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仙坛记三十四回:鳌山古庙风尘三侠
麻姑仙坛记三十四回:鳌山古庙风尘三侠灰塑名匠梁棉是三善村人,父亲原是沙湾泥水匠,他自小跟父亲学艺,潜心研究灰塑艺术至今已有50余年。三善村理事长黎志沛表示,过去整个村有七成男丁从事建筑行业,如今只有少数匠人仍在坚守。“过去古建筑施工讲究慢工出细活,有时一名工人一天只能砌25块青砖,铺3块阶砖。在年轻人眼里,工匠人与砖泥灰打交道,是体力活,他们不喜欢做。” 黎志沛说。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黄群庆说,自鲁班庙修复后,三善村每年也会自发举办师傅诞(即鲁班
黃劍博采风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uang ,Jumbo Heritage List
第3142回:鳌山古庙风尘三侠,先师古庙醉中八仙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黄群庆说,自鲁班庙修复后,三善村每年也会自发举办师傅诞(即鲁班诞),如果不能赶回来,三善村的匠人们会在工地庆祝。“与这座鲁班庙有种特别的感情,每年师傅诞我都会回来。”
三善村理事长黎志沛表示,过去整个村有七成男丁从事建筑行业,如今只有少数匠人仍在坚守。“过去古建筑施工讲究慢工出细活,有时一名工人一天只能砌25块青砖,铺3块阶砖。在年轻人眼里,工匠人与砖泥灰打交道,是体力活,他们不喜欢做。” 黎志沛说。
灰塑名匠梁棉是三善村人,父亲原是沙湾泥水匠,他自小跟父亲学艺,潜心研究灰塑艺术至今已有50余年。
所创作作品用于沙湾鳌山古庙、宝墨园、南粤苑、清晖园、西山庙、华南寺、顺峰公园等。如今,梁棉在三善村开设传习工作室传承灰塑技艺。“我家里有个小灰塑工作台,孙辈们很喜欢,一学就通,我一闲下来就会教他们。”后来我发现先师古庙的灰塑就是梁棉修复的。
建筑工艺向来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从未进入学堂成为一门学科,三善村却在小学和幼儿园开设灰塑等课程,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在三善村一条小街铺面内,黎广庸正在创作一幅名为“八仙图”的灰塑作品,“这个作品本来是为了参加村里今年鲁班诞展示而准备的,可惜没有赶得及,错过了。错过也好,可以沉下心来慢慢打磨一下。”黎广庸一边与肖桂来聊天,一边拿着一把多头木锥在灰塑面板上按压,让面板更容易挂住泥料。“今年来不及展示,就等明年展示。”
2017年,三善村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黎志沛表示,三善村拥有800多年历史,纪念鲁班活动将成为村里一年一度的节日“鲁班节”。黎志沛还提议,在古庙北面建一个鲁班文化广场,并建设工匠博物馆,收集展出全省工匠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未来将把三善村打造成岭南古建筑工匠特色小镇。
肖桂来认为,工艺传承要让年青匠人看到职业前景。
朱秋利说,城市、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是靠工匠保护下来的,现在从事这个行业大都五十岁以上,后继无人是普遍问题,“缺少职业教育,师徒传授面窄,更是加剧了工匠传承危机。”
如何破解工匠传承难题?朱秋利认为,留住工匠首先要有鼓励晸策,老艺人要有应有的名分,有了名分,还要有相配套的文化传承津贴,有保障机制。“传统建筑工艺和现代建筑装饰一样要有职称评定,让年青工匠人看到职业前景。”
“随着工匠老去,古建筑营造技术也随之老去。举个例子,现在市场上已经找不到几个搭建竹子棚架的好手了,这也是一门古建筑修复传统工艺,竹棚架重量轻,适合修缮一两层的古建筑,比铁架子更方便。”古建筑修缮专家欧阳仑告诉肖桂来。
