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星际迷航最厉害的星舰:星际迷航的瓦肯星是他发现的

星际迷航最厉害的星舰:星际迷航的瓦肯星是他发现的葛健也特别与青年科学家分享了他的“葛氏”经验。他告诉在座的青年人,做科学研究一定要大胆想象,要积极提出新想法,再努力去实现。“要敢想别人没想的事,敢做别人没做的事,这样才能保持第一和唯一,做‘弄潮儿’。”他表示,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可以多读文献、多交流,提出问题,大胆产生新想法、新方式或新技术。“刚开始起步都是很难的,想透再做会有很大帮助,也可以积极需求各方面帮助,不必总独自琢磨。”◆ 与青年人分享“葛氏”科研经验 ◆ “原始创新科学家都具有深爱所研究方向、敢于从无到有、持续的努力和百折不挠的特征。”葛健也分享了自己原始创新的故事。他读博士的第一个研究工作发现了宇宙学常数存在的观测证据,先于1998年通过超新星观测发现宇宙加速的证据,却未能认识这是由宇宙暗能量产生的结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还是没有学会问为什么,没有深刻地去分析和理解结论的不确定性”。自此以后,他渐渐地学会了问What和Ho

星际迷航最厉害的星舰:星际迷航的瓦肯星是他发现的(1)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人一定要有梦想。”正是因为心怀搜寻系外行星的梦想,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领导团队自主研制高色散光谱仪和建造望远镜,开展达摩近邻宜居行星巡天,成功发现一颗距地16光年距离处、绕着类太阳恒星波江座40运行的超级地球,也就是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Star Trek)上想象存在的瓦肯星。10月19日下午举办的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五期“报国讲坛”上,他也将自己的“葛氏”科研经验分享给了青年科学家们。

◆ 好奇心驱使他探测地球2.0 ◆

在这一以《原始创新:科学道路上的从0到1——谈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习惯》为题的报告中,葛健用人类第一颗系外行星发现的故事以及银河系中心黑洞质量测量的典型案例等,解释了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三点思考,分别是改变思维习惯,尝试用代替寻找答案,注重问新的问题;注重概念的理解,深入认识和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识别和研究工作结果的不确定性来发现新现象和揭开自然规律。

“原始创新科学家都具有深爱所研究方向、敢于从无到有、持续的努力和百折不挠的特征。”葛健也分享了自己原始创新的故事。他读博士的第一个研究工作发现了宇宙学常数存在的观测证据,先于1998年通过超新星观测发现宇宙加速的证据,却未能认识这是由宇宙暗能量产生的结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还是没有学会问为什么,没有深刻地去分析和理解结论的不确定性”。

自此以后,他渐渐地学会了问What和How,最终也学会问Why。此后他发展了固定延迟干涉仪原理,成功运用到原始创新的高精度多普勒测量仪,并探测到了系外行星信号;研发了人类首台多目标多普勒测量仪,并成为国际斯隆数字巡天三期多目标地外行星巡天项目(MARVELS)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发现了20多个棕矮星、400多个双星以及50多个系外行星候选者等,其中包括一个奇特的双星系统中的巨行星和棕矮星系统。

“好奇心驱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探测到第二个地球。”2018年他就思考要回到祖国,继续追寻他的系外行星梦想。2020年他回国并加入上海天文台,大力推进“地球2.0”空间科学卫星项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7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超过400多位天文学家和技术人员,他希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天文学界的通力协作下, 发现第一个地球2.0,构建各类系外行星的大样本,回答地球2.0在宇宙中有多普遍、类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等核心科学问题,在系外行星探索历程中镌刻下闪亮的中国印记。

◆ 与青年人分享“葛氏”科研经验 ◆

葛健也特别与青年科学家分享了他的“葛氏”经验。他告诉在座的青年人,做科学研究一定要大胆想象,要积极提出新想法,再努力去实现。“要敢想别人没想的事,敢做别人没做的事,这样才能保持第一和唯一,做‘弄潮儿’。”他表示,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可以多读文献、多交流,提出问题,大胆产生新想法、新方式或新技术。“刚开始起步都是很难的,想透再做会有很大帮助,也可以积极需求各方面帮助,不必总独自琢磨。”

冒险精神、不害怕失败是他分享的第二点经验。“就好像投篮,只有多次锲而不舍地去投,你才有投中的可能。不投的话永远不会成功。”他表示,很多大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多次的失败尝试基础上的,“我们的达摩自动望远镜的运行,就是上百次的不断尝试、不断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近乎循环式螺旋上升。所以一定要有耐心,绝不可急功近利。”他也告诉在场青年人,做科研要持之以恒、追求完美,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他分享给青年人的经验都非常朴素而精准。比如要“学会找到和改进工作中的最弱点”“主动出击,做义务活动,很多大机会的到来都是从做义务活动开始的”“学会做‘老板”,把每件事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不要总想要有回报,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你会在需要帮助时获得别人的回馈”“多读、写、表达和交流”“面对不正确的事或做法,敢于勇敢地说出心里话”,等等。

◆ 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打开 “思想之窗” ◆

这一论坛由中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中共中国科学院沪区委员会主办,上海天文台党委承办。

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侯金良在致辞中说,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是第一动力”等,是一脉相承的。展望未来,科技事业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切实承担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他表示,通过葛健研究员讲述他心目中的“原始创新科学家”所具有的创新思维和习惯,可以帮助广大青年科研人员打开一扇“思想之窗”。

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李晴暖向葛健研究员颁发了报国讲坛纪念牌。她表示,本期报国讲坛在二十大期间举行,意义深远,我们的科技事业在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成就。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和新时代科学家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鲜明特征的科学家精神。

据悉,“报国讲坛”是中科院上海分院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推出的“讲述身边科学家故事”的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讲坛,旨在进一步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以“身边事”激励“身边人”,进一步激励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