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国都督陈景明,民国首任福建都督

民国都督陈景明,民国首任福建都督1894年7月23日凌晨 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 挟持朝鲜国王李熙 解散朝鲜亲华政府 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 并成立以金弘集为实际首脑的亲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内阁断绝与清朝的关系 “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并随后偷袭丰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 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后 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在清廷内部处于上风 在他们带领下 各地积极扩军备战。在此形势下 湖广总督张之洞奏派湖南提督娄云庆扩充“庆”字军 驻扎岳州 以备调遣 孙道仁遂被娄云庆征调“墨絰以从 赴岳州 委充总理营务处” 兼统“庆”字新五营。赴任后 凡与湖南巡抚接洽及营中训练等事 均由孙道仁一手经理。其后不久 热河金丹道教徒杨悦春、李国珍、齐保山等人于敖罕旗发动起义 他们聚众数万 四处出击 希图推翻清廷残暴统治 建立新政权。清廷派提督左宝贵、聂士成出师围剿

孙道仁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他早年曾随父参加中法战争 先后担任福建武备学堂总办、长门统领、陆军第十镇统制、福建提督等职 渐成军界一耀眼新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 已加入同盟会的孙道仁还积极援助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 为光复福建立下巨大功勋 并由此被选为福建革命军政府首任都督 在其人生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不久 孙道仁又响应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 毅然率军参加讨袁战争 1916年还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 授永威将军衔 赴甘肃、新疆查禁鸦片。及至晚年 颇负盛名的孙道仁还被福建省政府聘为高等顾问。

民国都督陈景明,民国首任福建都督(1)

孙道仁

孙道仁,字退庵 号静山、静珊 1867年2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柳林铺。据史料记载 孙家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子裔 故而家族男丁世代习武成风 曾一度培养出了汉末孙策等国之名将。孙道仁父亲孙开华亦为晚清名将 他曾由武童投入湘军 在赣、湘、苏、粤等地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 为湘军名将鲍超部骁将 被赐号“擢勇巴图鲁” 历任游击、副将、福建漳州镇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等职务。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 孙道仁自幼便承继家训 学习武艺 尤喜驰马试剑 渐渐“有声于行伍之间”。

1883年 清朝与法国之间为越南主权问题而爆发战争。战争开始后 清朝政府一再妥协退让 但法国侵略军却步步进逼 逐步将战火扩展至中国东南沿海。更有甚者 1884年8月23日 法国还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以内的优势兵舰向中国船舰猛烈攻击 导致中国水师仓卒应战 “顷刻间 战舰十一艘或沉或伤 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 写下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在自身利益遭受严重威胁之时 清廷于8月26日颁发上谕 谴责法国“勒索无名兵费 恣意要求” “先启兵端” 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 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在此形势下 孙开华被台湾巡抚刘铭传委以防守沪尾 (今台湾淡水县) 重任 孙道仁亦随父参加了此次战争 并一战成名。

当时 鉴于中国水师已在马尾海战中被消灭殆尽 法军远东舰队遂在司令官孤拔统帅下 于10月23日开始对台湾各港口实行海上封锁 企图以此切断台湾与大陆的交通和供应 逼迫台湾守军不战而降。法军封锁开始后 面对台湾军民告急、亟需接济的严峻形势 刘铭传电请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南下救济却遭拒绝 他“遍觅有胆色者冒险接济军实” 亦“无人敢自告奋勇其往”。焦灼万分之际 倏闻孙道仁正“留提署料理事务” 欣喜若狂的刘铭传随即派遣参将刘维兴押解火药、枪炮至泉州 与孙道仁商议接济之法。