一位古建筑专家告诉肖桂来:“现在晸府部门通过大力推动名匠活动,工匠的地位和待遇慢慢有了改善。除了关注少数名匠,我们也应该关注普通工匠,只有如此,才能不偏离保护古建筑及其传统工艺的本质。”
该专家认为,工匠的价值在于传承传统技术并精益求精。工匠人才是还原古建原貌的基本保障,重视工匠,体现了对于传统价值的尊重。只有工匠后继有人,这些宝贵的古建筑建造工艺及附着在上面的精神品质才会保存下来。
三善村位于番禺沙湾西南部小洲上,紧连紫坭村,是广东省传统村落。该村原属紫坭福善里、德善里、乐善里,于清喜庆年间划出,自成村落,因三里均含“善”字而得名,后渐扩大。村民以黎、梁、温、靳、陈五姓为主。多事农耕或以传统建筑为业,因而名匠辈出。
村中农田、池塘众多,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从村中的桥名和路名可以得知,三善村的“三善”,指的是“乐善、德善和福善”,寄托了先民的美好愿望。我经过了三善幼儿园,看到一些老人正在接送小孩放学,想到大量古村的小学都被兼并了,而三善村的小学和幼儿园还能运营下来,非常不容易了。
三善村委会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市良路侧,与顺德一河之隔,番禺区沙湾镇三善村是广州市美丽乡村,有着“巧匠村”的美名!三善村位于番禺区沙湾镇西南部,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岛村”,也是广东省传统村落之一,全村面积约为2.7平方公里,下辖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3300人。
三善”之名得名于开村时的三个里(坊):福善里、德善里、乐善里,清代为番禺县沙湾司属,民国时期至1958年3月称“九如乡三善村”。何为“九如”?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如山、如帛、如㒺、如陵、如川之方至。随后,更名为沙湾人民公社三善大队(1959年3月)。番禺区沙湾镇三善乡(1984年)自1987年改名三善村后一直沿用至今。
依水而居是岭南人家的一大特色,三善村与紧邻的紫坭村同在紫坭岛上。以前村民但凡出入小岛均需小艇摆渡,如今,随着紫坭大桥与三善大桥的建成,已大大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一水之隔,似乎隔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但同时也隔开了烦扰。时至今日,三善村依然宁静致远。三善涌旁,小桥流水人家,清澈的河流将每个角落串联起来,让悠久的古城充满了生机。相对于高原水乡的高冷,三善村地处河网交错的南国番禺,却有着一份温润的气质,行走其中,随处可见岭南水乡之美。
“三善”之义,即“德善、乐善、福善”之合称也。流经村前的河涌,当然也叫“三善涌”,她犹如一根碧绿的丝线,将“德善、乐善、福善”三块美玉串在了一起。三善涌呈南北走向,贯通了顺德水道与紫坭水道。据说开村时,沿涌而建起的每个坊居,均有小涌分隔,因此以前每发大水,这里也必定水浸街。紫坭文人张建白(采庵)曾有竹枝词写道:六月西流水浸街,出门愁脱绣花鞋,渠多石滑行难稳,那得郎来与妾偕。
有河必有桥,多座横跨河道的小桥也算是三善村的另一个特色,村内现有乐善桥、德善桥、福善桥等八座桥,桥头边上,或有古榕树,或有仿古亭台点缀其中,茶余饭后,树下乘凉,亭中闲谈,人生乐事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堤围建设日臻完善,水浸街已不复见,一如往昔清澈的三善涌如今承载更多的是村民们的安居乐业与欢声笑语。住在河道边上的村民都喜欢在河边上种上各式花草装点生活,洗菜、晒冬瓜干、捕鱼怡然自得。看似简单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静美,这一切的简单与舒心,不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奢求的理想生活吗?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北街亭的百年黄葛树下是村内一个小市场,三善村的村民都喜欢将自己捞的鱼和自家种的蔬菜拿过来卖。量虽不多,但似乎成了老人家一个多年改不掉的习惯。三善村的父老乡亲都特喜欢吃鱼,一大早以鱼当早餐也是常事,喜欢喝上几两白酒的叔伯们经常就在市场里买上几条新鲜的河鱼或时令农产品,
