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农村小红薯窖,致富薯光照进鱼面小镇

农村小红薯窖,致富薯光照进鱼面小镇“真是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麻城市副市长吴静介绍,下一步,该市将支持夫子河镇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制订发展规划、完善产业链条,争创全国鱼面之乡,规划到2025年,红薯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产值提高至5亿元,推动红薯科研、教学、育苗、种植、藤茎叶利用、淀粉加工、鱼面加工、废料利用等全产业发展,不断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从大到强,路该怎么走?杨新笋团队还与该院农经所雷剑团队联合在夫子河镇联合开展鱼面产业调研,提出产业发展规划。8月14日,在他们的促成下,夫子河镇举办红薯产业座谈会,邀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省社科院等单位、机构专家建言献策。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至。例如,红薯种植规模较为分散,鱼面加工方式以家庭作坊为主,鱼面生产没有统一标准,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处理也不规范。解决原料问题是当务之急。当地迅速对接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杨新笋团队

农村小红薯窖,致富薯光照进鱼面小镇(1)

夫子河镇农户趁着天气晴好晾晒鱼面。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谢娅

初秋,走进麻城市夫子河镇,连片红薯地里,红润饱满的红薯好似红鲤鱼,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可不是一般的红薯,是省农科院专家选出的新品种,用来加工鱼面,可棒了!”村民付炳全言语中带着期待。

“人生似水清而亮,鱼面犹丝细又长。”说的是麻城市夫子河镇农户传统手工制面——夫子河鱼面。夫子河鱼面有千年历史,以鲜鱼、苕粉、食盐为主要原料,口感滑嫩,是大别山地区风味名菜,2014年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愁卖。”目前,全镇有200多家农户常年制作鱼面,年产鱼面125万余公斤,产值近亿元。

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至。例如,红薯种植规模较为分散,鱼面加工方式以家庭作坊为主,鱼面生产没有统一标准,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处理也不规范。解决原料问题是当务之急。

当地迅速对接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杨新笋团队。团队调研发现,目前,当地多年种植的红薯品种已出现退化,产量低,淀粉含量也不高。“适合做鱼面的红薯品种最好是粉薯品种,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杨新笋介绍,根据筛选比较试验,他们最终选择鄂薯15号、鄂薯17号两个新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

过去,当地薯农管理较为粗放,望天收现象普遍。结合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团队在当地建立300亩示范基地,示范甘薯“肥水一体化”“一年两收”等高效种植技术,红薯种植效益大幅提升,农户种植红薯积极性显著高涨。夫子河镇很快引进戴氏鱼面有限公司、湖北读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麻城市蔡氏仁膳食品有限公司、深圳佳鲜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从事红薯种植和深加工,现已形成5大红薯种植基地,2家加工龙头企业,60余家专业合作社。

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从大到强,路该怎么走?杨新笋团队还与该院农经所雷剑团队联合在夫子河镇联合开展鱼面产业调研,提出产业发展规划。8月14日,在他们的促成下,夫子河镇举办红薯产业座谈会,邀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省社科院等单位、机构专家建言献策。

“真是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麻城市副市长吴静介绍,下一步,该市将支持夫子河镇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制订发展规划、完善产业链条,争创全国鱼面之乡,规划到2025年,红薯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产值提高至5亿元,推动红薯科研、教学、育苗、种植、藤茎叶利用、淀粉加工、鱼面加工、废料利用等全产业发展,不断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