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建涛和孙卓谁的条件好:符建涛认亲过程为什么如此不同
符建涛和孙卓谁的条件好:符建涛认亲过程为什么如此不同不幸的是,总有一些声音听着“很有道理”,实际让人“怎么做都不对”,那是给神不是给人定的标准,难免让当事人不知所措,压力山大幸运的是,总有正义和善良的声音温暖支持着自己,正如孙海洋寻子十四年得到的舆论和媒体的支持和帮助一样,这些声音,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动力“孙海洋又一次失去了儿子”回养父母家的孩子是“认贼作父”很多人抓住其中的一两句话,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或褒或贬,畅快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处在舆论中心的人的幸和不幸
寻找孩子十四年的孙海洋找到孙卓了,全网热闹了好几天
同一年在深圳丢失已然认亲的符建涛也火了,因为他不仅清楚知道自己是被拐卖的,还通过视频认出了拐卖孙卓的人,帮孙海洋找到了儿子,被一致的点赞声包围
随着事情的发酵,网上各种各样的声音可谓是层出不穷:
“那不是你父母,那是买家,是犯罪嫌疑人。”
“孙海洋又一次失去了儿子”
回养父母家的孩子是“认贼作父”
很多人抓住其中的一两句话,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或褒或贬,畅快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处在舆论中心的人的幸和不幸
幸运的是,总有正义和善良的声音温暖支持着自己,正如孙海洋寻子十四年得到的舆论和媒体的支持和帮助一样,这些声音,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动力
不幸的是,总有一些声音听着“很有道理”,实际让人“怎么做都不对”,那是给神不是给人定的标准,难免让当事人不知所措,压力山大
孙卓回湖北老家,全网沸腾(图片来自网络)
人生的路,每个人都不同,过度比较是对当事人的一种苛责
从被解救过程和认亲过程中,可以看出孙卓和符建涛,这两个同一年被拐卖到同一个地方的人反应完全不同
孙卓对小时候记忆全无,认亲后继续回山东读书
孙卓对小时候的事情,对亲生父母完全没有印象了
孙卓的姐姐开玩笑说他是捡来的,孙卓说,我以为姐姐在开玩笑
孙海洋问:你小时候、一岁、两岁、三岁、四岁你都没有照片,你不觉得奇怪吗?孙卓说:他们跟我说那些照片小的时候弄丢了,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
当警察找到他,告知他实情时,他懵了,不知道该高兴还是伤心
认亲后,孙卓对养父母表现得颇有感情,选择回去继续读书完成学业
符建涛对很多事情记忆深刻,主动提出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他依稀记得自己被拐卖的经历,误以为妈妈真的把他卖了
他害怕说出来会被打,下决心等长大了向妈妈弄清实情
他悄悄地弄清了自己的血型、养父母的血型确认自己的身份
警察找到他后,他说自己知道是被拐卖的,他上网找到妈妈发的寻子电话,主动打电话给妈妈
他看了警察发的孙卓被拐视频,一眼认出拐卖孙卓的人,帮警察找到了孙卓
认亲后,他主动提出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其一,信息不对称是两人反应不同的重要因素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获得优势,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所有人的信息都是不对称的
何况是两个才四岁的孩子呢?
