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上公厕有哪些注意事项?厕所文化的普及
女性上公厕有哪些注意事项?厕所文化的普及民国时期的女子在上大学的时候宿舍也是没有任何独立或者公共厕所的,她们的如厕工具都藏在自己宿舍的床底下,像那些家境殷实的小姐们为此还专门有个老妈子陪读,这个老妈子除了照料日常起居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给小姐倒马桶。民国时期的美女明星陈燕燕,她在拍戏时,汽车上必备两样物品:一是化妆品,方便在妆花了的时候随时补妆;二是马桶,在外出的时候可以随时拎着找一个没人的房间锁上门方便。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下了一个百姓从未听过的命令,“一律不准在街上大小便”,为了防止有人黑天随意大小便,还要求每家每户的老百姓自己点灯,以此监督路上有人随地大小便,为此,八国联军还在路上建起了很多公厕,这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公厕。虽然路上有公厕了,但这公厕不分男女,全是男人专用,毕竟几千年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女人进入公厕是举止不当的表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民国时期,那么在此期间,女人们如何解决内急问题呢?答
俗话说得好,人有三急分别是“尿急”“便急”和“屁急”,常用来比喻排泄问题,虽然这个说法不是非常雅观,但是人嘛,谁也躲避不了这三样,对于现代人而言,“公共厕所”非常普遍,基本上随便出门走个几百米就有,通常国内的厕所都是男左女右,如果谁要走错了,可是会被人痛骂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百年前,路上就算有厕所,也都是男人们用的,那么如果女人在路上的时候,突然内急该怎么做呢?
这里就不得不先谈谈中国的厕所文化了,中国最早的茅坑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那时候的厕所雏形还是一个“坑”,随着老祖宗们心智慢慢的发展和天气等原因,“坑”的周围慢慢就有了“茅屋”,也就是“公共厕所”的早期雏形“茅坑”。根据春秋时期的典籍《说文》记载:“厕,清也。” 《释名》云:“溷,为浊;圊,为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厕所又称“偃”,《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看来古人参观居住房屋,必到厕所去检查一番,而厕所还需用屏障掩蔽。
中国有有记录的,且普遍有公厕记录的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统治的高压时期,满人一直活跃在关外,有了三急一般野外就解决了,但是等他们入主中原后,因为不了解关内的生活习惯,所以对于“厕所”始终是排斥的,故宫人口最多的时候有一万多人,他们解决三急的方法都是便到桶里,然后有专门的人每日送到郊外。
但是普通老百姓可就没人伺候了,他们在家的话一般都会有夜壶、恭桶一类的,如果这些东西满了就倒到外面,要是在大街上突然有这种需求了,那么对不起勒,路边找个人少的地方当众解决。晚清时期在华的海关医生瑞德(A.G. Reid)说到,中国人任由厕所粪便堆积,有的时候不仅仅是私人住宅旁,就连生意兴隆的餐馆旁边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直到八国联军的时候才得到改变,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他们在烧杀抢掠后忽然想的治理一番,特别是卫生问题,此时的欧洲人对于排泄物、公共卫生的问题,大致是在进入18世纪后,才逐渐有系统地重视和解决。所以,那个时候的西方,和半个世纪以前的西方已经大不相同了,城市卫生非常受重视。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下了一个百姓从未听过的命令,“一律不准在街上大小便”,为了防止有人黑天随意大小便,还要求每家每户的老百姓自己点灯,以此监督路上有人随地大小便,为此,八国联军还在路上建起了很多公厕,这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公厕。
虽然路上有公厕了,但这公厕不分男女,全是男人专用,毕竟几千年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女人进入公厕是举止不当的表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民国时期,那么在此期间,女人们如何解决内急问题呢?答案是用马桶,一般情况下,女人们在家中用马桶解决,这种马桶基本都是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
条件好的家庭,会给女子闺房专门留一处空间来如厕,为了防止味道太冲,女子闺房一般会点熏香来稀释臭味,而后拿一道布帘子遮住避免走光;如果女人们非得上街怎么办?很简单,他们会拿上一个桶,有需要了找个没人的屋子解决完再倒到外边,就连不可一世的慈禧在逃跑的时候,都不会带上自己的桶,何况这些普通人。
民国时期的女子在上大学的时候宿舍也是没有任何独立或者公共厕所的,她们的如厕工具都藏在自己宿舍的床底下,像那些家境殷实的小姐们为此还专门有个老妈子陪读,这个老妈子除了照料日常起居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给小姐倒马桶。民国时期的美女明星陈燕燕,她在拍戏时,汽车上必备两样物品:一是化妆品,方便在妆花了的时候随时补妆;二是马桶,在外出的时候可以随时拎着找一个没人的房间锁上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