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三字断了司马昭的杀心(刘禅投降后写下三字)
刘禅三字断了司马昭的杀心(刘禅投降后写下三字)即便老爹扛不住,五虎上将加卧龙诸葛,也足以让他无忧无虑。当赵云七进七出将他从曹军阵营之中救出以后,似乎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将不再经受什么磨难。天塌下来,有他老爹刘备扛着。那么在“寨中山”倒过来以后,“山中寨”这三个字又作何解释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刘禅的生平开始说起。生于危难之际,长于巅峰之时,死于安乐之间。如果说三国之中最幸福的人究竟是谁,相信刘禅是第二,没有任何人敢自称第一。
提及刘禅此人,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扶不起的阿斗”,对于这个评价,倒也不是说人们对刘禅有任何偏见,主要原因就在于邓艾仅用两三千人便让他献出了成都,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倘若刘禅能够继续坚持作战,数千兵马想要攻下蜀国的都城,怕是也没有那么容易。
可让人疑惑的是,在刘禅投降以后,仅仅只写下“寨中山”这三个字,便让司马昭不敢杀他,这让群臣十分难以理解。
对此,司马昭只好耐心向群臣解释,不妨将这三个字倒着读。
那么在“寨中山”倒过来以后,“山中寨”这三个字又作何解释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刘禅的生平开始说起。
胸无大志生于危难之际,长于巅峰之时,死于安乐之间。
如果说三国之中最幸福的人究竟是谁,相信刘禅是第二,没有任何人敢自称第一。
当赵云七进七出将他从曹军阵营之中救出以后,似乎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将不再经受什么磨难。天塌下来,有他老爹刘备扛着。
即便老爹扛不住,五虎上将加卧龙诸葛,也足以让他无忧无虑。
从幼年到成年期间,刘备四处征战,帮助他打下坚实的基业。
蜀汉地区的建设,更是在诸葛亮的苦心经营下蒸蒸日上。
作为刘备的后人,刘禅有诸葛亮这样的贤臣,根本不需要操心什么事情,只需要相信诸葛亮,放权给诸葛亮即可。
我们假设诸葛亮如果最终真能够出祁山平定中原,那么刘禅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
更关键的是,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还帮助刘禅除掉了最大的威胁——刘封。
尽管世人都清楚,刘备曾经提出有意传位给刘封,但刘禅出生以后,这一点就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诸葛亮所言:“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直接宣布了刘禅与刘封两人的最终结果。
从此以后,刘禅便安心快乐地就职皇帝。
不过时至今日,不少人依旧认为刘禅拖了诸葛亮的后腿。可试想一下,假设蜀汉后主不是刘禅,而是另一个富有才能,但对诸葛亮保持一定猜疑的人,六出祁山真的出得去?
古往今来多少能征善战的将军,皆因战功而受到君王猜忌,这难道还不够警示。
因此,胸无大志的刘禅,其实正是对诸葛亮最大的支持。
要知道即便是刘备,也曾经因为不听劝告发兵攻吴,最终导致夷陵之战大败而归,病逝白帝城。如果刘备能够更加理性一些,结果或许又会是另外一番光景。
只求自保从刘禅的生平以及刘禅的志向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天下纷争,刘禅一方面是没有任何经验,另外一方面则是没有任何志向。
内部朝政,诸葛亮提前帮自己安排得十分妥当,再加上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自己根本不用操心。
至于对外军事,又诸葛亮征战沙场,自己同样不用担忧。
可也正因如此,当诸葛亮倒下,姜维九伐中原始终没能取得什么成效以后,刘禅对于突如其来的魏军,自然畏惧不已。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理想抱负的君王来说,想让他对自己的国家和臣民负责,的确有些强人所难。
如果按照现代话语来说的话,当时的刘禅,其实就已经处于“开摆”的状态之中。
不过刘禅其实也是聪明的,对于司马昭的试探,寨中山三个字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权势于我如浮云,我心中所想,不过是做一个山中的散人而已,希望大将军(司马昭)能够容得下我这个山中野人”。
结合此前“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司马昭对刘禅的防备心理,自然降到了最低。
如此胸无大志的君王,何须继续防范他呢?如果自己还要追究将其赶尽杀绝的话,只会让天下人耻笑,所以司马昭也不敢杀他。
不仅如此,司马昭还特意让刘禅当了一个安乐公,不仅是为了羞辱刘禅,同时也是告诉所有还想负隅顽抗的蜀汉子民:你们的君王都已经投降,你们又何必继续反抗?
对于刘禅而言,不仅保存了性命,还有了爵位和生活的保障,已经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只是曾经六出祁山的诸葛亮与九伐中原的姜维,不知道他们又会作何感想。
尤其是姜维,最终一计害三贤导致自己也死在乱军之中,但此时自己的君王却乐不思蜀,相信这也是人们之所以会对刘禅感到厌恶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