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

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1962年7月,邓小平在两次不同的会议上,针对发展农业生产关系的问题,指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在生产形式上简单划一。群众愿意采用哪种形式,就采用哪种形式….…。邓小平率团出访归来在当时“赶英超美”、“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背景下,邓小平的寥寥数语似乎与形势不太合拍,言人所未能言,表现出难得的见识、勇气和理性。1961年春,邓小平根据关于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示,深入北京顺义农村视察。针对当时“平调风”“共产风”给农村经济带来混乱,公共食堂弊端百出、难以为继的情况,他果断指出: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要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1962年,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各地农村自发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有的地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有的地方实行包产到户。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党内有不同意见,群众也盼望着中央给予明确的答复。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为尽快地

“大跃进”时期,北京市高校举办“大跃进”成果展览,在京的领导人大部分都参观了这个展览。

受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情绪影响,参观者基本上都是兴高采烈,激动不已。可当时的中共中央邓小平表现出的却是他出了名的沉静和寡言。1958年10月5日参观内部展时,对地质学院组织小分队到各省找矿的办法,邓小平点头称赞,认为这个方法好,比关在学校强。

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1)

1958年10月视察北京钢铁学院

谈到当时当时非常流行的“超国际水平”的说法 他说:“不要笼统谈‘超国际水平’”,他跟身边的陪同人员解释说:“在尖端科学方面 无论苏联或者英美都有保密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因此现在所谓超过他们,也可能是真的超过了,也可能还没有超过,而且认为自己已经都超过人家了,就没有奋斗目标了。”他赞成北师大的办法 即指出某项研究成果 达到或超过英美哪一年文献资料的水平。

在当时“赶英超美”、“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背景下,邓小平的寥寥数语似乎与形势不太合拍,言人所未能言,表现出难得的见识、勇气和理性。

1961年春,邓小平根据关于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示,深入北京顺义农村视察。针对当时“平调风”“共产风”给农村经济带来混乱,公共食堂弊端百出、难以为继的情况,他果断指出: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要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

1962年,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各地农村自发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有的地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有的地方实行包产到户。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党内有不同意见,群众也盼望着中央给予明确的答复。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为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

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2)

邓小平率团出访归来

1962年7月,邓小平在两次不同的会议上,针对发展农业生产关系的问题,指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在生产形式上简单划一。群众愿意采用哪种形式,就采用哪种形式….…。

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邓小平还引用了那句影响甚广的四川话:“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堪称形象而准确,鲜明地表达了他对包产到户的肯定。

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东北,谈到当时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现状时,邓小平说:

“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生产力总是需要发展的。

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3)

1978年邓小平视察东北三省

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1991年2月6日上午,邓小平视察上海大众公司。他和大家回忆往事:“‘文革’时有个风庆轮事件,我和‘四人帮’吵过架,才1万吨的船吹什么牛,1920年我去法国的时候就坐5万吨的外国邮船(法国“鸯特莱蓬”号)。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了,10万吨、20万吨的船也可以造出来。如果不开放,我们造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反映在各个领域,不只是汽车这个行业。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这是邓小平思想作风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他的说话一如他的做事风格,简洁,果断,实事求是,直击要害,富有创造性。从上述的邓小平在不同时期的几段谈话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这一说话风格。

邓小平说:“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在同一段文字中,邓小平还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 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

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邓小平说比较正确地说(4)

1990年4月15日,邓小平在北京玉泉山。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生命线,邓小平一直主张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强调多干少说 追求实效,用事实说话 用结果说话,倡导调查研究的求实的工作方法。

邓小平于1977年第三次复出,虽然年过七旬,并且经历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坎坷,但其思想活跃和解放的程度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丝毫不减当年。他曾风趣地说:“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