被拐前后以及后面的生活经历都导致两个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接收到的信息不只是不同,而且无论得到什么信息,他们都无法得到确认。因为两个小孩子身边全是对他们实施欺骗的人贩子和养父母,他们得到的信息都是谎言
而且,人贩子和养父母传达给两个孩子的信息也有很大的不同,恐怕人贩子对待每个受骗的孩子撒的慌都会不一样,每个养父母也各自编织着各自的生子故事,信息严重不对称
正如电影《楚门的世界》中,身份信息的确认和发现对当事人的选择和事情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其二,选择性记忆是产生信息偏差的关键原因
选择性记忆指人们对所接受信息的基本倾向,即人们通常会选择记忆那些与自己观念最一致的内容。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一股脑地接受所有信息,而是会选择性地记忆与已有观念一致的信息,忽略其他信息,以满足内心需要,达到心理平衡
你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对一些可疑信息甚至会视而不见
显然,孙卓在一开始就对包装过的信息深信不疑,即使有信息冲突之处,也是以开玩笑来给自己一个解释
符建涛则不同,他妈妈以前说过他要是调皮就给他卖了的话,也让他知道了人是会被卖掉的,孙卓则可能完全没这个概念。而且,从一开始,他就对人贩子和养父母包装的信息选择了怀疑
当然,这和小时候记忆的持久性和深刻程度也有关系
人的信息是选择性记忆的结果。两个四岁的孩子一开始在模糊中选择了什么信息,在后面就会加强什么信息
毫无疑问,孙卓忽略了那些与养父母给他编织的故事相冲突的信息,来证明自己是亲生的,而符建涛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利用一切机会证明了自己不是亲生的
每个人早年经历本质上不同,所有的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孙卓丢失时,还不到四岁(图片来自网络)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适应性行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肆意评断是不道德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根据环境的不同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展出一种生存策略,形成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
即使再小的孩子都必须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状况,这是一种生存本能
想象一下,对被拐的三四岁的小孩子来说,人贩子和养父母就是他们唯一生存的依靠,他们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应对变化的环境,不管是忘记亲生父母,还是把亲生父母藏在内心深处的角落里
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一样,得看走不走运。离开亲生父母的孩子的命运就更不好说了,他们随时都有被交易、抛弃甚至伤及生命的危险
不用说,被拐卖的过程是极其凶险的
- 有的孩子可能仅仅因为记住了亲生父母的样貌和地址导致没有人买而被害
- 有的孩子执拗地不顺从、闹出动静,在坏人手中成了麻烦,便遭遇不测
- 有的仅仅因为人贩子走投无路,便遭到抛弃
种种可能性都是有的
而小孩子表现出讨好,或者配合坏人期待的顺从行为,比如不哭、乖、懂事,可能都是一种保命的应急措施,是危险情况下的生存本能
远离了亲生父母,怎么活下去是每个孩子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给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其一,孙卓对养父母的感情是正常的情感依赖
怎么处罚养父母,也就是买家,是法律的事情
然而,仅仅因为孙卓的一句,“如果养父母被判刑,我会生气的。”就指责孙卓“认贼作父”,说:
“那不是你父母,那是买家,是犯罪嫌疑人。”
“养父母对你好只是因为你是男孩,亲生父母对你好才因为你是孙卓。”
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这么说是对的,然而,谁都不是上帝;对拐卖的愤怒和痛恨也可以理解,然而,谁都代替不了当事人
这些说法让人警醒,但是既混淆了法律和道德,又混淆了理性与感情。用这些标准来要求孙卓,指责孙卓,确实有些道德绑架
人本身就是复杂矛盾的个体,其中,人的情感是最复杂的
一个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情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会对抚养他长大的人产生依赖心理,会有着感恩,想要回报他们的意愿
这种感情不可能立刻产生,也不可能立刻消失
即使他知道了自己一直以为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的父母十恶不赦,感情终归是感情,感情的变化需要时间,需要经历,甚至需要经历内心的阵痛,感情连接越深,痛苦也越深
