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傣族织锦的创新发展,云南江城傣族织锦

傣族织锦的创新发展,云南江城傣族织锦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果有时间就到整董看看吧,傣乡一隅,慢煮时光,惬意安详,在岁月静好的慢时光里,在古老的织布机上,在脚的上下踩动间,在手里穿梭的棉线间,是民族的坚守,是传承的技艺。近年来,整董镇坚持“开发、发掘、利用、发展”的原则,多措并举,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传统手工业的共同发展。在深入挖掘民族历史过程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傣族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更加感兴趣,更乐于学习、展示本民族文化。传图不失真,自然有斑斓。作为一门非常古老的纺织工艺,傣族织锦技艺对花纹的组织十分严谨,它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以动物、植物、建筑、人物等为题材,所织孔雀、大象、马等图案,代表着吉祥、力量和丰收,宝塔、寺院、竹楼等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寓意深远、五彩斑斓的图案,充分展示了傣家人对于万物有灵的敬仰,以及对于生活美好的遇见与传承

在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有10个傣族聚居的寨子。斗转星移,岁月匆匆,补远江畔的草木枯荣了数百次,世代居住于此的傣族生产生活亦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一种兴盛于农耕时代的古老技艺——织锦,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散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今走入傣族寨子,仍有人家屋檐角落里摆放着传统的木架织机,在某个农闲时分,某个静谧的傣家小院里依旧会响起沙沙的织布声。

傣族织锦的创新发展,云南江城傣族织锦(1)

江城县整董镇城子三寨

图案就是历史,抽象源于自然。傣锦,即傣族织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品,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锦以棉、麻等为原料,用传统的坐式织机织成,起源于唐朝的它直接反映了傣族农耕社会时期的面貌。在许多其他民族农耕社会相关手工艺逐渐消亡的时候,傣锦显得格外珍贵。

傣族织锦的创新发展,云南江城傣族织锦(2)

傣族织锦

传图不失真,自然有斑斓。作为一门非常古老的纺织工艺,傣族织锦技艺对花纹的组织十分严谨,它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以动物、植物、建筑、人物等为题材,所织孔雀、大象、马等图案,代表着吉祥、力量和丰收,宝塔、寺院、竹楼等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寓意深远、五彩斑斓的图案,充分展示了傣家人对于万物有灵的敬仰,以及对于生活美好的遇见与传承。

热爱而传承,丘壑明于胸。从前的傣家姑娘,织锦技艺代表着她们的才德。随着时代发展,手工织布渐渐被简单易操作的机器取代,会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坚持下来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咪宰金老人,是傣族织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7岁开始学习织锦,20岁创新工艺,改进织锦技术,今年已经92岁的她,花一生的时间传承、发扬着这项千百年的民族技艺。已入耄耋之年的她,身体健朗,耳聪目明,手指依然在纱线中灵活地穿梭。她织出的“傣锦”做工精细、图案丰富、式样精美。引得村里的好多中、青年都来找她拜师学艺。在传承傣族传统手工织锦中,她不仅教徒弟纺线、织锦,对个别能力较强的徒弟,她还把设计图案的技巧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傣族织锦的创新发展,云南江城傣族织锦(3)

傣族织锦

近年来,整董镇坚持“开发、发掘、利用、发展”的原则,多措并举,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传统手工业的共同发展。在深入挖掘民族历史过程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傣族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更加感兴趣,更乐于学习、展示本民族文化。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果有时间就到整董看看吧,傣乡一隅,慢煮时光,惬意安详,在岁月静好的慢时光里,在古老的织布机上,在脚的上下踩动间,在手里穿梭的棉线间,是民族的坚守,是传承的技艺。

云南网通讯员 罗云燕 朱榆倩 摄影报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