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柏杨经典名言:变凉的柏杨还难言过时

柏杨经典名言:变凉的柏杨还难言过时《柏杨版资治通鉴》柏杨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柏杨没有像鲁迅那样 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而是通过杂文的笔法 单刀直入地摆在世人面前。他在写这些文字时 没有遮拦 实话实说 痛快犀利 不加任何修饰 像一面闪闪发亮的镜子 照得人无处遁形:每个人把自己好好看清楚 哪儿脏哪儿丑 想想该怎么办。今天重读《丑陋的中国人》 会让人很难相信 这样一本薄薄的册子 居然曾经掀起了全民现象级的“柏杨热”。《丑陋的中国人》甚至算不上一本完整的书 内容是演讲、杂文、谈话的汇编 松散随性且多有重复。柏杨用通俗的语言 重重抛出了一个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病毒 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 他将中国文化的这种弊端概括为“酱缸文化”。一切非正义的、伪劣的、凶恶的、丑恶的、丑陋的东西 都源于它。今天 我们管“酱缸文化”叫国民性 也就是鲁迅说的劣根性。

读完他的作品能够平心静气的人 世上大概是不存在的。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 就好像水泥搅拌器里的石子一样 运转起来之后 身不由己。”柏杨不甘心做那样的石子 也不希望每一个身体走进现代社会的人 脑袋里还装着陋习而不自知。

今年是柏杨诞辰一百周年 读书界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他的杂文特别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丑陋的中国人》被再一次解读 36卷本白话版《柏杨版资治通鉴》也于近期出版。回头看看 柏杨是不完美的 甚至是不那么优秀的。尴尬的是 他依然无法被彻底束之高阁 丢进档案库。柏杨在褪去光环、回到“常温”后 他留下的东西 却难言过时。

柏杨经典名言:变凉的柏杨还难言过时(1)

八十年代的号角

今天重读《丑陋的中国人》 会让人很难相信 这样一本薄薄的册子 居然曾经掀起了全民现象级的“柏杨热”。

《丑陋的中国人》甚至算不上一本完整的书 内容是演讲、杂文、谈话的汇编 松散随性且多有重复。柏杨用通俗的语言 重重抛出了一个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病毒 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 他将中国文化的这种弊端概括为“酱缸文化”。一切非正义的、伪劣的、凶恶的、丑恶的、丑陋的东西 都源于它。

今天 我们管“酱缸文化”叫国民性 也就是鲁迅说的劣根性。

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柏杨没有像鲁迅那样 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而是通过杂文的笔法 单刀直入地摆在世人面前。他在写这些文字时 没有遮拦 实话实说 痛快犀利 不加任何修饰 像一面闪闪发亮的镜子 照得人无处遁形:每个人把自己好好看清楚 哪儿脏哪儿丑 想想该怎么办。

柏杨经典名言:变凉的柏杨还难言过时(2)

《柏杨版资治通鉴》柏杨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被人指出丑陋之处的滋味不好受 想让温水里的青蛙发现自己的尴尬境地 简直比登天还难。

整个二十世纪 并不缺少善于反思的人 但是这些文化反思的出发点 大多还是站在传统的基础上 没有跳出圈子。这正应了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柏杨却做到了 所以当“酱缸文化”到来的时候 社会反响会那么大。

其实 “五四”之后 批判国民性并不是个新鲜话题 从内容上看 柏杨没有比前辈们高明多少。但是 “酱缸文化”出现的时机巧妙 在现代化反思中人们最迷茫的时候 瞬间触发了一种集体性的情绪。

不狠不痛 焉能触动。柏杨很干脆地告诉大家 中国人的丑陋 就存在于每个人自己身上。这是全新的角度 启迪大家反思自己、反思传统。柏杨的“耳光” 为打碎传统文化助了一臂之力 他加速了破旧立新的进程。

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都有劣根。指出劣根 并不意味着否定优根 否定一个民族。“揭示劣根 剪除劣根 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作家冯骥才说。

柏杨是思考者 但还不算思想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 柏杨的批评是“世俗批评”。他不同于大多数知识分子 不是在民族国家这个大层面上进行文化批判 而是在一个世俗社会 聚焦于老百姓的生活世界。

柏杨的文章里 关注的是吵、闹、脏、乱、不团结、窝里斗、热衷于谎言、不允许创造性思维、随地吐痰、闯红灯等现象。逢年过节请客送礼、居家伦常、长幼尊卑、邻里关系、社会规则、忠孝节义、宽容嫉妒、恩情仇恨 也是他经常批判的主题。

他期望中国人能摒弃陈规陋习 普遍拥有现代人的文明行为和公共道德 这种批评总让人读了过瘾而不解渴 抑或过于琐碎。

当然 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价值。作为一名探路者 他已经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讲历史故事的他

中国落后 他批评中国的国民性 而国民性的塑造源于中国历史。这是柏杨的逻辑 所以他在晚年花了大量精力去写历史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 柏杨对文化的思考 本就是来自于对历史的认知。

1920年 柏杨生于河南辉县。少时受继母虐待 17岁时离家出走。天津、沈阳、北京、济南、青岛、南京、上海、台湾 柏杨用双脚画出了一张“流浪地图”。

人生的磨练并未从此收场。1968年 因为一幅漫画 柏杨顶着莫须有的罪名 蹲进了台湾当局的监狱。在那里 陪伴他的是监狱图书馆里的那套《资治通鉴》。

十年牢狱生活 他蹲出了三部历史书稿:《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历代帝王皇后公主世系录》《中国人史纲》。恢复自由之后 他依旧对《资治通鉴》心心念念 将这部400万字的文言文古籍 改写成了人人都能读懂的白话版。