据记载 待了解情况后 年方十八、血气方刚的孙道仁慨然说道:“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泉州与台中府对渡 若遇风色顺利 一昼夜可达台中府之吾栖港。现值军需万分紧急之时 正臣子效命之日。道仁愿不避艰险 押运此批军火赴台济急!”随后 孙道仁便秘密雇用帆船 “藏火器于舱底 钉木板于其上 再储以他物” 并“乔装船家 身任护送之役” 最终将军需物品成功送至吾栖港 挫败了法国侵略者企图霸占台湾的阴谋。经此一役 孙道仁名声大噪 深得刘铭传青睐 稍后更被其以“敢于任事 委为前敌营务处” 开始了仕途生涯。

1885年6月9日 清廷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 又称《李巴条约》 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中法战争至此结束。随后举行的论功封赏中 孙开华为避嫌 没有授予孙道仁,并让孙道仁入京以“荫生”身份参加朝考。“道仁奉命之后 携带巨金并开华在战时抢来之古玩珍宝 驰驱北上 以此作为进身之阶” 又“投拜醇亲王为门下士” 再加上其初出茅庐的摄人锋芒 经过一番努力 最终得到“内用京府通判 分发顺天补叙”官衔 又得益于刘铭传的大力保荐 遂被授四品衔 成了满清王朝一年轻公务员。几年后 鸿运当头的孙道仁又被庆亲王奕劻看中 出任颐和园海军水操内学堂办事官这一要职 “迨西太后驾临颐和园时 得以接近待驾” 并“以道仁有将门之后 颇得西太后赏识”。出任颐和园海军水操内学堂办事官之举 犹如一盏高堂红烛 点亮了孙道仁的生命 照亮了他的前程。

其后不久 热河金丹道教徒杨悦春、李国珍、齐保山等人于敖罕旗发动起义 他们聚众数万 四处出击 希图推翻清廷残暴统治 建立新政权。清廷派提督左宝贵、聂士成出师围剿 “顺天府应解协饷赴前敌接济 所属文员无人敢往” 孙道仁遂毅然请行 并受顺天府尹孙楫委派 办理后路运饷事务。于是 在那寒风刺骨的季节 满怀报国壮志的孙道仁 不畏劳苦 接连往返于朝阳、赤峰、热河等处 为保障军需补给立下了犬马之劳 并最终以“运饷无贻误 乱平” 得保奖三品衔 以知府分发福建补用。

1894年7月23日凌晨 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 挟持朝鲜国王李熙 解散朝鲜亲华政府 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 并成立以金弘集为实际首脑的亲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内阁断绝与清朝的关系 “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并随后偷袭丰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 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后 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在清廷内部处于上风 在他们带领下 各地积极扩军备战。在此形势下 湖广总督张之洞奏派湖南提督娄云庆扩充“庆”字军 驻扎岳州 以备调遣 孙道仁遂被娄云庆征调“墨絰以从 赴岳州 委充总理营务处” 兼统“庆”字新五营。赴任后 凡与湖南巡抚接洽及营中训练等事 均由孙道仁一手经理。

随着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 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主持总理衙门 开始着手对日议和 主战派的势力渐遭打击。此后 在美英等国调停下 同时由于国内农民暴动频发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 李鸿章遂于4月17日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约即成 清廷内部主和派随即开始排挤主战派 孙道仁也被解除军职 并将其所部“庆”字军大半遣散。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加上条约签订6天后“俄罗斯帝国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 阻碍它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 便联合法、德两国进行干涉 结果是要中国以银3000万两向日本‘赎回’辽东半岛”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为筹集这笔巨额白银 清政府绞尽脑汁 湖南巡抚竟连给“庆”字军的恩饷也予以扣发 遂导致军士哗然 险发兵变。在这一关键时刻 还是卓有威信的孙道仁挺身而出 筹垫巨款 才使“庆”字军“各发恩饷一月” 各营得以安全遣散。

