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未记载周携王:史记本记没跑了-鲁周公世家
史记未记载周携王:史记本记没跑了-鲁周公世家由此可见,周公旦有着非凡的才能、见识,同时又有一颗仁爱、效忠之心。武王在周公的辅佐下,消灭了殷商成为天子,但也因此消耗掉了全部的精力,在位三年便病重不治。周公旦为了武王恢复健康,向苍天祈祷让自己代替武王受过,想以自己的寿命换来武王的康健,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是十分可贵的,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有信仰,能够拿自己的健康来换取君主的平安是不多见的,因为其他人既无心也无力。回到历史,武王伐纣的誓词就是周公旦所作,誓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纣王的种种作为,包括宠爱妲己,酒池肉林,杀害忠良,不敬鬼神等等,营造了一种“人神共愤”天怒人怨的氛围;第二部分,说明了武王伐纣是替天行道,以有道伐无道,同时严明军纪,明确赏罚的原则,做到思想上的统一(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使得有理有据。纣王自焚死后,周武王问群臣该如何处置纣王的儿子武庚和殷商大奴隶主及贵族们。他首先问到了姜子牙,姜子牙说全都杀光就好了;问到召公,召
史记记载中,把周公旦排在世家的第三。其实如果单纯从角色个人的角度考虑,周公旦理应排在第一,他也是孔子极为推崇的人物,儒家先驱。但是如果从诸侯国的角度来看,鲁国是要排在吴国和齐国之后,因此司马迁将周公旦排在了世家的第三位来介绍。
周公旦,名姬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弟,封地于鲁国,素有贤名,天下皆知。要说起周公旦的功德,大致有四:一是辅助武王得天下;二是代理成王治天下;三是制定周礼制度;四是劝王向善、功成身退等等。
在前面的周本纪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不少有关周公旦的故事了。大家都知道,他尽心辅佐了周朝刚开始的三位天子,并且为周武王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家知道的武王伐纣,大多数来自封神演义或者电视剧,其实这和正史是有很大差距的。除去神仙妖怪的因素,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姜子牙的很多功绩其实不过是把当时一个群体的智慧,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已。
回到历史,武王伐纣的誓词就是周公旦所作,誓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纣王的种种作为,包括宠爱妲己,酒池肉林,杀害忠良,不敬鬼神等等,营造了一种“人神共愤”天怒人怨的氛围;第二部分,说明了武王伐纣是替天行道,以有道伐无道,同时严明军纪,明确赏罚的原则,做到思想上的统一(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使得有理有据。
纣王自焚死后,周武王问群臣该如何处置纣王的儿子武庚和殷商大奴隶主及贵族们。他首先问到了姜子牙,姜子牙说全都杀光就好了;问到召公,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不杀。几个回答,武王都不太满意,最后武王问到了周公旦,周公思考后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争取民心的政策,同时也是劝人向善,深得武王的赞许。同时,周公极力主张给受到殷纣迫害的人平反昭雪,给他们应有的荣誉,从而进一步赢得了殷人的支持,武王得以四海归心,这都是源自周公旦的至高谋略。
说到这里,就不得说一下为什么武王要先向姜子牙和召公发问,而不是直接先问博学多才的周公旦呢?其实武王内心对自己这个弟弟还是心存忌惮的,毕竟眼前这个人比自己更聪明、更有才能,担心他有谋害篡位之心。但经过这个事件后,证明他自己多虑了。
武王在周公的辅佐下,消灭了殷商成为天子,但也因此消耗掉了全部的精力,在位三年便病重不治。周公旦为了武王恢复健康,向苍天祈祷让自己代替武王受过,想以自己的寿命换来武王的康健,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是十分可贵的,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有信仰,能够拿自己的健康来换取君主的平安是不多见的,因为其他人既无心也无力。
由此可见,周公旦有着非凡的才能、见识,同时又有一颗仁爱、效忠之心。
接下来要说到的就是治国了,因为自己的哥哥周武王较适合武,所以治国相应的事几乎都交给了周公旦,而下面描述这起事件在前面的篇章中已经写过了,让我们一起再回顾下:
周武王病危时,曾把周公旦叫到床榻前,说自己的儿子年幼,不足以威慑群众,恐周天子不稳,要周公旦继承大统,维护大义。周公旦为了天下安危、苍生福祉,为了保住大周的千秋基业,并没有过多的推辞,而是毅然决然的肩负起兴周的重任。但是周公旦还有两个哥哥,他们不满周公旦继位,便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逼迫周公旦退位。周公苦口婆心,首先表示自己不过是临危受命,受人委托,为了大周的天下稳定,待周成王成人后便会还政于成王。经过一番周折,在内部达成一致后,周公旦举行东征,出征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而这本《大诰》在大学中也被引用过。看到了吧,周公旦出兵前总是会先在舆论(理由)上造势(辩解)。
周公旦平息叛乱,勤于治国,使得周朝的天下愈加稳固。随着时间推移,成王逐渐长大,周公旦也逐渐放权给他,到了最后功成身退,一点也不留恋官场,周成王继位。
周公旦的事迹还远远不止这些,周公旦之所以被孔子奉为圣人,肯定是和他的文化知识更为丰富和渊博是分不开的,比如其大名鼎鼎的著作《周礼》,是一本道德与法律的共同体,对子孙后代影响甚为深远。
《周礼》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是一部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记载的礼的体系也最为系统全面的,既有祭祀、封国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等的具体规范,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显得尤为宝贵,它展示的是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国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蕴含着哲理。
礼,自古是道德范畴,大家很好理解。若问为什么周礼具有法制性呢?其实周礼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所创造的。周礼的礼字的关键在于约束人们的言行,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让大家行之有依。不可否认,周礼对中国法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严格要求人们要遵守礼仪,属于强制要求,所以具有法制约束性。也就是说,为了面子,也不要去犯罪(在古代可是面子大过天啊)。
周公旦在晚年劝诫自己的儿子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自己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恰好有贤能的人来见,他会立即停止吃饭出去迎接贤者。他教导孩子一定要尊敬人才,尊贤纳德,只有掌握了优秀的人才,才能治理好天下,毕竟圣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驱动力。
这就是周公旦,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一个拥有大智慧的贤人,一个受到万世拥戴的圣人。