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可惜的是 即便在司马光那个时代 也没有几个人能耐着性子 看完卷帙浩繁的《资治通鉴》。

“让人人能读懂” 是个多么宏大的心愿。当年 司马光身在体制内 又有皇上圣旨加持 经费和人员充足 耗时19年才完成了《资治通鉴》。而柏杨是以一己之力和简陋的条件在从事翻译 抒发自己的史观。

从64岁译到73岁 虽没有在黑牢里那种“甲尽血出 和灰成字”的悲凄 但翻译《资治通鉴》十年 是柏杨的另一个“十年牢狱”。

他的妻子张香华女士回忆:“柏杨在着手翻译这部《资治通鉴》时 我们还没结婚 到他完成72册《柏杨版资治通鉴》时 我儿子中中已经上了小学。我记得 他一个字、一个字翻译 案牍劳形 翻书阅卷 真够壮烈。”

功夫没有白费。《柏杨版资治通鉴》面世后 便引起了轰动。据统计 早在2011年 这部巨著的发行量已超过1000万册。今年是柏杨诞辰100周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柏杨版资治通鉴》 可见它依旧有市场、有活力。

严格说来 这不是一部真正白话版的《资治通鉴》 柏杨也不是一个“老实”的翻译者。它的骨架是司马光的 但是血肉是柏杨的。柏杨以《资治通鉴》为本 进行再加工再创作 写出了浓郁的柏杨味道。

对此 柏杨并不回避。中国历史的长河壮阔曲折而浩浩荡荡 在改写的过程中 他“把记录的历史事件仔细过一遍” 用现代民主的思想来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引发的后果 “注入我个人的观点”。

写小说十年 写杂文十年 坐牢十年 写历史读物十年。苦难没有让他停下手中的笔 而是加速了他的思考。

历史不是某个人的专利 柏杨当然有权利、有实力去读历史、讲历史。司马光当年写《资治通鉴》是给皇帝大臣看的 而柏杨改写这部白话版是写给今天的官员与老百姓看的。柏杨的心意 是“让他们看到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正气 什么是封建专制的血腥镇压 以及奸恶之徒的诡诈与伪善 并让读者从中汲取历史教训与人生得益”。

《柏杨版资治通鉴》似乎叫《柏杨讲资治通鉴故事》更合适 专业人士可以从中轻易找出翻译错误、随意改动文字、杂糅史料、阐发不合理的现象。但是这部“柏杨讲通鉴”的市场魅力 依旧是巨大的。这意味着 新一代的学者、作家、翻译家们想超越柏杨 还有很长路要走。

做有尊严的中国人

别看一遍遍声嘶力竭地指责中国人的丑陋 柏杨的骨子里却是爱国的。

《中国人史纲》第一章 有段像诗一样的文字:“中国版图像一片和平宁静的海棠叶 台湾岛和海南岛 像镶在叶柄下方的两颗巨大珍珠 南中国海诸岛 则是无数散落在碧绿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这就是柏杨心中永远的家园印象。

“崇洋 但不媚外” 柏杨所欲也 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崇洋”。他直言 一说起别国的长处 就有人嚎叫说“崇洋媚外”。“事实上 美国、法国、英国、日本 他们有好的 我们就应该学;他们不好的 就不应该学 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他所谓的崇洋 是指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及西方文明进步的思想文化观念 这与鲁迅当年提倡的“拿来主义”是异名同质的。

柏杨说 如果希望像美国一样强大 我们就需要向美国人学习 美国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美国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 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但我们也应该庆幸美国不十全十美 假如美国是那样 他就僵化了。”

崇洋的目的 还是为了中国变得更好。柏杨认为受人尊重的前提 是拥有反省自己的能力 这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最大、最基本的要件。“怪来怪去都在怪别人 这个民族就没有救了。不但发生在我们民族身上 发生在任何民族身上 后果都一样。”

柏杨后来写文章一直强调中国人要讲尊严 他批评丑陋的中国人 前提是怀着“有尊严的中国人”的理想 这与今天讲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如出一辙。

自信的前提是自强不息 更是自爱、自律。在陈晓明看来 道德品性、价值观、行为规范、公共道德意识等方面 中国人都应该有更高的期许 对自我有更高、更全面的塑造。“我们今天经常读一读柏杨先生的杂文 也是对我们的一个重新敲打。”

步入新世纪、新千年 柏杨不像原来那么热 甚至有些凉了、冷了 可他笔下“丑陋的中国人”依然还在。

中国人的钱包鼓起来了 物质带来的自信 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 似乎什么丑陋不丑陋早已是过去式。然而 物质的富足 并不意味着在文明上会相应进步多少。

揣着“买遍全球”的豪情壮志 多少人带着吵闹和不洁走过全世界;走遍中国的大城小镇 会碰到千篇一律的丑陋建筑和神情不安、内心焦虑的人群;闯红灯、随地吐痰、高价彩礼等陋习 不时还能见诸报端……这样的中国人 还算不上是“有尊严的中国人” 还不足以让地球村的其他伙伴们 打心底里尊重。

我们依旧需要反思。一个真正文明的民族 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 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 大国公民也要有大国公民的做派 而这种改变首先要靠自省。

正如柏杨所期待的:“希望我们有充足的智能认清我们的缺点 产生思考的一代 能够有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才能使我们的酱缸变淡、变薄 甚至变成一坛清水 或一片汪洋。”

在柏杨的书房 有个“297”的门牌号 那是他在牢中的编号。柏杨把写作的书房命名为“297” 意味着他把写作当成是一种苦修。

对“酱缸文化”的批判 对国民性的反思 又何尝不是每个现代人面临的漫漫苦修?(张九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