1898年6月11日 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 宣布实行变法维新。随后 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 光绪皇帝接连颁布变法诏书和谕令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 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 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 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 编练新军。文化上 废八股 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 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种形势下 闽浙总督许应騤决定顺应帝意 实行自强军营制 并由孙道仁负责军事训练各项事宜。即得此任命 孙道仁随即大展所能 精心训练 且效果显著 甚得许应騤赞许。“恰好朝廷有旨命疆臣保举将才” 许应騤遂将孙奏保 取得“奉旨交部带领引见”的殊荣。稍后 孙道仁即被委为全闽总办营务处 仍统领福胜步、炮等营 驻扎省城闽侯 (今福州) 办理省防事务 旋又兼统福强水陆全军 (水陆共十三营) 。到任后 孙道仁对全省防务进行整顿 改编军队 使之系统化、制度化 大大增强了闽省军力 颇得清廷赞赏 渐成闽省军界一著名新派人物。

不久 在守旧派及后党亲贵阻挠打击下 维新变法宣告失败。慈禧太后软禁皇帝于中南海瀛台 甚而欲废帝改立 遭致各国强烈反对。加之甲午战败后 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 也增长了清廷大员的仇外情绪。在部分朝廷亲贵支持下 义和拳遂开始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大举进京勤王 到处杀害外国人及教徒 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 并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 但未获回应 便组成八国联军 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 接连攻陷天津、廊坊、北京等地 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仓皇逃往西安。目睹及此 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刘坤一积极联络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騤、山东巡抚袁世凯等督抚 “力任保护商教之责 以靖地方” 并着手与各国领事订立“东南互保条约”。

当时 各国驻福建领事均表示唯有“孙道仁出任保护之责” 方肯签约言和。福建盐法道杨文鼎遂奉许应骥之命与孙道仁约定 由杨文鼎负责筹款 孙道仁肩保护之责 以为福建履行条约之资。

待7月14日“东南互保条约”签订后 孙道仁先是请总督许应騤照会各领事请将各国商人、教士调居省城 由孙派得力士兵两营于其住所附近 以资保护。接着 孙道仁还将教堂、洋行产业经开列清单存案 交地方官保管 “俟大局平定 照单点还”。

除此之外 孙道仁“又虑电报不通之处 消息羁迟 于是按地方之繁简 分派兵士驻防 率三十里设一站 驻兵二棚 (清制以十四人为一棚) 附设骑递 密布侦察 以广耳目 严办土匪 以遏乱萌 省垣附近 日夕亲自督率弁兵 严密逡巡。”就这样 在孙道仁的精心安排下 “乱党虽时思煽惑滋事 赖防范严密 皆不得逞”。

这一时期 受义和团运动影响 福建浦城县人刘加福还聚众数千起事 反抗当地官吏的苛暴统治。消息经层层上报后 闽浙总督许应騤命孙道仁镇压此次暴动 孙道仁遂对部下“授以机宜” 最后“擒刘加福于江山界”。就这样 凭着在“东南互保”运动中的不凡表现 以及在剿灭刘加福义军中显示出来的杰出才能 孙道仁受到清王朝嘉许 得以二品顶戴的奖赏 开始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最高峰。

1901年9月7日 由于接连战败 清政府被迫派代表奕劻、李鸿章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日本等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了又一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 中国由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签订后 饱受欺凌的清廷立志整军经武 孙道仁又奉许应骙之命 “挑选军中初级官弁资质聪颖者三十人随往” 赴日本参加大演习 兼考察陆军教育。自振武陆军中小学校开始到士官户山各学校止 他们逐一考察 “使知现时武备之精进 非若昔日之长枪大戟、画地为式诸阵法 可以对列强而制胜也”。返闽后 感触颇深的孙道仁随即在许应骙支持下奏派总办陆军武备学堂 上任后聘日本人为教官 课程、编制均仿日本士官学校办理 “厥后毕业成绩可观 各生赴都考试多列前茅。各省争相延揽 委充统带、管带者不乏其人”。

