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烈士找到亲人:他为四十位无名烈士找到亲人
三名烈士找到亲人:他为四十位无名烈士找到亲人带着这条线索,张景宪多次前往山东省荣军总医院及省内一些干休所,寻找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健在老兵。在老兵们的帮助下,张景宪辗转联系到原第26集团军某旅。该旅的前身部队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3师。祝厚江介绍,1947年,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3师为策应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在菏泽一带与敌人展开激战,负伤官兵被送往位于张和庄村的战地医院救治。有些官兵因伤重不治牺牲,村民们从家里找来白布,小心包裹烈士遗体,安葬在村西头一片田野中。2008年清明节前夕,刚刚当选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张景宪,组织社区党员、群众到烈士陵园扫墓。活动现场,一位老党员对他说:“景宪,你也打过仗,能不能想想办法,帮这些烈士找找家?”老党员的这句话,让张景宪深受触动。边境作战的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他心中升腾。“这些烈士属于哪支部队?为什么牺牲在我们村?”带着疑问,张景宪遍访村中老人,还先后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山东省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里,136座墓碑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很多墓碑上只写着4个字——“无名烈士”。
“陵园整修前没有墓碑,只是一个个坟堆。大家知道这里安葬着烈士,但烈士来自哪个部队、叫什么名字,没有人说得出来。”张和庄社区(原张和庄村)党支部书记、58岁的退役军人张景宪说。
1982年,张景宪参军入伍。当兵第3年,他随队参加边境作战。因为战斗中表现突出,张景宪荣立三等功。
1987年,张景宪退役还乡。当过兵、上过战场的经历,让他对长眠在张和庄烈士陵园的无名烈士,多了一分牵挂。
2008年清明节前夕,刚刚当选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张景宪,组织社区党员、群众到烈士陵园扫墓。活动现场,一位老党员对他说:“景宪,你也打过仗,能不能想想办法,帮这些烈士找找家?”
老党员的这句话,让张景宪深受触动。边境作战的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他心中升腾。
“这些烈士属于哪支部队?为什么牺牲在我们村?”带着疑问,张景宪遍访村中老人,还先后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等单位寻找线索。菏泽市牡丹区原党史办公室主任祝厚江提供的一则信息,为寻亲工作打开突破口。
祝厚江介绍,1947年,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3师为策应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在菏泽一带与敌人展开激战,负伤官兵被送往位于张和庄村的战地医院救治。有些官兵因伤重不治牺牲,村民们从家里找来白布,小心包裹烈士遗体,安葬在村西头一片田野中。
带着这条线索,张景宪多次前往山东省荣军总医院及省内一些干休所,寻找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健在老兵。在老兵们的帮助下,张景宪辗转联系到原第26集团军某旅。该旅的前身部队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3师。
令张景宪激动的是,他从该旅珍藏的烈士花名册上,发现陵园里安葬的136位烈士,有94位留下了姓名,其中86位还留下了家乡地址。
山东、河南、江苏、湖南、贵州、广西、福建……按照烈士花名册上的地址,张景宪的一封封“寻亲信”发往全国各地。每封信的信封上,他都特意标明:“该烈士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望邮递员同志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
年复一年,张景宪共寄出1000余封“寻亲信”。从最初的“石沉大海”或原件退回,到“慢慢有了反馈”,张景宪先后为40位烈士找到亲人。
“徐彦墩烈士的家人是2016年找到的。”张景宪从烈士家人口中得知,徐彦墩的母亲因思念儿子哭瞎了双眼,临终前拉着大儿子的手千叮万嘱,一定要找到小儿子。徐彦墩的哥哥找了半辈子没有结果,去世前嘱咐家人在自己的墓旁为弟弟修一座墓。
2019年,湖北籍烈士姚远道的侄子姚亮喜收到张景宪的信件,第一时间赶到张和庄烈士陵园。将脸颊紧紧贴在陵园纪念墙倒数第7行“姚远道”3个字上,他失声痛哭。回到湖北老家后,姚亮喜把从张和庄烈士陵园带回的一抔泥土撒在祖坟前,“好让叔叔叶落归根”。
一个个“团圆”的动人情景,成为张景宪为烈士寻亲的不竭动力。他将这些年结识的热心人组织起来,成立菏泽市烈士寻亲志愿者协会。随着寻亲力量的壮大,该协会不仅为张和庄烈士陵园的烈士找到亲属,还为更多的烈士寻亲。
2021年,张景宪拿出积蓄,在张和庄社区建起一座红色基因传承馆,并担任义务讲解员,向当地群众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和这些年为烈士寻亲的故事。如今,张和庄烈士陵园、张和庄战地医院旧址、红色基因传承馆成为当地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
“我会帮你们都找到家。”张和庄烈士陵园里,张景宪蹲下身子,细细擦拭着一块块“无名烈士”墓碑。为烈士寻亲,张景宪的脚步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