单产生的盈利来弥补。

所以万隆的两点还是对症下药,对未来平滑周期会有关键作用,后续要观察执行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三季度肉制品吨均利润创历史单季新高。

要知道,过去两年双汇对主要肉制品进行了提价,如果猪肉价格保持在低位。

那么肉制品贡献的利润将十分可观。

历史上看,猪周期的底部时间持续较长。

在国内生猪养殖寡头化尚未实现前,我们认为这次的底部可能依然较长。

远的不敢说,至少双汇明年业绩应该差不了。

总的来看,双汇依然是家十分优秀的公司。

当然,有人说他是“工具人”,年年高分红替母公司还债。

但实际上,这反而说明双汇的赚钱能力十分稳定,而这种稳健的能力是多年积累的。

拔剑四顾,已无对手。

关键是这种赚钱,创造的大量自由现金流,并不需要过多的资本开支。

就像白酒,商业模式本身就不依赖高资本投入,所以ROE能长期保持高位。

也有人说他不思进取,甚至保守到产品包装多年不变。

但要知道,中国人的肉食消费习惯不会一夜改变,找到新的肉制品消费场景,并非易事。

这么多年,猪肉制品领域,除了火腿肠,还有爆款吗?

甚至美国,肉制品的爆款也依然是高温产品——Smithfield的肉罐头。

反过来说,盲目投入也换不来高增长,因为需求不会一夜冒出来。

而保守也不是坏事。

有所不为,守住自己的能力圈。

很少人知道,曾经雨润才是肉业的老大,要不是祝义才跨界房地产翻车,双汇这老大,还很难说。

万大公子说他爹太专制,少了点民主的空气。

但消费行业并非科技互联网,他不是卖基站,今天客户要加个功能,明天要调个参数。

这是卖肉啊,卖个火腿肠,需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叫炮火”吗?

这个行业需要的就是集权专制,总部定下销售目标,销售团队就猛扑上去,千方百计的把货卖出去。

国内成功的消费品企业,哪个老板的手腕又不硬呢?

至于双汇为什么长期难以享受高估值,那又是另一个问题,这与管理层、万某人的品性有关。

不是人人都是曹德旺。

当然,这说起来又是另一个故事。

但有一说一,万某人确实有种种问题,不然父子也不至于公开闹僵。

要注意一点,老头是相当会利用资本市场的人(例如去年的高位增发)。

我们认为双汇未来可能存在一个潜在大预期。

即将Smithfield整体注入双汇发展,相当于万洲整体上市。

这种情况下,关联交易、同业竞争才会消除,“中美协同”才是完整的,届时双汇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猪肉全产业链巨无霸。

这不是不可能。

不过按照老头的行事风格,起码要等到双汇下一次享受高估值的时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