次年 福建省着手整编常备左右军两镇 孙道仁本部及福强军数营被编为常备军左镇 由孙道仁兼任左镇统制。当时 左镇共三标 标各三营 营二百六十人 驻防省城。不想 就在孙道仁专心练兵 报效国家之时 1903年 闽浙总督许应騤因贪污被人弹劾 孙道仁亦为福建布政使周莲中伤 解去左镇统制职务 降补通判。好在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崇善在校阅营伍、考察学校后 对孙道仁的训练方法与教育成果大为赞赏 认为其属遭人中伤 才在保全将才名义下将其官复原职。

稍后李兴锐出任闽浙总督 他随即委任孙道仁兼任常备军右镇统制 并统长门各炮台 令其整顿要塞。经其大力整顿 “自是长门炮台规模一变”。不久 两江、闽浙总督互调 新任闽浙总督魏光焘未到任前 由福州将军崇善兼署闽督 孙道仁又被崇善调为军政局总办 仍兼福建陆军武备学堂总办。此时 “因省远隔 孙道仁遂呈请交卸右镇及长门炮台统领职务”。待魏光焘出任闽督后 朝廷特旨 福建福宁镇总兵著福建候补道孙道仁署理。

1905年 孙道仁“接印任事 照常驻扎省防兼办各差 并筹办改编常备军事宜”。同月魏光焘解任 升允未到任前由福州将军崇善二度兼署闽督 孙道仁又被崇善檄委充福建常备军统制兼教练处总办 并由崇善奏派赴河间府参观北洋陆军秋操。10月 奉上谕:“福建福宁镇总兵著孙道仁补授。”入京递摺谢恩 召见两次 垂询整理福建炮台及创立陆军学堂、编改陆军情形甚详 并蒙颁赏“福”字。12月 湖南巡抚端方升任闽浙总督 孙道仁又被授予袭骑都尉世职。不久 再任福建暂编陆军第十镇统制。

几年后 孙道仁以办学堂成绩昭著 卸去练兵处总办、福建陆军武备学堂总办职务 奉旨赏加提督衔。1910年美国舰队来华游历 孙道仁又奉谕在厦门海口妥为招待。当时清廷令第十镇派陆军一标前赴厦门照料保护 他奉命后亲率第三十七标赴厦照料。事毕 孙道仁前往安徽参观第八、第九镇会操 循例入京陛见 奉上谕:“孙道仁著赏给陆军副都统衔。”未几 又“奉上谕:孙道仁著补福建水陆提督” 终成福建历史上的显赫人物。

武昌首义 全国震动。处于风雨飘摇的福建清朝统治者更是惶恐不安 不可终日。为了防止剧变 总督松寿思以温和手段设计缓和 利用所能掌握旗兵五千人众 作垂死挣扎。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总督松寿下令调建宁镇标统徐镜清率部来省 帮助维持局面。面对这一形势 在湖南、江西、陕西、山西、云南等省相继获得“独立”的有利条件下 福建革命党认为推翻清王朝在福建统治势在必行 福建局势一触即发。

由于革命党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尤其对新军工作 极为尽力。曾在福建武备学堂任总教习的革命党人许崇智 担任二十协协统 他与陶俊保等一起较早即在新军中宣传革命 取得显著成效;彭寿松则利用自己身为湖南籍及哥老会员的有利条件 设立了“军警特别同盟会 在新军(新军中湖南籍士兵居多 有不少哥老会会员)和巡警士兵以及中下级军官中动员进步分子加盟。武昌起义之后 革命风潮大盛 新军各级军官加盟者络绎不绝” 新军中的中下军官和士兵大都已成为革命力量。可是 作为新军的统制的孙道仁态度暧昧 争取孙道仁“这是革命军亟须解决而不易解决的一个难题”。

这位清王朝宠儿 福建的红人 军界中的中心人物 此时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他是世受皇恩 尝赐极丰 清王朝一手提拔起来的军政大员 要其改变立场 反叛朝廷 的确是难上加难。更有甚者 受过儒家教育极深的孙道仁 对自己所谓名节、十分重视。为此 象孙道仁这样效忠清王朝鹰犬、非到万不得已 走头无路时 是不会转向的。

