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端午节的由来: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家乡的端午节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这一天,人们从集市上买回香包、花花绳。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早早起床,根据需要从集市上买回荷包蛋、油饼、煎饼、油条、油糕、粽子、甑糕等,在端午节的餐桌上依旧丰盛。人们吃过早餐后,都忙着去做自己的事,干自己的工作,争分夺秒为社会创造财富。现母亲已逝世十余年了,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我仍能嗅到那股母亲做成的香喷喷的荷包蛋,热气腾腾的油饼、煎饼、油条和甜津津的油糕、粽子、甑糕。一大家人围在一起过节日的开心场面,仍历历在目。做荷包蛋。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里,母亲常说:“能穷一年,不穷一天。”家里喂养了十几只鸡,每天要收5、6个鸡蛋,母亲舍不得吃一个,积攒起来,拿到街市上去卖,用卖下的钱维持全家14口人最基本的生活开资。每年端午节前,母亲按照惯例大人两个鸡蛋,小孩一个鸡蛋,进行积攒。到了端午节这一天,母亲早早起床,做荷包蛋。我最爱吃母亲做的荷包蛋

端午节的由来:家乡的端午节(1)

我的家乡在八百里秦川的西端——眉县。家乡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可多啦!绣香包、拧花花绳、做荷包蛋、烙油饼、摊煎饼、炸油条、丸油糕、包粽子、蒸甑糕、采集香艾等等,节日的气氛特别浓。

端午节前几天,母亲忙碌着锈香包。端午节这一天清晨,必须给家里所有人员戴在胸前,或装在衣兜里,表示吉祥。

拧花花绳。在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母亲用五种彩色丝线拧成花花绳。端午节这一天,天麻麻亮,母亲给我们的脖子、手腕、脚腕、腰间系上花花绳。到了六月六日这一天清早,母亲又从我们的脖子、手腕、脚腕、腰间解下花花绳,将其扔在村庄大路的车渠里,表示我们身上的晦气让来往的车辆碾去。

烙油饼、摊煎饼、炸油条、丸油糕、蒸甑糕。五月初四这一天,母亲就要和面,使面发酵。到了端午节凌晨,母亲就下厨房,烙油饼、摊煎饼、炸油条、丸油糕,忙前忙后,直到天明。我也不例外,忙着拉风箱。早晨,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母亲亲手做成的香喷喷的荷包蛋和热气腾腾的油饼、煎饼、油条以及甜津津的油糕、粽子、甑糕,十分开心。

做荷包蛋。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里,母亲常说:“能穷一年,不穷一天。”家里喂养了十几只鸡,每天要收5、6个鸡蛋,母亲舍不得吃一个,积攒起来,拿到街市上去卖,用卖下的钱维持全家14口人最基本的生活开资。每年端午节前,母亲按照惯例大人两个鸡蛋,小孩一个鸡蛋,进行积攒。到了端午节这一天,母亲早早起床,做荷包蛋。我最爱吃母亲做的荷包蛋。那香喷喷的荷包蛋吃起来,味道香在嘴里,美在心上。

包粽子。娥娥姐在村里出了名的,每年端午节,村子里有许多人拿着粽叶来向她请教。一片片粽叶在娥娥姐粗糙的手上灵巧地闪动,成了一个个粽子。她又烧一锅水,等水沸腾,将包好的粽子下锅。锅里的水要浸埋粽子,才不会煮出夹生粽子;先用旺火,后改小火;撤火后,粽子还要放在锅内焖一会儿,约摸一个多小时,香甜的粽子就煮好了。这时,娥娥姐才把手放在蓝底白花的围裙上擦擦,然后微闭双目深深吸上一口气,陶醉似地说:真香呵!

采集香艾。端午节早上,不等太阳出来,家家户户都要到田地的塄坎上、大路旁,用镰刀割一捆沾着露水的香艾 把它带回家 插在门框上 表示避邪。插在门框上的香艾渐渐被风吹干了,到夏天,村子里的小孩容易得腮腺炎,下巴肿得鼓鼓的。会针灸的人们用门框上的干艾草,卷成一团。“哧”一下燃起来,按在孩子肿大的下巴上,距2、3厘米远。燃着的干艾草冒出一股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这样反反复复几次,肿鼓鼓的下巴会渐渐瘪下来。

现母亲已逝世十余年了,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我仍能嗅到那股母亲做成的香喷喷的荷包蛋,热气腾腾的油饼、煎饼、油条和甜津津的油糕、粽子、甑糕。一大家人围在一起过节日的开心场面,仍历历在目。

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这一天,人们从集市上买回香包、花花绳。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早早起床,根据需要从集市上买回荷包蛋、油饼、煎饼、油条、油糕、粽子、甑糕等,在端午节的餐桌上依旧丰盛。人们吃过早餐后,都忙着去做自己的事,干自己的工作,争分夺秒为社会创造财富。

在人们快节奏高标准的生活快车道上,端午节习俗未削减。但端午节那热闹的气氛,人人亲自动手,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那种情景却没有表现出来,让人遗憾!

写于2008年10月8日

作者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家乡的端午节(2)

作者侯省彦在火箭军某部授课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1953年10月出生,1974年2月参加工作,1978年11月入党,凤翔师范毕业,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首批“百姓学习之星”、 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讲师团讲师、宝鸡市首批“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关工委“优秀讲师”、 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功勋奖获得者、被宝鸡市关工委、宝鸡市文明办授予“突出贡献”奖章。长期从事扶眉战役史料征集、整理、研究、编撰等工作,曾多次参加扶眉战役纪念馆布展工作和红色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其事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媒体已报道,并载入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