拿到旁边的早餐店现场加工,或蒸或煮,任君选择,再叫上一碟肠粉、一碗咸骨粥,以简单、地道的食材,开启美好的新一天。乡村的早餐看似简单,但问起早餐款式有多少,在这里开店10年的早餐店老板娘也未必能回答上。但她说,“纳杂粥”(即艇仔粥)一直是街坊们的最爱,或许这就是岭南水乡人的一个口味情结。
游览北京颐和园、广州陈家祠、番禺宝墨园、余荫山房都会惊叹于建造者超凡的建筑手艺,而在这些著名建筑当中的,土建、装饰、灰塑、砖雕、木雕不少工序都出自三善村的工匠之手。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灰塑状元”靳耀生、“壁画大师”老粹溪了。
番禺周边祠堂、名园的灰塑、壁画大多都是出自他们之手。受大师的艺术影响,靳耀生的孙辈靳埭强,也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设计大师,据村中老人讲,1949年前,三善村75%的男丁都是古建筑工匠,夸张地说,随便一家都可能是工匠世家,正所谓“水路所及之处,均有三善工匠”。
我走到【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630:鳌山古庙,前面是一个非常开阔的广场,停着几部车,再前面是被埋了一部分的月池,鳌山古庙前面有几株参天大树,庙后面是一个山坡,风水极好,鳌山古庙还住着很多和尚,我看到有几个信徒在参拜佛祖,几个和尚正在敲锣打鼓,非常热闹。
鳌山古庙还是一个活着的寺庙。
什么是三行?水工、木工、铁工之合称也。旧时广东地区所指的三行佬,也指泥水佬、剫木佬、搭棚佬。虽说现在从事“三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仍有不少有追求的“三行佬”坚持初心,即使外出打拼多年,
却有着一个回到家乡亲手打造自己理想家园的心愿,黎先生便是其中一个。他用了四年的时间,修旧如旧,在自己家乡建造起属于自己的理想宅居。他一方面精修了原有旧宅的壁画和木屏风,另一方面他也按照古建的样式,结合现代工艺进行建造黎先生的岭南特色大宅院。新旧一体,浑然天成,古朴大方,处处体现着三善匠人的传统与精致。
鲁班一直以来被工匠们尊为“祖师”“百工之父”,三善村作为工匠村自然少不了鲁班元素。三善村鲁班庙位于村内鳌山古庙群,古庙群自北向南分别为:神农古庙、先师古庙、鳌山古庙、报恩祠、潮音阁。当中最有特色应是先师古庙,供奉着鲁班先师。
该庙是目前广东省发现的唯一一座供奉“鲁班”的民间行业庙宇,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三善村至今仍保留“师傅诞”的传统庆典。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村里的“三行佬”即使再忙,
这一天定必穿戴整洁,齐聚先师古庙,参拜鲁班祖师,祈求赐福,保佑工作顺利平安。从2017年开始,三善村更是将此盛会打造成为一年一度岭南古建筑行业交流的盛会。
岭南建筑大多数为镬耳屋式封火墙,但鳌山古庙群则是马鞍式封火墙,在整个广东非常罕见。靳耀生的灰塑作品“风尘三侠”,风格如同南国山水,文质清爽。现存于先师古庙正面檐下,是“壁画大师”老粹溪的作品——醉中八仙。
鳌山古庙群位于鳌山脚下、三善村之东,2000年成为广州市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7月并入“鳌山古建筑”,被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除鳌山古庙群让人叹为观止外,座落在村中的各间祠堂也是集古建艺术精品之大成。三善村以多姓聚居,全村原有祠堂26间现存只有黎姓1间、陈姓2间、梁姓1间、张姓1间、靳姓1间、老姓1间。