但这位官场上 为宦多年的老手 出过洋 周游全国不少地区 深知整个局势的趋向 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一方面希望清王朝能励精图治 改良政治 清弊除病 维持统治 另方面也了解清王朝大数将尽 在劫难逃 非败不可 只是时间长短问题。因此他主观上采取静观的态度 行动上迟疑 裹足不前。这也使革命党人感到十分为难。

革命党人对孙道仁的作用作了充分的估计 这样一个重要对象 若不把他争取过来 新近所联系的新军就不容易发动;假如孙道仁倒向八旗方面 可能把所有被怀疑的新军予以缴械改编 那就大大地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 革命军就无胜利的把握这是起义前必须解决的头等重要事情。因此“党人想尽办法 从多方面进行活动”。采取“攻心”战术 把工作做到‘家里’。先由其属僚许崇智遇机进言的尝试 但是“孙氏优柔寡断 是个官僚式军人 既不敢背叛满清 又不敢反对革命 始终无所表示 ”后以林斯琛所结交的一位英商乾江洋行买办蔡厐厐 对其游说……蔡是广东人 来闽多年 交游甚广。官绅商学界各有交情 和孙道仁殷勤通款 经过相当时日 孙仍犹疑不决 争取工作还未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但整个形势发展 十分迅速。革命党人的“捣空战术”起了作用。革命种子已广漫浸播于福建军队之中 孙道仁也知道部下官兵多已倾向革命 如不顺乎潮流 不但难于驾御军队 很可能碰得头破血流 下场可悲;而各省新军大都在革命风潮中参加革命 “而且他们参加之后 都做起都督”这对希望保持自己权势的官僚军人 是有一定的诱惑力 更有甚者 在谭延凯任湖南都督后电告孙道仁 警告他“湘人以公若不再回首 当庐尔居 墟尔祖墓”这使孙道仁不得不考虑在内 而满人朴寿 并不因孙道仁倾向未明 举棋不定 而放松对他的警惕 旗人文楷组织杀汉团 首先就是要谋杀孙道仁。这使得他报效无门。在省内外形势发展急剧变化情况下 经过反复酌定 孙道仁才决定投靠革命党人。

1911年11月5日(按农历9月15日)晚上 同盟会同志在泛船浦 港头江间的一艘夹板船举行谈判。在座的有孙道仁、许崇智、彭寿松、郑猊荫、刘通、林斯琛、黄光弼和各帮会首脑诸人 孙道仁终于表示 “大势如此 只得顺从”“孙在这次会上宣誓加入同盟会。他要求发给二千万银元作为军饷 当时财力不足 同意先付五万元。“最后作了起义前的军事部署 由许崇智任临时总指挥” 定农历九月二十二日为举义之期。这次会议 是辛亥革命在福州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正因为这次会议 才使孙道仁在形势所逼下 参加了革命。

为了取得“独立”加快光复进程 革命党加快诸方面准备工作。

一方面通过军警同盟会会员屏山军械库员兵 偷凿墙垣 于16、18两晚输送枪枝弹药 解决军士每人仅四、五发子弹的窘境;另方面由孙道仁“发出命令派遣所部陈桂森、黄国华、贺能斌 丁友胜、蒋国宾等接受革命军总司令许崇智指挥。”

为先发制人18日由孙道仁发出部署的密令 内容是:“(一)令二十协统许崇智为前敌总指挥 (二)旗界除东门开放之外 汤门以南环绕旗讯口、大王府、庆城寺、鳌峰坊、观巷等处 分攻和堵截部队 以于山为总功阵地。前敌总指挥设立于山观音阁。(三)由桥南总机关部密报各社团联甲等于本晚紧密巡防严守栅门 九时以后无口令不得犯夜(本晚口令为“子女”) 过栅口令另发”。许崇智接到作战命令 严密布署 当晚率队上于山;彭寿松亦率其组成的先锋队、差遣队也上于山作战 并于观音阁设立军警同盟会办事处 管理临时事务 桥南总机关通知各社团加紧戒备 发送白布臂章 以为符号及密传口令。由于革命党人抢占战略要地——于山 敌人已成为待毙之犬。