以当下的情境,做出果断选择对孙卓来说是一种他还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的痛苦,是一种他难以承受的压力,符建涛明显不同,他准备已久
其二,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就是给他选择的自由和空间
武志红指出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
- 个人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最典型的就是家,个人领域的运行规则是珍惜,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
- 社会领域以工作关系为核心,最典型的就是工作,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权力规则更多地会引起权力争夺
以社会领域的权力规则和对错来评判个人领域的感情本身就不公平,也不合理
痛苦还是幸运,其他人都代替不了当事的孩子,亲生父母也代替不了,因此,从旁观者的角度评判当事孩子的一言一行过于苛刻。说这些话的人恐怕自己处于当事人的位置也不可能毫不犹豫地实现转身,那样恐怕又有人骂他冷血、白眼狼
所以孙卓父母一直呼吁大家不要给孩子压力,让孩子的生活回归平静,并且对孩子的选择表示尊重和理解
请大家相信,最爱孩子的亲生父母最清楚地知道怎么做对孩子最好。妈妈在采访中也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孩子能承受的东西,请大家不要曝光孩子的长相
孙卓与亲生父母在一起(图片来自网络)
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当下最好的,不对别人的未来做设定才是最大的善良
从孙卓选择暂时回山东读书后,尤其是亲生父母将孩子送回山东读书后,网络上另一种声音便开始一浪高过一浪,对未来唱衰的,叹息的
说孙海洋找到了孙卓,失去了孙卓的心
说这些失去又找回来孩子的父母可怜
说他们心心念念盼着的团圆不过是一种幻想
这些声音表面看是站在亲生父母一边试图“叫醒”还没“睡醒”的孩子
但是:
- 孩子的亲生父母听到这些话会安心吗?
- 哪怕父母有一颗急切地想要孩子回到身边的心,他能强制孩子立刻回去吗?
- 孩子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哪怕是一直在自己身边的孩子,长大后想要远走高飞你能强迫他吗?
- 难道孙卓就不能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吗?
一时的选择代表不了未来,暂时的选择更不代表永远,没有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未必就不圆满
孙卓的选择恰恰说明他的学习目标一直是清晰的
他说读大学后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其实对未来归属已经给出答案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人生的道路是需要规划的,转学也是需要一系列的手续的,当下的选择或许是因为他对这些的思考还不清晰,况且很多事情毕竟还需要成人来做出决定
相信,用不了多久,一切都会更清晰
其一,该痛斥的是拐卖,不是孩子的选择,该唤醒的是尚未找到的孩子,不是回归的孩子
如果非要说被拐卖的孩子、父母、家庭可怜,那也是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导致的,而不是认亲之后的事情引起的
- 对于找了孩子十几年的家长,对孩子日日夜夜的惦念是一定的。那些长时间找孩子的家长要求其实是更卑微的,他们的期望真的很简单,可能仅仅是知道孩子的消息,知道孩子还活着,知道孩子有没有受苦而已
- 他们也仅仅期望自己不再提心吊胆,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过不好年,他们可能只要一个安心而已
找到了孩子,不管在哪,和没有找到孩子是本质上的不同
这些孩子就生活在大家身边,举全社会之力,让尚未找到孩子的父母不再日日奔波在找孩子的路上,让孩子回家才是这些家长的心愿
其二,当下即是生活,心安即是归处
今天孩子的回归,不管是身回,还是心回,都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这一点,从找到孩子的亲人发自内心的喜悦可以看得出来
孙卓和符建涛的认亲,都足够幸运和圆满
孙卓做得足够好,选择也很理性
他健康、阳光、善良、懂事
他理解亲生父母找他十四年的辛苦
他说一定要回去看一下家乡,看看爷爷奶奶
他和姐姐、弟弟手足情深,彼此接纳
他在短短几天内表现出对亲生父母、家人和大家庭的亲情和融入
孙卓的父母做得更是让人感动,无可挑剔,处处为孩子考虑
他们给了回归的孩子最隆重的欢迎,足够高级的仪式感
他们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注重保护孩子的隐私
他们爱孩子,却很有理性、有分寸
这些一定会让孙卓的内心产生触动
这是很好地开始
开头是好的,相信未来也一定会是好的
克制自己,不要因为孙卓回去上学了就开始各种的担心、焦虑甚至指责,就开始担忧孙家未来的团圆问题
与其担心,不如祝福
离家前的全家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