在德善大街三巷的民居,有几近失传、融汇中西的灯影壁画。虽历经百年依旧生动鲜艳,但仍可见当时绘画技艺与所用颜料的讲究。在重修中的黎氏宗祠里,还有保存完好、极具代表性的岭南祠堂灰塑作品。
祠堂墀头上,生动矫健的瑞兽,依然以威武之态,守护祠堂,守候岁月。祠堂龙船脊上的“福鼠拉金钱”彩塑,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艳丽如初。慈祥的福鼠还不辞劳苦地在高处为村中族人散发好运。
除了祠堂的建筑考究之外,寻常百姓家也同样注重讲究寓意美好的灰塑、壁画。也不难在村里老宅的门口或窗楣上发现,灰塑、壁画即使变得沧桑与斑驳,也依旧掩盖不了当时的精致。古建筑中的墙体与地砖的缝,其严谨与工整也足以让我们惊叹。黎志沛表示,古建筑施工讲究慢工出细活。一名古建工人每天只能砌25块青砖,或只铺3块红阶砖,磨砖对缝、严丝合缝是每一位三善匠人追求以及秉承的原则,也正如先师古庙的两对门联:“大匠高门兼收并蓄,立规作则怀古知今”“规矩定方圆奕世恪遵此法,墨绳分曲直百工善用其材“所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曾有古建专家指出,工匠的价值,在于传承传统技术并精益求精,工匠人才,是还原古建原貌的基本保障。重视工匠,体现了对于传统价值的尊重。工匠后继有人了,宝贵的古建筑建造工艺,及附着在上面的精神品质才能更好地被保存下来。
2017年,三善村入选了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古建筑技艺,三善村打算在鳌山古庙群北面,建设一个鲁班文化广场和工匠博物馆,三善村将以打造岭南古建筑工匠特色小镇为目标,组建三善村岭南特色古建艺术公司,发扬三善村工匠精神,培育年青匠人,承传古建工艺,焕发时代匠心。(番禺区文明办番禺台)
黄利平老师认为,对广府建筑,我们即要见物,也要见人。整理建筑名匠信息,会推动对清代、民国广府建筑行业的研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创造了灿烂广府文化的那些人们,大国工匠本身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沙湾工匠群体中,还有另一位值得一提的工匠——“灰塑状元”靳耀生。但“灰塑状元”的称号来自于民间相传,现代长久以来都只见过靳耀生的壁画作品,很难找到他创作的灰塑装饰。直到2020年11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广州市荔湾区梯云路广安钱庄里还保存有靳耀生于1931年所作的四幅灰塑真迹。黄利平老师亲眼所见后感叹,这四幅灰塑真迹不仅制作精美,还一改人们对于传统广府灰塑的看法。人们对于灰塑装饰的理解,一般认为灰塑是在屋顶上的大型粗犷艺术装饰;但靳耀生的这四幅灰塑真迹已经登堂入室、如油画一般被置于民国时期高品位的建筑当中。
言归正传,再说我走到神龙古庙时,夕阳的余晖晒在外墙上,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灰塑,我走到鲁班庙的外面,欣赏了风尘三侠的灰塑,真是艺术精品。
风尘三侠指隋末唐初三位豪杰: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出自唐传奇《虬髯客传》。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随之出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后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后虬髯客入扶馀国自立为王。李靖、红拂、虬髯三人,后人亦称“风尘三侠”。
