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城际铁路开工,绵阳冲锋号新开工铁路1条
绵阳城际铁路开工,绵阳冲锋号新开工铁路1条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重点服务业基础优势,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构建以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人力资源服务为重点和商贸流通业为支撑的“8 1”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西部现代服务业强市。1、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显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5G、北斗卫星应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创新产业,构建“6 6”先进制造产业体系,打造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制定实施优势产业建链强链行动计划,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增强制造业全产业链优势,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格局。强化高端引领和创新驱动,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先进制造业发展载体,加快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产业功能区。同步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新
绵阳冲锋号:铁路新开工1条,规划4条,建省级新区和中德产业园,高水平建设高新区经开区
绵阳,全面发起建设成渝副中心的冲锋号。大力实施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八大行动,让人激情澎湃。
虎眼将其中的干货收集整理如下:
一1、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显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5G、北斗卫星应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创新产业,构建“6 6”先进制造产业体系,打造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
制定实施优势产业建链强链行动计划,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增强制造业全产业链优势,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格局。强化高端引领和创新驱动,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先进制造业发展载体,加快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产业功能区。
同步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新型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头部”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长虹、九洲等扎根型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京东方、惠科等项目全面达产,推动威马、诺思、拓普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重点服务业基础优势,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构建以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人力资源服务为重点和商贸流通业为支撑的“8 1”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西部现代服务业强市。
加快布局一批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引导优质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向外扩张。实施文旅融合重点工程,培育文旅经济发展主体,提升文旅服务管理水平,构建“一个枢纽基地、三条精品线路、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
携手成渝地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布局一批文旅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文旅产业基地,共同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目标,加快发展粮油、畜禽水产、林果、蔬菜等重点产业,大力培育生猪、涪城麦冬、水稻种子、优质蜜柚、优质魔芋、平武天麻等主导产品,构建“6 10”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国家优质粮油和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川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深入实施“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
4、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围绕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5G等领域,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培育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创意和数字内容等产业,实施企业上云工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智能园区,开展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行业试点。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5、加强区域产业协作。加强与成渝地区产业协作,聚焦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高质量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补齐建强产业链,争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善信息对接、权益分享和收入分成等政策措施,推动建设产业合作园区。
二1、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鼓励在绵大院大所发展孵化器、产业园,推动核科学技术、空气动力技术、激光技术等再研发和在绵转化。强化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推动在核科学技术、空气动力技术等国防科技领域保持领跑优势。
争取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和重要科研机构落地绵阳,持续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强与成渝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等合作,谋划布局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深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强化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
绵阳国家级创新中心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以“一核两区三基地”为载体,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与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协同发展,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推动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 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围绕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布局配套项目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中物院配套产业园、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配套产业园。
实施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建立科技基础资源、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共享共用机制,探索产业创新共同体模式。
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绵阳区域中心,围绕核技术应用、磁性材料、空管、北斗卫星应用、智能制造、应急电源等领域,推出一批军民通用化标准成果。
推进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和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市场化运营。支持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建设中国科技城超算中心,向成渝地区乃至全国开放数据资源。发挥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绵阳分中心作用,促进军品需求与民口技术精准对接。
3、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强化系统集成、高效协同,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科研人员激励计划、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改革,探索试点科研事业单位区别于其他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
推进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科技城特色的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机制,持续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用好两院院士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基金。
健全“创业苗圃 孵化器 加速器 科技园区”阶梯型孵化体系,加强孵化载体跨区域交流合作,支持孵化机构在绵发展。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参与共建巴蜀科技云服务平台。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支持和鼓励跨区域创新创业活动。
三1、实施交通基础设施畅通行动。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按照“四向拓展、全域开放”要求,加快构建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建设成兰铁路,新开工绵遂内铁路,规划论证重庆至遂宁至绵阳至兰州高铁、成都至巴中铁路(绵阳段)、西成客专新通道(成都经绵阳至广元段)、绵阳经巴中至万源铁路并争取纳入国家相关规划,打通绵阳通往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出川大通道。
扩建绵阳南郊机场,建设与成都和重庆国际航空枢纽优势互补的骨干机场。推进机场迁建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北川、三台通用机场,有序推进江油、盐亭、平武通用机场建设。
加快G5成绵扩容、绵阳至九寨沟、绵阳经苍溪至巴中、中江经三台至遂宁、平武至广元等高速公路建设,抓紧开工G5绵广扩容,积极推进三台经大英至犍为、盐亭至南江、盐亭至茂县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规划研究G93绵遂扩容等项目。加快建设成德绵大道、德绵大道,协调推进贯通绵中金简城际快速通道。
2、畅通内部交通运输网络。加快G347、S205、S209等国省干线提档升级项目建设。推进绵安北等市到县快速通道建设,推动安州与绵阳主城区公交一体化,强化江油、三台等与中心城区城市交通网络衔接。