19日拂晓 革命党人开始发动进攻 设在于山居高临下的炮兵阵地 向敌营开炮 敲响了清王朝在福建统治的丧钟。清军妄图作垂死挣扎“企图占领于山夺取大炮 于山成为胜负枢纽” 双方展开了激战。

闽浙总督松寿于19日晓 吞金自尽;将军朴寿 被杀身死 旗营都统胜恩于11月9日(农历6月19日)午后自投花巷司令部请罪 投降。清王朝在福建军政大员、死的死、降的降 整个统治迅速土崩瓦解革命党人终于取得胜利 正式宣告福建独立。

11月11日(农历6月21日) 于旧总督衙召开会议 议定组织军政府 “推举孙道仁为都督。都督府内并设参事委员会掌理民政 推举彭寿松、郑祖萌、林斯琛、刘通、黄光弼、李恢、陈承泽、宋渊源、陈景松、林晓等十人为参事员。寿松为会长、陈承泽为秘书。设民政、财政、外交、军务、司法等部” “许崇智为国民军总司令”。胜利地完成新政府筹建工作。

11月13(农历9月23日) 闽军政府成立。在督署大堂 举行就职典礼。孙道仁接受了“中华军政府闽都督之印” 坐上了福建军政府的宝座。

福建光复后 日本帝国主义乘革命政权尚未巩固 竟然在厦门唆使台湾浪人杀一日人 并以此为借口派遣海军陆战队登陆 向厦门军政府提出无理要求 企图强占厦门。厦门军政府分府都督张海珊据理力争无效 便接连致电孙道仁 要求迅派外交人员到厦协助。孙道仁闻听此事后 “以次子克修在福建管理盐务为时很久 驻闽各国领事对他也颇推重 因此即派克修带一标队伍前往厦门”。

孙克修一到厦门 “立即宣布水陆各要塞实行戒严 一面根据国际法向日方严正交涉 一面联系驻厦各国领事出面调停 最终迫使日方表示道歉 并撤回海军陆战队”。有学者曾如此说道:“福州光复 对外侨保护甚为周到 驻闽外国领事团分别向本国政府报告 得到训令 承认福建军政府和中华民国。此时南京中央临时政府尚未得到外国普遍承认 而闽军政府却先已得到了外国承认 此为辛亥革命后一特例。”

1912年7月 袁世凯正式任命孙道仁为福建都督 旋又授其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而此时福建都督府内彭寿松已因权力问题与孙道仁、许崇智发生矛盾 “彭没有军队 便组织卫队两营 由儿子统领。其侄彭荫祥要胁都督府授予延建邵道尹职务 下属三府均由亲信担任 割据一方”。为了制止舆论的反对 他还指使其部下刺杀了同盟会员蒋筠、黄家宸。彭寿松所为激起民愤 一时间舆论大哗 正谋划将北洋势力伸入南方的袁世凯连叹机不可失 当即派福建镇抚使岑春煊到福州 查处福建政务院院长彭寿松与都督府民政科科长蒋子尊之争。不久 袁世凯下令撤去彭寿松原兼各职 听候查办 孙道仁遂实掌福建军政大权 显赫一时。

1913年,民党代理理事长、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的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 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三人因反对袁世凯未经国会批准擅自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又被袁世凯免职 李烈钧遂在孙中山指示下 正式宣布江西独立 率先竖起讨袁大旗 轰轰烈烈的二次革命由此爆发。

然当“许崇智受了孙中山之命 一再请孙通电反袁 宣布福建独立”时 孙道仁态度依旧骑墙暧昧。在许崇智的“二次”游说之下 孙道仁迫不得已 才于7月19日和许崇智联名通电 宣布福建独立。然“许崇智虽促使孙道仁宣布独立 但孙道仁对要求出兵北伐之事只是口头敷衍 行动上不予支持。因军饷无着 故福建虽宣布独立 而讨袁军却从未出省”。