我还欣赏了古庙的墀头砖雕,屋樑木雕和石雕挑头,我跨过门槛,看到几个英俊潇洒的和尚正在做法事,一男一女两个信徒正在跪拜,我不便打扰,就走到右侧,继续参观【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633:先师古庙,走进院子,看到了鲁班的雕塑,但这里最大的特色却是壁画,是大师之作。
我走到报恩祠,看到几个妇女在准备纸钱,潮音阁内正在烧香,把我呛住了,我又退回到鳌山古庙群,它占地557.7平方米,西背鳌山,东向为正门,庙前是辽阔的平田和大洲海,庙群自北而南横列依次是:“神农古庙、先师古庙、鳌山古庙、报恩祠、潮音阁”共五处,故称“古庙群”。
鳌山古庙是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因庙内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当地人俗称其为观音庙。鳌山古庙由青砖白石脚、灰脊、马鞍式风火山墙木架结构,踏上石磴即进庙内。庙门上白石额阴刻着“鳌山古庙”四个大字,为行楷体,填以石青色。门的两边石联上,阴刻柳体对联:“鳌阳永结香灯社,蜃海平环水月台”,说明此庙在鳌山之阳,面对大洲海,平台叫水月台。庙内本有前后两座石底池,养放几只大龟,但今已拆了后座,池、龟俱无。此庙曾用作乡府驻地,后迁出,并于1986年重修。
社稷神庙俗称“社公”,在鳌山庙左侧,总面阔3.52米,总进深13.90米。门顶镶有石额,阴刻“社稷”二字,门口现已封实,门内为天井,明间后设有神台,现已拆除,改作厨房。
先师古庙俗称“鲁班庙”。正面无门,只开方形大窗一扇,前进是厅,中间是卷棚顶廊,有门通“社道”出入。后进是正殿,硬山顶结构。门顶石额阴刻“先师古庙”四字。殿内原来供奉鲁班等许多手握规、矩、斧、尺的塑像,各塑像现已拆除。因三善村多数住户曾从事建筑行业,故建鲁班庙。此庙曾作乡府办公室,现已迁出。
先师古庙的灰塑是沙湾名匠梁棉修复的,他是岭南古建筑、灰塑、壁画工匠,
梁棉,番禺沙湾三善村人,民间艺人。父亲原是沙湾泥水匠,自小跟父亲学艺,潜心研究灰塑艺术至今已有50余年。所创作作品用于沙湾鳌山古庙、宝墨园、南粤苑、清晖园、西山庙、华南寺、顺峰公园等。在沙湾三善村设有传习工作室开展灰塑传承工作。
4年前,已经80岁的沙湾名匠梁棉带来了自己六件灰塑作品做展示交流,有《柳毅传书》、《嫦娥奔月》、《雨打芭蕉》等,无不栩栩如生;创作中国最大砖雕———东莞粤晖园砖雕《百蝠晖春》的南粤名匠何世良来了,更有名匠从福建乘车赶来参加。因为这一天是鲁班2525周年诞辰日,纪念活动让这个古村热闹了起来。
神农古庙在先师古庙左侧,相隔一条防火巷。门前是一面积约19平方米的方亭,由4根方形白石柱支承着雕花木梁,石柱高约7米,上刻对联“耕稼启专书,廿卷艺文留汉志;馨香隆上古,千秋耒耜利农功”,落款“光绪丙申(1896年)仲冬吉旦”、“和来社等仝敬送”。庙接方亭檐口,为青砖、白石、灰脊的封火山墙,硬山顶。头门石额刻“神农古庙”,墙楣绘有花鸟、山水、人物画数幅,十分精妙。其中中央最长一幅用篆书题款“春夜宴桃李园”,绘出大小10个人物,是按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文意绘作的。
报恩祠是为纪念清初巡抚王来任的专祠。王来任上疏力陈迁海之弊,主张解禁复民,为民请命,百姓为感恩而建此专祠。该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经几次重修。此祠正门石额阴刻“报恩祠”三字,檐下有较精致的壁画,灰脊硬山顶,前后两进中间一天井,现作储物室用。
王来任在逝世前不足一年,上任广东巡抚一职。由于当地受到迁界令的影响,居民生活受到很严重的打击。于是他便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居民实际的影响情况,结果辛劳之下得到重病。他曾联同时任广东总督周有德,上疏康熙皇帝,极力请求复界,可惜疏书未及呈上便已病逝,幸于翌年(1669年)朝廷终允复界。
第3143回:野鸟飞窗春归蝶知,蝉鸣入夏冬日影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