有序推进S415等山区公路改善工程、普通国省道大中修和“四好农村路”建设。规划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和绵阳西、绵阳南等综合客运枢纽,促进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有效衔接。
3、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建设。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物流产业园铁路专用线尽快开工。完善货运枢纽及站场,加强互联互通,推进传统货运枢纽向现代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打造绵阳铁路物流港,强化多式联运,探索与成都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一体化运营。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共同打造临港经济带。
4、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基础网络加快建设,支持长虹、58所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城大数据中心、绵阳·华为数字经济联合创新中心、中国联通下一代互联网宽带运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绵阳)和北川5G网联无人机应用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
健全信息安全保护体系。构建新能源充电桩网络。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和智慧化智能化改造。统筹推进水利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引通济安、开茂水库等水利项目建设,推进唐家山、祠堂湾、新华等水库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力争纳入国省“十四五”规划。
四1、 推动市县协同发展。落实“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深化各县(市、区)、园区相互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支持协同发展现代产业,打造协调联动的特色产业带和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协同建设基础设施,持续打好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统筹推进跨区域交通、水利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协同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强化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县域发展动力活力。
支持协同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支持协同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公共服务网络共建共享,统筹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等共通共用。鼓励搭建合作载体、实施合作项目,支持绵阳经开区与三台、绵阳科创区与游仙共建产业园区。
2、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国家级重点(特色)小城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制度机制,完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入市交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进城乡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农村地区信贷分配额度比重。
五1、实施城市发展能级跃升行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高起点谋划城市发展布局,争取中心城区按照“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进行规划建设,扩展园城、产城融合发展区域规划面积,拉开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力争2035年跨入Ⅰ型大城市行列。
坚持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省级新区,推动在高质量发展、全面创新改革、区域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坚持新区有机生长、组团协调发展、旧城双修更新同步推进,加快构建“一城双心、组团协调”的现代化大城市格局,不断提升城市人口、产业和消费等集聚能力和带动能力。
把规划建设的省级新区作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载体,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与老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科技新区、产业新区和城市新区。完善城市组团,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生活功能、深化基础建设、活化交通联动,实现组团内部产城融合、组团之间协调发展。
有序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改善旧城基础设施,优化老城区公共资源配套和商业布局,推动行政办公、公共服务、专业市场、工业、仓储等功能向城市新区疏散转移,实现旧城有机更新。
3、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塑造城市风貌,融入更多科技元素,打造“景观化”“绵阳范”城市家具。创新公园绿地建设模式,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差异化布局商务中心、文体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人才公寓,优化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及公办幼儿教育等公共资源布局,满足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要,解决好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提升生活舒适度和便利性。
4、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配套完善各类体育设施。用好用活文物非遗、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建筑、三线建设遗址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艺术水平,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高质量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培育跨境消费、定制消费、户外消费等消费新业态,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和周末经济,引导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推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行动。开展生态共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加快涪江、安昌江及其他重要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大规模绿化绵州行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强森林保护和森林经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申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环城森林带。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
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及社区入口建设,强化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空间,切实加强保护和利用,依法清理整治探矿采矿、水电开发和工业建设等项目,通过分类处置方式予以解决。支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
七1、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行动。破解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开展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点。推动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探索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以及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属地方收入部分跨地区分享。支持游仙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
2、提升对外开放实效。认真落实绵阳市与重庆北碚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三年行动计划”。
绵阳国家级高新区
绵阳国家级经开区
高水平建设绵阳高新区、绵阳经开区两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游仙高新区、江油高新区和安州工业园区、三台工业园区等省级开发区,支持涪城申建省级园区,促进扩能升级、提质增效。
建好中德等国别产业园区、中国(绵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绵阳综合保税区。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纳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范围,建设以技术贸易为特色的自由贸易新片区。
争取开展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做大做强绵阳企业进出口联盟,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持续优化进出口结构。
扩大铁路、机场口岸开放合作,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对外交往中心,推进技术、装备和服务等加快“走出去”。深化文化、教育、医疗和体育等领域国际交流。提升科博会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水平,推动科博会、西博会和重庆军博会、智博会等重大博览会展活动共建共享。协同建立通关便利、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互认机制。
八支持在绵高等院校建设,共建区域教育联盟,参与产教联盟建设,鼓励成渝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绵办学,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基础教育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和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文体赛事协同联办机制。拓展文化建设途径、丰富文化服务形态,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等互联共享。
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医院在绵建立分院。努力打造国家级医用卫生产业基地。加强中医合作,健全中医产业链条,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参与国家级联控中心建设。
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区域内异地门诊医疗直接结算。争取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综合创新试点。推动户籍便捷迁移、居住证互通互认。推行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促进公租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协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