由于革命党没有兵权 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 仓促上阵的讨袁军又缺乏战略协同 在袁世凯北洋军阀的血腥镇压下 轰轰烈烈的“二次革命”逐渐走向失败。在此形势下 孙道仁以被迫为由于8月9日宣布取消独立。14日 忐忑不安的孙道仁又致电袁世凯总统、国务院、参众两院及各部总长 报告福建取消独立及一切复旧经过 并向袁请罪。19日 国务院总理熊希龄密电福建都督府 指责福建“民报”、“群报”、“共和报”为“乱党机关报” “确系有意煽乱” 着将三报“即日封禁” “并将主笔苏郁文、黄光弼、陈群等严拿务获” 电中并令逮捕积极赞助福建独立讨袁之“桥南社”主要成员“林斯琛、郑祖荫、彭荫祥、黄展云、刘通等人” 并“尽法惩治 毋任漏网 并将乱党机关部及国民党克日查明封禁”。孙道仁接电后 立即会同护理民政长江畲经分别封禁报纸、查拿乱党。次日晚 “民报”等三报馆先后被封闭 28日 祝茂郊、黄展云、陈群三人亦被逮捕。

而即便孙道仁如此 由于其并非北洋嫡系 仍被袁世凯作为怀疑对象而受审查。稍后 虽有“都督孙道仁素明大义 倾向中央……冒道仁之名 妄称独立”的结语 但袁世凯却要求其“迅乎乱事 重悬尝格 将许崇智及其余党严拿惩办 以申法纪” “仍责成都督维持地方秩序、勿稍疏忽”。不过 此时的福建军政府由于地方官员争功夺权 士兵天天闹饷 袁世凯又不时来电迫其追查独立的主从人物 孙道仁已焦头烂额 并最终忍痛辞去都督职位。

孙道仁此举正合袁世凯心意 他刚一辞职 袁世凯便于11月派李原基带一旅之众 进驻福建。该旅驻守福州后 “派重兵严守各城门 将孙之所部湘军解散 悉数退伍 押送马江上船” 让孙道仁甚为伤感。据记载 此时的“道仁在袁未派刘、李入闽之前 为要探袁对其态度如何 曾去电北京 请袁拨助军饷。电去十余日 才得袁之复电 准予汇助五万元 以济军需。孙获电后 喜之欲狂 以为袁对其尚垂青眼” 仍对袁世凯抱有幻想。12月5日 袁世凯令准福建都督孙道仁“电请来京面陈事件” 孙道仁兴奋地以为转运的时机来到了 但出乎其意料之外 他到京后即被留京任用 形同软禁。几年后 袁世凯才发布大总统令:“二年政变 初起不能预防 临时复受迫胁 至通电一节 虽属意在弭乱 究系迹近嫌疑 自宜按律议惩 以伸法纪。兹据陆军部称:察核情节实有不得已之苦衷 且念其于改革之初 保卫全闽 前劳具在 即此次所用各款 亦尚无浮冒实情。孙道仁应准免议 以示宽大。此令。”此后 “以从军日久” 孙道仁获准回籍修墓。

1916年 回原籍的孙道仁还与姚生范等人合资开采铅矿和雄黄矿 以求实业救国。是年6月 袁世凯病死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孙道仁随即在其关怀下出任总统府高等顾问。不久 黎元洪下台 孙亦随之去职。1922年 黎元洪复任总统 孙道仁又被特任为永威将军 前往甘肃、新疆查禁鸦片。次年黎元洪再次被迫退位 孙道仁失去靠山 这一次只能告老回籍。据记载 晚年的孙道仁侨居厦门市鼓浪屿 曾一度出任福建省政府高等顾问 直至1932年因病去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